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是严肃的,不能朝令夕改。企业的失误只能导致局部的损失,而政策失误将关系到整个会展业的生死存亡。因而政策必须是有高度的,这种高度是基于对会展业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同其他许多行业相似,会展业也首先面临要制定鼓励性政策还是限制性政策的问题。有专家评价,目前我国会展业发展过热,而有些专家则从产业的带动效应上评判,认为会展业远未达到理想状态,谈不上过热。如何使会展政策达到会展产业平衡发展的效果,还需要业内认真思索与研究。
(一)确立会展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导向
国家统一会展业发展思路时,应将会展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在产业规划中,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予以明确。产业政策的宏观性即宏观环境:一是会展业的地区扶持政策。我国会展行业发展初期的市场无序性和高利润使会展业“遍地开花”,必须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会展业,制定合理的扶持政策,对重点区域和非重点区域进行合理的划分。二是会展业的扶持政策。我国会展小而散,每年举办数千个会展,不利于提高我国会展的行业竞争力。因此,应当结合我国的区域产业基础,确定重点行业会展。三是企业扶持政策。企业的扶持包括“品牌”的扶持和保护,企业组织的重组。产业政策的微观性即具体会展要素:一是会展场馆的政策规范,应当从场馆的建设、设计、运营等方面,使区域经济发展与会展的特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区域错位发展、避免过度竞争的出现;二是,明确会展业作为服务业中的重点产业。产业政策应当明确会展业在我国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以此为依据,各地在自己的产业规划上再明确本地会展业的产业地位;三是,在产业布局政策上,政府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特征、会展资源,确定区域会展发展规划;四是在从业资金上,建立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可以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境外资本和民间资金参与开发。
(二)明确会展产业政策的思路举措
政府必须从整个产业的高度来制定相应的对策。首先,政府要将会展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从战略上给会展业发展以重要的推动。其次,政府可以通过产业政策的适时调整,使得会展经济这个新兴产业得到一定的保护。最后,制定相应的法规条例加以明确化和具体化,从而保证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政府部门通过制订计划以及财政、金融、税务、价格、工商管理、招商引资、交通运输等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会展业快速、持续地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财政扶持政策。从财政预算中列出专项财政扶持资金,对新的会展项目投入、会展设施建设等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二是税收扶持政策。在确保公平合理、平等竞争的条件下,制定适当的会展业税收扶持政策,通过税种、税目、税率、附加或减免等税收杠杆,发挥税收调节作用。三是信贷扶持政策。鼓励金融部门放宽信贷条件,以低息、贴息贷款等方式,向会展企业提供信贷资金,保障会展企业业务发展的资金需求。四是其他扶持政策。包括政府对会展企业举办的展会进行积极推介、对会展企业举办的出国展给予外贸补贴等。
(三)扶持会展业的绿色化发展
产业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绿色市场的准入门槛,能够让更多的有意从事该行业的个人、公司、机构、组织等投入到产业的发展中来,壮大行业力量。产业优惠政策实质上是政府对绿色会展发展的一种积极引导,也是对绿色会展发展的投资,这些能够树立从业人员的行业自信心,调动从业积极性,从而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行业氛围,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在积极制定优惠政策的同时,政府部门还应积极利用自身在制度和政策信息获取方面的优势,为会展业提供有关的咨询和服务。制定发展低碳会展业的产业政策时,要借鉴2010年上海世博会“低碳、绿色”的基本理念,应从场馆的建设、设计、运营等方面都要体现低碳的理念,通过政策来保证低碳会展业的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绿色政府采购产业促动措施
1.绿色政府采购对会展业可持续发展的导向作用。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体系,在绿色经济体系下的绿色生产、绿色流通和绿色消费联系十分紧密。绿色消费是绿色生产的目的和依据,也是绿色经济再生产的起点。可以说绿色经济都是围绕着绿色消费来进行的,政府绿色采购是绿色消费的一部分。政府绿色采购是指在政府采购体系中引入环境标准、评估办法和实施程序,在政府采购中着意选择那些符合国家绿色标准的产品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生产和消费。在政府采购制度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采购的国内市场往往受到较大的保护,各国非常重视政府采购对本国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民族产业的调控作用。在生产上,通过政府采购可以引导企业调整生产结构,提高技术含量,强化环境意识,进行绿色生产;在消费上,可以引导绿色消费意识,形成合理的消费模式,减少对环境的压力,从而给政府采购市场一个强烈的信号:只有绿色的,才是受欢迎的,才是有生命力的。
