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长(Growth of the Firm)理论一直是西方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不仅有内部的、经济性的制约因素,如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因素,还存在外部的、制度性的制约因素,如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演变,因此随着时代背景的不同其研究重点有所差异,研究的视角也不断拓展与深化,形成了多样性的研究结论。
具体的企业成长理论研究视角具有深刻而广泛的跨学科性质,且种类繁多。从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的“斯密定理”、马歇尔(A. Marshall,1890)对企业成长规律的阐述,以及吉布莱特(R.Gibrat,1931)的吉布莱特定律,到贝恩(Bain,1959)的企业绩效和成长的SCP分析范式、科斯(Coase,1937)的企业的性质、波特(Porter,1988)的企业市场力量与产业拓展、麦迪思(Ichak Adizes,1999)的企业生命周期、潘罗斯(Penrose,1964)的企业成长理论,再到安索夫(Ansoft)的企业成长经营活动之间的协同、钱德勒的企业经营结构与组织形式的匹配以及詹森(Jensen,1976)等人的有关企业成长的契约联结模型。近几年国外有关与企业成长密切相关的企业成长理论研究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研究领域有企业成长与融资和法律制度安排、产业演化、技术和知识、转轨经济、信息披露和资本结构以及环境不确定性等六方面关系的研究(邬爱其,贾生华,2002)[1]。随着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和相关经济理论研究的不断扩张,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内容日渐突出了企业成长的规模增长基础性、结构关联适应性、多重边界性和组织成长的生命周期性等特征,深刻体现了企业成长的质与量的互动性(邬爱其,贾生华,200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