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集群政策的基本原则
首先是强化企业间合作和商业网络化。社会习俗是合作产生的基础,它通过产业社会中的日常活动逐渐演变为组织性的习俗和规则。通过努力营造区域企业间的信任习俗,使企业合作效率不断提高(AsheimB T,1998)。Lagendjik提出“俱乐部工具”(club goods)的概念,认为它能够形成一种社会资源,对形成地方特色企业群和组织十分有益,对区域集体学习起到支撑作用(Lagendijk A,2000)。此外,由非营利组织或区域发展机构组成的“网络中介人”(network brokers),可以邀请和推动企业同知识组织共同制定区域创新战略,为地方的合作和集体组织创造更多节点,刺激合作需求,提供产学研合作桥梁等,这对于新生的集群更加重要。
其次是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建立合适的“制度密度”。区域有着各自不同的社会文化特点、不同的国民经济体系以及集群生命周期。所以,要有高度的“环境敏感”(context sensitive),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集群政策。保护和发展地方和区域组织对发展区域集群十分重要,特别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集群,技术和知识服务机构可以为它们提供广泛的支持,一方面传递其他区域的技术发展信息,同时又与本地企业密切接触,扮演一个理想的双重媒介的角色,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战略方式
(1)逐步加大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科技创新系统的比重,构筑我国科技创新系统新格局。需要逐步将一些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转移到产业集群中,并坚持既有的科技创新系统与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科技创新系统共同作用的格局。
(2)构建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现国家科技战略规划。不同的产业集群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科技创新中心的不同组建方式,既可以由集群内相关行为主体共同组建科技开发中心,也可依托集群内某大型企业的研发中心。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对集群所需要的某些基础性科研、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的扶持,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3)建立区域或产业集群内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与风险(创业)投资基金,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扩散。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内企业众多(多者数以千计),需要在集群内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为科研创新单位与企业之间搭建有效的交易平台。在规模较小的产业集群内,若组建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不经济,可以考虑组建区域内的综合知识产权交易市场。若产业集群内存在较多的风险投资(创业)基金,科技创新人员可以借助风险投资(创业)基金自行创业,也是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方式。
(4)着力培育有利于学习与竞合的集群文化,增强产业集群内部的科技创新活力。产业集群因企业和相关机构在地域上的接近导致了学习与观察的便利性,致使“空气中飘荡着行业的秘密”。这种产业集群经济外部效应对于科技成果的扩散还远不够,必须着力培育有利于学习与竞合的集群文化,倡导集群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学习,同类企业之间既竞争更要合作,以产生较强的联合行动效应。
(5)建立基于信息化的沟通渠道,及时传递科技创新信息。在科技创新平台中需要建立以IT为手段的科技创新信息网络,及时向各方传递科技创新信息。
(6)精心培育企业孵化器,为科技创新提供更直接的支持。在产业集群的技术开发中心内设企业孵化器,可以吸引那些具有科技创新能力但缺少资金的科技人员进驻,快速地产生科技创新成果并及时地产业化。
(7)大力促进本地产业集群与发达国家和区域的产业集群的技术联系。通过区域营销和“走出去、请进来”等各种知识交流方式,提升对外界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吸收和应用的能力。同时,促进本地企业和外来企业的联系,并使外来企业适应本地的制度环境,使外来企业作为技术转移的重要媒介。
三、国家层面上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政策建议
1.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建立广阔而坚实的科技创新基础
产业集群是科技创新的有效温床,它构成我国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新基础。但是,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技术含量偏低,在全球价值链中还处于低端,这一切决定了我国产业集群目前还难以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主要角色。发展产业集群的方式有多种,各地可根据本地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1]。
2.产业选择宜突出优势,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
产业集群是区域生产力的重新布局,必然影响到地方财政收入、经济效益、就业水平乃至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尤其是一些利润大、关联度高的支柱产业的转移,产生的影响就更大,处理不当,将引致地方集团的反对和抵制。因此,在产业集群中,必须协调好区域的关系。
集聚区的产业选择应该符合区域分工的客观要求,依据本地区的特定情况和比较优势进行产业选择。因此,我国劳动力资源、能源、金属、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较丰富的西部地区适宜集聚纺织业、加工业、能源工业、原材料采掘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交通通讯及其他基础设施较好、资金供给相对充足、科技人才汇集的东部地区及大中城市较适宜集聚资本密集型产业、高新科技产业。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产业选择除了考虑区域的现实比较优势外,也需要考虑潜在比较优势的挖掘和未来竞争优势的培育。