公益性会展项目的服务纳入政府采购是必然的。很多公益性展览项目已经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对会展服务外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体现了“生态文明”的新型采购理念,它强调在购买、消费环节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连接可持续生产与消费的纽带,中国政府绿色采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企业绿色采购对会展业可持续发展的促动作用。美国供应链管理著名学者Zsidisin和Siferd认为一个企业实施绿色采购就是要在充分考虑对环境影响的前提下制订一套采购原则、方法和程序,这些方法有:对供应商进行评估、选择并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使用绿色包装,实现资源再循环、再利用,减少对能源的消耗,还有对公司产品使用后形成的废弃物进行处理。[23]Jacqueline et al认为,供应链的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和消费等环节都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应当从原材料、制造、运输、产品使用等几个方面“绿化”供应链。绿色采购是绿色供应链实现的重要环节,供应商的选择更是绿色采购中最为关键的内容。绿色采购以源头控制的方式保护自然环境,提升公司形象等。绿色采购可以被看作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起点,采购的绿色化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环境绩效。[24]
我国正在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和采购中心,既是供应商又是采购者。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绿色供应链管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绿色采购、企业内部绿色管理和绿色营销。而绿色采购通过源头控制,可以在各个方面对企业的环境绩效带来显著影响,具体包括再循环、再利用,以及通过粉碎、无害焚烧和可降解包装等措施清除废物等。另外,绿色采购能够满足公众对环保产品的需求,同时又可以从整体上降低成本,所以绿色采购的方针和实践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竞争优势。
3.完善我国绿色采购制度。(1)公开的绿色信息披露制度。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政府采购应当具有相当的透明度。信息透明主要是通过绿色采购清单制度实现的。绿色采购清单是政府有关部门以认证的环境友好与节能产品为依据,所编制的政府采购产品的清单。绿色采购清单制度是国际上通行的制度,如美国、日本都公布了自己的绿色产品,包括强制性和指导性清单。政府绿色采购涉及的重要问题,就是必须全面掌握绿色产品服务的供应情况,虽然已经公布了国家认定的绿色采购清单(据统计,国家环保总局批准颁布了70多项环境标志标准;已有1300多家企业、21000多种产品获得中国环境标志认证,涉及汽车、建材、纺织品、电子产品、日化产品等行业),但绿色技术及新产品的不断推出需要政府建立权威的资料信息系统,动态地调整绿色产品与服务的标准范围,满足企业对产品服务绿色化升级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帮助采购者及时有效地进行选择,为经营者与政府采购部门提供便捷的交易平台。因此,必须建立涵盖政府采购信息、采购程序、招投标结果、监督结果、质疑投诉结果在内的政府采购信息披露制度。(2)完善政府绿色采购监督制度。政府采购是运用公共资源和资金满足一部分人的要求,具有成本外部化,效益内部化的特点。为了保证政府机关在采购过程中确实考虑了环境保护的需要,必须建立明确的执法监督机制,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我国的政府采购法规定了投诉质疑程序,但对于监管的具体机构不明,职责不清,救济不力。这就大大降低了绿色采购制度的效力。因此,应当从体制、手段、范围、力度等方面加强建设,例如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明确其职权和其监督的范围,明确其不作为的法律责任等。如美国就设立专门的机构,集中负责对政府采购的监督。完善的政府采购监督机制是保证政府采购有效运行的基本保障,在监督机制的设计上也应当强化社会监督的作用。
【注释】
[1]郭巍:《中国会展业运作模式的现状及创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10月,第54页。
[2]李志华:《德国会展业给我国会展业的启迪》[J],《北方经贸》2007年第2期,第41页。
[3]李智玲:《德国会展业发展的新趋势及启示》[J],《城市问题》2009年第5期,第88页。
[4]Tony Roger.Conferences and Conventions:A global Industry[M],Elsevier Ltd.2008:108~115.
