一、信息交流
(1)集群内技术的优先传播与扩散。技术空间扩散模式中最基本的就是近邻扩散:由中心向四周扩散,随距离衰减。人类的知识分为编码化知识(codified knowledge)与非编码化知识(tacit or uncodified knowledge)两类,其中占据整个知识绝大部分且决定创新能力的是后者。两类知识传播的途径相比,前者从思想、理论的成熟到正式传播需要较长时间,往往相对滞后,后者甚至可以在启蒙或构思阶段就可以通过网络关系,“面对面”地交流扩散与进一步提炼;同时一些重要类型的知识通常具有非正式、隐含的特性,这种知识不能和个人、社会及地域背景轻易地分开,且难以编码化,难以通过正式的信息渠道传播,集群内由于空间接近性和共同的产业文化背景,不仅可以加强编码化知识的传播与扩散,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非编码化知识的传播与扩散,并通过非编码化知识的快速流动进一步促进编码化知识的流动与扩散。因而,集群技术创新中心的地位,使集群更容易实现技术的突破性创新,获得技术垄断的竞争优势。如硅谷一直处于技术、产业发展、感知市场需求变化的中心位置,无视日本在电子产业中的低成本优势以及强大的技术模仿能力,一直处于技术尖端的产业群持续创新,构成世界上产业内最有竞争力的区域优势。此外,知识与技术在集群的优先传播与扩散,形成时空优越性,集群在突变性创新的基础上,获得一系列、裂变反应式的渐进性创新,使产品在质量、外形等方面差异化增强,构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企业通过创新不仅获得源于技术上的超额垄断利润,而且通过群体效应形成共同的技术标准,进一步扩大垄断优势。如在精密仪器、信息等新兴产业中,采纳一种技术标准的企业数量及其市场份额往往决定了这种技术标准的公认性,不同的技术标准为争夺市场份额而竞争。集群利用地理接近性、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技术标准在集群内容易被认同,采纳的企业越多,集群的外部效应就越大。
(2)集群能促进信息的快速传播。信息是在集群内近距离、同行业间传播的,因此信息交流的速度快、质量高。集群内组织间的正式、非正式交流使知识生产机构更易于了解市场信息,矫正其在知识创新中的偏差,提高知识创新的市场导向,使知识创新成果更易于实现其市场价值。信息的交流也提高了集群内各组织对产业内已有知识的了解,避免了知识创新行为在产业内的重复,在整体上降低了知识创新的成本,提高了知识的利用程度。
二、知识的共享与传播
集群内的企业沿产品价值链分布,具有很强的相近性和互补性,这有利于组织间共同学习,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共享。从知识属性看,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编码的,能通过格式化的符号进行远距离传播和共享;而隐性知识不能有效地进行编码,只能在近距离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实现知识的共享。相对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更为重要。集群为企业间提供了近距离交流学习的机会与条件,从而提高了隐性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效率。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提高了知识创新的针对性,提高了集群内各组织的知识创新能力。
三、人才的流动
创新的主体是人才。人才的流动在促进知识交流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才的潜能,直接促成了知识的创新。产业集群为人才的流动提供了区域外不具有的优势。首先,集群内人才流动的交易成本很低,离开一个公司的员工不需要离开本区域就能找到如意的工作,也没有诸如孩子上学等的后顾之忧;其次,集群完善的劳动力市场、猎头公司和各种中介机构也直接促进了人才的流动;最后,集群内企业间的联系也为人才流动提供了条件和途径。人才的流动使社会人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不同技术的人在一起学习交流,增加了组织个体的知识创新能力。
四、知识生产机构
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市场化的知识和技术的过程。知识生产机构承担着知识创新基地的任务。首先,产业集群往往聚集着众多的知识生产机构,它们通过和集群内企业的密切合作,感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和需求量,从而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向企业输送大量急需的专业人才。而集群本身的“积聚效应”也使这些专业人员更愿意选择在集群内工作。其次,知识生产机构为集群内企业员工适时提供的再培训和再教育对知识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最后,知识生产机构还可以通过各种项目合作直接参与企业的知识创新,通过各种项目合作,企业获得了充足的创新性人才,同时也降低了使用人才的成本。
五、共享设施
设施的共享为集群内的知识创新行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设施的共享不仅是指诸如煤气、自来水管理、街道等基础设施的共享,更重要的是指有关知识创新过程中要使用的基础设施的共享,诸如图书馆、基于Internet技术所建立的组织内与组织间的知识库、在知识创新过程中所要使用的实验条件与设备等。对任何一个组织而言,不可能拥有其所从事业务的所有知识以及其相关的基础设施。集群由于其内部成员业务上的联系与互补性,使得在知识创新行为中通过免费或付费的方式能够方便与经济地获得其所需要的知识与设施,同时对于拥有相应知识与设施的主体如知识生产机构(大学与科研院所)也提高了其设施与知识的利用率,分担了固定成本。
六、创新的产业文化
创新的产业文化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区域的文化背景,在这种背景下,崇尚创造的奋斗精神深深地扎根于区域环境中,挑战困难已经成为区域的一种风俗习惯,并将这种精神融合于经济发展之中,不仅培育大量企业家资源,更孕育着创新的精神和动力。二是基于自由选择的平等、宽松的工作环境。集群各企业内部、企业和机构之间是平等的经济实体,经济交往遵循平等互利的市场契约原则;同时,人才可以在集群内快速、自由流动,因而集群内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组织趋向于形成分权的组织环境,这种联系被称为“弱联带”,和一般的组织行为——“强联带”相比,更有利于业务的不断创新和快速反应。三是有利的信息交流环境。集群除正式合作外,非正式信息交流出现的频率更高,内容广泛的各类市场、技术、竞争信息在集群内集聚,使创业者和员工更容易了解市场和技术的变化,寻求和把握市场机会和空隙。
七、对生产要素的创造力有放大作用
当某地因某种因素出现了一个关键性企业,该企业因某种原因而衍生出生产相同或相关产品的企业,或因被模仿而引发新创企业的产生,或因产业联系而吸引了供应商向该地聚集,一旦同类或类似或相关的几家企业在一个地方出现,达到了最初的关键多数时,就意味着形成了某产业集群的雏形。产业集群的雏形一旦形成,群内企业的激烈竞争往往会带动企业对基础设施、科技、信息、人力资源等高级生产要素的专业化投资,这些单独或通过同业协会方式进行的专业条件投资会引起政府和教育机构对相关领域的注意力,以及引起外部资本和人才的兴趣,从而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与单位以及更多的高级生产要素向该集群聚集,而新增的企业与单位和生产要素又增大了集群效应,产业集群便进入了内部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过程,从而不断增强生产要素的创造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