3.打破各种市场分割,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
产业的集聚需要通过一个统一的市场体系才能实现。这是因为,产业不管以何种方式向一个区域集聚,都伴随着资本、人才、设备等要素自由流通的市场。同时,区域间的分工协作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市场体系来支撑。分割的市场不能为产业集群提供一个足以吸纳大规模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市场,使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难以实现。而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国目前的市场仍然是一个分割的非统一的市场,不仅存在着地方的市场分割,还存在着部门间市场分割(如不能跨地区联合),以及市场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分割(如银行在贷款上对非国有企业的歧视,使它们无法获得投资资金),不仅存在要素市场的限制,产品市场的限制远未消除。分割的市场阻碍了区域间产业结构的调整,阻碍了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和集中。因此,产业集群最重要也是最艰巨的一环是区域的市场协调,即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的建立。
4.强化政府共性技术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创新能力
产业集群内的共性技术既是产业集群必须解决的难题,也是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基础。解决产业集群内的共性技术难题,既是产业集群内各行为主体的任务,也是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解决产业集群中共性技术难题时,作为共性技术的受益者,产业集群中各行为主体应充分发挥能动性,而且国家有关部门也应在技术、政策与经费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
5.提高产业集群科技产品的政府采购比重,拉动产业集群内的科技创新
在WTO背景下,以往那些对某些企业技术研发的众多支持性措施很多都不适用了,但通过政府采购而支持却是各国通行的有效方式。因此,为了扶持基于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政府部门在各类采购时尽可能地按照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实施有侧重点地采购。
6.做好产业集群的科技服务工作,形成强有力的、基于产业集群的国家科技创新系统
基于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战略要求各级科技部门转变职能,将目前以科技管理为主的职能转变为科技服务的职能,有力地促进基于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科技创新系统。
7.建立国际合作关系,共同推行产业集群发展计划
国际上的一些经济组织如UNIDO、OECD、DATAR与世界银行等有着一个共同的认识,产业集群对于欠发达国家消灭贫困、发展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些国际经济组织中都设有欠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发展的援助机构,通过资金与技术、知识指导等方式,帮助欠发达国家发展产业集群,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我国也应积极与这些国际经济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
四、区域层面上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政策建议
1.以产业集群政策取代产业集群,形成以集群为中心的区域发展政策
一个区域的繁荣决定于区内所有的产业而不是重点产业的生产率。在区域范围内,需要以产业集群政策替代简单的产业布局安排,以促进区域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产业集群政策对重点产业的市场高度保护和资源配置倾斜可能有害于竞争,而且直接影响产业规模的扩张。由于创新能力和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成为决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中小企业的作用不断得到提升,因此需要实行集群政策。
产业集群是一个综合体,它的发展涉及到诸多的经济政策,如土地、税收、产业导向、外贸、科技、中小企业发展、项目审批、投融资体制等。因此,在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政策时,必须对相关经济政策进行系统的调整,仅仅调整其中的一两个政策往往无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目前,最重要的是对一些制约着产业集群发展的经济政策进行调整或撤销。
2.鼓励发展相似产业,发展产业集群
对重点发展产业,在尽可能靠近它们的地方发展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在同一地区形成由同类产业构成的产业集聚。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对主导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国家的持久成功的产业都不是孤零零地单独存在,而往往是以产业集聚的形式出现,产业集聚既包括主导产业也包括有竞争力的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如意大利的皮鞋在全世界十分有名,它的成功与其很强的皮革加工机械、皮鞋配件、皮革制作、设计服务等支持性产业密不可分,德国的转轮印刷机在世界领先,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德国有世界一流的造纸机工业、纸张工业、印刷油墨业、化工和排版系统业等相关产业。
3.加强专业培训和吸引专门人才,培育和吸引专业性科技要素
建立或帮助建立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帮助企业在解决人才缺乏问题,以及留住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方面提供指导。在有条件的产业集群区域建立专业性的科研和教育机构,本地条件不足者引入科技要素。集群可以有目的地引入外地高校的相关科研机构和培训教育机构,同时加大与国外发达的同类产业的集群的科研、工业设计机构的联系,进行科技合作。