[5]马勇,冯玮:《会展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167~170页。
[6]德国展览在世界商展前100的席位:2009年59席,2010年58席,2011年仅占56席,2012年57席,期间虽有波动,但作为展览王国的地位依然稳固。其中,德国的慕尼黑国际工程机械、建筑机械、矿山机械、工程车辆及设备博览会连续4年列在排行榜的第1位,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商展。”意大利一直稳居第2会展大国地位,法国位居第3位,美国、西班牙、瑞士、英国、中国、俄罗斯占有一定地位。
[7]王起静:《我国政府主导型展会的市场化改革》[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第51~55页。
[8]赞新宇:《会展经济初期政府主导地位的必要性》[J],《经营与管理》2008年第4期,第30~31页。
[9]罗志洪:《江西会展业,政府职能的越位与转型》[J],《企业活力》2008年第9期,第68~69页。
[10]唐茸:《我国政府主导型展会改革与发展探索》[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2),第143~146页。
[11]邬国梅:《政府主导型展会的运作模式研究》[J],《企业经济》2009年第3期,第126~128页。
[12](1)“厦门—洽谈会”模式。此模式是针对某一个展会的专门机构,带有一定的政府行政职能,机构性质是事业单位法人,此类组办机构的组织架构中还包含一个会员单位。此类组办机构早期雏形是“广交会”模式,经过几十年发展,特别是在十届“福建投资贸易洽谈会”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主导型展会组织管控模式,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省市政府举办的展会多属于此类。比如厦门“投洽会”的主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MOFCOM)”,承办机构是“福建省人民政府;厦门市人民政府;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运营机构是“中国(厦门)国际投资促进中心”,截至2006年有包括澳门政府、香港政府以及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机构在内的会员单位47个。(2)“东盟—博览会”模式。这是21世纪以来一种最新的政府主导型展会组织模式,其特点主要是针对一类国家级的展会组建一个事业法人单位。例如,中国—东盟博览会是“博览事务局”,东北亚博览会是“吉林省博览事务局”等。其优势是充分运用政府的全面统筹职能,有效运行展会项目,具有较强的专业化办展能力,有益于形成品牌力。例如,“中国—东盟博览会”在2004年初创时就成立了“博览会领导小组”,组长由自治区代主席担任,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相关领导担任副组长。同时设立常设机构“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对外称“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主要承担四大职责:第一,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总体规划和重大活动的组织实施;第二,统筹和组织实施中国—东盟博览会境内外招商招展,展会的展区规划、现场管理与服务;第三,展馆租赁、展位经营、广告赞助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专有品牌资源的管理和经营;第四,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整体形象设计和宣传推介工作等。秘书处内设机构包括:综合协调部、研究发展部、招商招展部、展览管理部、对外联络部、宣传推介部、会议接待部、经营开发部、人力资源部、财务会计部10个部门。(3)“北京—科博会”模式。该模式属于自下而上的一种组织管控模式,即主办单位为名义性质,承办单位以“组委会”形式作为常设运作机构。此模式的代表之一是“北京科博会”,其主办单位为科技部、商务部、教育部、信产部、国际贸促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常设“科博会组委会办公室”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北京市分会,顾问单位与支持单位根据每一届的情况灵活聘用,比如第八届的顾问单位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支持单位为中央电视台。
[13]公共产品有两大基本特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具体来说就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消费公共产品(非竞争性),并且不影响其他成员消费他们的可能性(非排他性)。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评价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不会造成其他人消费的减少。由于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市场经济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者不会提供这些产品,即公共产品不能由市场机制的方式来配置,只能由政府提供或在政府的参与下提供。
[14]库瑞:《关于我国会展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与实施》[J],《理论导刊》,2008年第6期,第98页。
[15]陈清:《中外政府投资体制比较研究》[J],《亚太经济》2005年第4期,第71~73页。
[16]信春鹰,张烨:《全球化结社革命与社团立法》[J],《法学研究》1998年第3期,第110页。
[17]孙莉:《欧洲会展业对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启示》[J],《市场周刊》2004年第7期,第55~56页。
[18]蔡清毅:《厦门市会议展览服务产业推动及发展策略》,《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期1期,第9页。
[19]林毅夫:《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投资“潮涌现象”与宏观治理理论创新》,《人民日报》2007年6月11日,第8版。
[20]张波:《论我国产业政策的法治化及实施制度重构》[J],《当代法学》2008年第1期,第60页。
[21]卢炯星:《宏观经济法》[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01页。
[22]王方华,过聚荣:《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09)》[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4页。
[23]Zsidisin and Siferd.Environmental Purchasing:A Framework forTheory Develop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Supply Management,1998(98):p313~320.
[24]Jacqueline,M.Bloemhof-Ruwaard,Paut Van Beek,Leen Hordijk.Interactions between Operational Research and EnvironmentalManage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5,85 (3):p229~24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