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柔性战略路径的理论基础

柔性战略路径的理论基础

时间:2023-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彭罗斯的资源决定论:内部资源是企业成长依托企业成长理论的经典著作首推彭罗斯1959年出版的《企业成长理论》。按照彭罗斯的说法,管理能力变成了企业边界的决定因素。彭罗斯指出导致企业成长的内部诱因主要来源于企业存在着剩余生产性服务、资源和特别的知识。地区扩张与多元化经营成为欧美领先工业企业的发展战略。

1.彭罗斯的资源决定论:内部资源是企业成长依托

企业成长理论的经典著作首推彭罗斯1959年出版的《企业成长理论》。彭罗斯是企业内生成长的先驱,在她的博士论文“企业成长理论”中,她希望从企业内部寻找推动或限制企业成长速度的因素。

(1)成长的动力来自企业内部资源

彭罗斯研究的是赢利性的企业。这种企业的经济功能是获取和组织人力与其他资源为了赢利目的为市场提供产品与服务。她把企业定义为依据一个管理框架结合在一起的资源聚合体。它的边界是由“管理协调范围”及“权威沟通”决定的。按照彭罗斯的说法,管理能力变成了企业边界的决定因素。企业现有资源是企业扩张的诱因。也为企业的扩张给定了上限。即使通过兼并或购买的成长方式也要受到现有管理资源的限制,因为,需要输入现有管理资源来维持组织的凝聚力,这就是所谓“彭罗斯曲线”的本质。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为了有效地进行均衡分析,将企业浓缩为一个点,将企业当成一个黑箱来研究。忽视了企业间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彭罗斯一反传统的分析方法,从企业的内部来寻找企业成长的根源。企业是一个生产性资源的聚合体是她的基本假设。彭罗斯认为企业现有的资源是企业扩张的诱因,也给定了扩张速度的极限。彭罗斯认为没有最优规模或者最能够赢利的规模。规模只不过是成长的副产品。其最重要的观点是“历史最重要!”。总体说来她主张的成长理论是一种内生的、路径依赖的理论。彭罗斯认为企业的成长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基于综合知识累积性增长的演化过程。

(2)资源决定成长方向与极限

彭罗斯强调相关多元化作为企业成长的一种方式,认为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发展程度和公司掌握的资源量有关,成功率与原有专长领域相关。企业进入领域买、租赁,或自己生产出来供自己使用的有形物质以及企业雇佣的人。服务则是这些资源对企业生产性经营所做的贡献。资源因此可以看成是一组可能的服务。

彭罗斯指出导致企业成长的内部诱因主要来源于企业存在着剩余生产性服务、资源和特别的知识。而企业成长的内部障碍主要是缺乏足够的扩张所必需的专业化服务,尤其是缺乏规划、实施一个新项目所必需的管理能力与技术(这些能力与技术必须来自企业现有的有经验的人员)时,扩张就受到限制。当企业扩张到能够比当前以一种赢利更高的方式来使用企业的资源,企业就有了扩张动力。或者说,在目前的经营中,任何资源只要它没有达到充分的利用。就存在激发企业寻求一种更充分利用它的动力。

由于资源的不可分性、资源的功效多重性及资源的不断创新性导致企业永远存在剩余资源,不可能存在完全的均衡状态,因此企业永远存在成长动力。

2.钱德勒的组织能力说:组织能力是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力

钱德勒在其名著《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指出企业成长的动力是企业的组织能力,组织能力包括设备和在生产、销售和管理方面的技能。建立现代工业企业的第一步是为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而对生产设施投资,同时对营销与采购网络进行投资。最后是组织管理人员。这些设施与人力投资最后构成企业的组织能力。

(1)组织能力是成长的动力

组织能力是企业内部组织起来的物质设备和人的技能的结合体。这种能力主要是发展的能力。而不是新发明的能力。钱德勒指出,推动企业并推动现代工业企业主导的产业不断发展的核心力量是组织能力——设备与技能。这种能力主要是产生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企业在制造、销售和管理方面进行的相互关联的投资形成组织能力,构成强大的竞争优势。

钱德勒指出组织能力为企业的持续成长提供了内在动力。特别是组织能力激励了企业主和管理人员在其自己的国家进行扩张并进入更遥远的市场然后走向海外,成为多国企业。组织能力还鼓励企业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开发新业务,实行多元化经营。在两次战争之间,美国的企业利用规模经济发展了组织能力,拓展了国外业务。在范围经济的基础上组织能力通过多种经营促进了发展,组织能力还帮助美德的企业扩大了业务。进入了它们原来经营的产品的相关新产品市场。组织能力是现代工业资本主义的重要原动力。