4.实现创新要素协同作用,形成支持创新和学习的制度环境
由于发展中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阶段性限制,产业分工深度不够,加强合作与信息交流往往难以自发实现,反而容易出现以牺牲长远发展目标和产品服务质量为代价的恶性竞争。这些都需要政府及其他相关公共部门的有力介入。这对新时期各级政府职能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
5.提高外向度,向全球价值链的纵深推进
引进外资与开拓海外市场是这一战略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在引进外资时,一要让引进的外资能够弥补本地产业集群在核心技术方面存在的空白,从而提升其国际竞争力。二要考虑让引进的外资能够有效拉长本地产业集群的产业链,从而能够有效推动本地产业集群的成长壮大,同时也提升其竞争力。三要注意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之间的融合。在开拓海外市场方面,需要有走向世界的勇气与胆识,需要有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理念,也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致化产品。
6.创造基础条件,消除阻碍提升创新能力的因素
在具备发展产业集群的地方,政府需要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创造优惠条件引导企业在具有优势的地点集聚,但要改变单纯依赖土地经营以及在提供优惠政策方面进行比拼厮杀的恶性竞争做法,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营造整体政策环境上面,包括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简化手续、改革管理制度、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等。
7.帮助完善社会化服务和自组织体系,形成创新的社会化基础
这一战略的核心要求在集群中形成由中介服务机构、科技服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组成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这样的体系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包括克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自主知识产权缺乏等不足,以及促进市场的规范运行。
五、其他公共部门层面上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政策建议
在集群战略规划的第三层次就是一些公共部门的战略,这些公共部门并不是指地方政府下属的各个行政部门,而是指那些为整个集群服务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些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组织,这些中介服务机构包括高校、科研机构、培训及咨询机构、信息服务机构、市场中介机构、劳动力市场、资本中介服务等。
在这些中介服务机构的集群战略中,除了实实在在地为整个集群内的企业服务,帮助集群内整体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解决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还需要根据集群现阶段的发展提出前瞻性的解决方案。
在这些公共部门中,要重点提及行业协会的集群战略规划。行业协会作为旨在促进行业发展、规范行业秩序的社会经济组织,不仅是政府与集群内企业连接的桥梁、集群内企业统一对外交流与沟通的窗口,也是集群内企业进行内部沟通及信息、技术传递的平台,它对政府集群战略规划的实施以及促进集群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行业协会,自身不仅可以为集群内企业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如质量检测、信息收集、咨询、指导、技术攻关、劳动力培训等,还可以帮助集群内企业降低交易成本,整合群体的力量并解决整个集群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如贸易壁垒、技术创新等,帮助集群加速实现产业升级,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例如当前我国企业对国外技术法规、标准体系以及相关知识的了解非常贫乏,大量的出口企业回答不上产品进口国相关技术法规、标准体系的内容及相关背景知识,通常都是在违反相关技术法规受到处罚后才明白存在这种规定,我国企业用这种“触地雷”的方式来被动掌握信息的方式非常有害,经常会给企业带来难以估计的损失,甚至会被迫退出整个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由行业协会出面建立常年研究机构,聘请专家、学者进行研究,研究现有国外的相关技术法规及相关知识,而且要密切关注其发展动态,分析国外将要实施的技术法规草案或酝酿中的动议对本行业的影响,实时发布本行业的相关动态报告。
随着我国“入世”,各种贸易磨擦会继续增加,反倾销、反补贴的案例会层出不穷。单个企业难以面对和承担这些应诉引起的成本,企业需要联合起来,整合力量,需要行业协会在协调市场、协调价格、组织反倾销、反补贴以及应诉等行动中发挥作用。
六、企业层面上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政策建议
1.实施价值链创新战略,加强战略联盟
价值链创新战略集中在创新过程和附加值产生过程中,由于价值链上的参与者间的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以及该战略集中在知识技能联系以及生产网络中行为主体间的相互影响。因此不同于传统的部门发展战略,该战略强调产品生产、服务和创新过程中价值链上的参与者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这种联系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合作和网络,涉及行为主体在价值链中的联系。因为产业集群通常是超越部门(垂直的、横向的)的网络,由不同的互补性公司组成,这些公司围绕价值链中特殊的联系或者知识基地进行专业化。传统的部门发展战略强调水平联系和竞争性的相互依赖,而该战略则强调不同公司间的垂直联系以及建立在协同作用基础上的共生相互依赖,供应者、生产者和使用者间的垂直联系对于创新优势的产生至关重要。
2.实施基于地点的竞争战略,积极参与产业集群的发展
产业集群因其强大的集群效应而有力地提升集群内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且这种集群效应越大对企业的促进作用越强。基于地点的竞争战略理论认为,一个企业选择在一个合适的区域落户,相对较容易地获得竞争优势,并且认为某产业集群是该产业内企业的最佳“栖息地”。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些企业应该主动积极地实施基于地点的竞争战略,处于集群外的企业应该尽可能地进入集群之中;尚未形成集群地区的企业则应努力形成产业集群;而处于集群之中的企业则要不断地参与集群的发展,强化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更多的共同行动,从而扩大集群的效应。
3.新衍生企业,拉长区域产业链
产业集群能够促进新企业的产生,而新企业的出现可能会打破原有市场的平衡和格局,促进聚群企业的竞争,从而促使创新的产生。本土衍生的新企业具有外来的企业一时难以培植的本土化。衍生企业对保持企业群的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新生的企业必须保证处于价值链最有利的节点上。
企业之所以能从原来的价值链中衍生出来,是以它可以理性地预期与其他企业相互依存为前提的。而在非竞争性市场中,不仅企业的进入壁垒较高,而且市场中原先存在的有一定垄断程度的企业也封杀了新衍生出来的企业的生存空间。只有竞争性市场才能够保证一系列企业不断地从原来的价值链中衍生出来,并嵌入到企业网络中去。
4.加强企业组织学习,构成核心能力
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核心能力,并构成整条价值链不可或缺的某个增殖环节,这提升了企业在企业群既合作又竞争过程中的讨价还价能力,既是具有相当实力的竞争者,又是颇有吸引力的合作者。当然,企业所处的增殖环节并不一定是关键环节,并且每一增殖环节上可以有多个相似的企业共存。
七、广东省集群技术创新平台案例
为了解决产业集群中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难题,广东省科技厅从1998年开始了基于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试点工作,其核心内容就是帮助产业集群建设一个高效实用的技术创新平台(图6 -4)[2]。
搭建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平台的第一步是“组核心”——重点建设技术创新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使它们成为平台核心,用以整合利用资源。在这个核心的基础上,构筑社会化的科技服务网络,这个网络可以是实体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同时也要帮助企业建立依靠科技推动发展的动力机制。然后通过这个网络、机制发挥中介作用,疏通人才、成果、信息的引入、应用与实施渠道。最后提升专业产品质量和知名度,形成产业集群的集体品牌(群牌)。
为了引导和支持广东省产业集群专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的建设,重点扶持建立面向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开发、设计、咨询、评估等服务的科技中介机构;支持一批对地区经济有着重要影响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引进和开发,通过技术创新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根据市场需求,引进和培养高科技人才,特别是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既懂专业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支持开发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引导企业专利管理制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专利发展战略,促进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和商品化。广东省科技厅制定了《广东省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试点实施办法》和“工作方案”,对申请成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试点的单位进行考核,合格的予以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凡是被认定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试点的单位,都必须先做一个规划,一般是5年规划。
图6 -4 基于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平台的内涵与实施指南(据张墨琴、凌慧珊,2003)
广东省科技厅自2000年实施“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程”以来,全省试点单位已达50个[3]。目前,在广东全省范围内由技术创新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内部的技术研发中心共同组成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在推动企业进步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平台既帮助了众多中小企业解决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也解决了一些集群中的共性技术难题,还引导了产业集群内的科技创新活动,成效颇为明显。如在闻名国内外的古镇灯饰集群中[4],其共性技术难题是如何保证产品质量。为此,2000年古镇与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合作成立了中山照明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作为古镇灯饰集群的技术创新平台,重点解决灯饰产品质量标准化问题。经过两年的努力,古镇灯饰集群的质量管理已有了很大进步,3家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22家企业通过ISO9002质量管理认证,36家企业的130个产品符合UL、GS、CSA、VDE、IEC等国际标准,120家企业通过中国电子产品安全认证,8家企业获得了出口灯饰产品质量许可证(路平,2003)。
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平台为当地政府找到了一个政府推进经济、扶持产业、帮助企业的突破口。通过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平台,可以把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机构、人才、技术引到产业集群中。通过创新平台,各种资源可以整合起来,真正做到产学研结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