(2)企业成长的四大方式

企业追求三种经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交易成本经济。规模经济是指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所增加的规模减少了,生产或经营单位成本时而导致的经济。范围经济指联合生产或联合经销产生的经济。交易成本是把货物和服务从一个经营单位转移到另一单位的成本。由于交易成本减少,导致成本减少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则产生了交易成本经济。由于在生产和经销上利用了规模经济。同时获得了联合生产或联合经销的范围经济,或由于有关交易成本的减少导致了成本减少或资源的高效利用获得交易成本经济。三种经济的获得强化了企业的组织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企业很少采用保护性的横向联合和纵向一体化战略,甚至很少采用垂直一体战略,而普遍采用向国外发展和经营相关产品系列。地区扩张与多元化经营成为欧美领先工业企业的发展战略。二战后,领先的工业企业都利用基于范围经济的组织能力实现了多元化经营。但这些范围经济主要是在生产、研究和发展方面,而不是在销售上。这些企业使它们在自己的实验室内研制成的新产品商品化。

企业成长的方式主要有四种:横向合并、纵向一体化、地区扩张与多元化经营。在生产、营销及管理上的三方面投资后的初始增长都是通过横向联合和纵向一体化,战略基本是防御性的。在组织能力强化并通过职能性和战略性竞争获得市场份额后,采用海外投资及多元化方式进行扩张。

企业持续成长的方式是不同的。凡是动态性增长依赖规模经济的行业,公司更多地通过海外直接投资实现成长。而动态性成长依赖于范围经济的企业,其成长主要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实现。而在食品行业、消费化工行业及电机行业中,领头企业采用既进行多国化经营又进行产品多元化经营。技术与市场特征决定了领头企业所走的路线与策略。

钱德勒甚至断言要保持持续的生产能力、竞争能力以及获利能力,就要维护、更新或扩大企业的组织能力,即对设备、技术与管理能力不断投资。现代工业企业史的重要主旋律是:建立和维护这种能力是个持续而长期的过程——是需要对他们企业的健康发展负责的决策者持有坚定的长期观点的过程。

3.企业成长方式与过程

企业成长涉及企业自身能力、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等。经营企业就是要达到经营资源的最有效、最经济的积累、分配和利用。而规模经济、成长经济和多元化经济以及它们的结合状态——复合经济构成企业成长理论的核心。

(1)成长过程:专业化——多元化——归核化

单从规模与业务范围探讨企业成长理论的二元论者认为企业的长期发展过程是一个有原始多元化、小规模生产到专业化大规模生产,再到多元化持续成长的过程。企业经营战略的演变序列遵循单一产品战略——主导产品战略——多元化经营战略。在国际市场上,对企业差别优势的培育成为跨国多元化经营成败的关键。

(2)成长方式:克隆——虚拟——多元化

企业成长的方式按基体与增生的关系可分出三种。

①克隆式

增生是基体的复制品。特许经营是这种方式的典型代表。把基体成功的管理模式复制到增生上,注重规模经济效应。基体与增生之间的业务相同或相似。这种成长方式的重点是业务在地理位置上的扩张。在扩张中,企业的控制能力是企业成长的根本依托。

②虚拟式

基体与增生之间通过合同契约关系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构成利益共同体。基体与增生之间不存在产权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契约关系,是建立在核心竞争力上的分工合作。企业只是经营其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业务实行外包的方式交给其他企业来完成。

③多元式

企业为了追求范围经济效益。在经营业务上进行扩张。基体与增生之间的业务不同。可能相关也可能不相关。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剩余资源、寻找新的增长点、转移核心竞争力和追求协同效应。战略协同与能力分工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重要指导方针。

(3)成长的逻辑:价值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移植

企业成长有两条重要的逻辑:价值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移植。价值创新如普哈拉德所说的要成为行业游戏规则的破坏者(rulebreaker),或者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rule-maker)。

目标是从根本上彻底改造现存的竞争空间,或以让竞争对手吃惊而不安的方式创建新的竞争空间。持续有益的增长不是交易的产物,而是预见能力产生的结果,而预见能力亦非表述清楚的产物,而是不因循守旧、跳出框框思维的结果。未来不属于拥有水晶球者,而是属于敢于向守成者的偏见与成见发起挑战的创新者。

遵循价值创新逻辑的公司将其资源用于为顾客提供全新的价值。它们不接受本行业所定义的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限制。为了获得成本优势,它们会取消行业规定的某些不能给顾客带来本质价值的服务或产品,或降低这些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同时为了满足顾客的需要,取消本行业强迫顾客做出的妥协,打破现有行业的界限,去发现全新的能给顾客带来价值的源泉。这样就可以达到既降低了经营成本又满足了顾客的真正的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