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球生产区位选择

全球生产区位选择

时间:2023-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生产管理面临的一个基本决策是在哪里从事生产活动,以达到成本最小化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双重目标。这意味着相对于其他缺乏这种外部性的地方,选址中国台湾地区确实有利。同样,考虑到要素成本可能意味着应在一个特定的国家生产特定的元件,但贸易壁垒可能使这种做法不经济。采用柔性制造技术时,企业可选择在最佳地点建立工厂为各个国家的市场定制产品,而不必承担很大的成本。

国际生产管理面临的一个基本决策是在哪里从事生产活动,以达到成本最小化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双重目标。对一个打算从事国际化生产的公司来说,必须考虑许多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国家因素、技术因素和产品因素。

一、国家因素

对有些产业来说,在特定地方进行全球性集中生产是很重要的,区位外部性会直接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外部性包括有适当技能的劳动力资源和支撑产业的存在。这种外部性在决定到哪里制造时会起到重要作用。例如,由于半导体制造业在中国台湾地区很集中,在半导体业务方面有经验的大量劳动力已经形成。此外,这些工厂已吸引了大量支撑产业在这些企业附近建立了生产设施,例如生产半导体基本设备和单晶硅的厂商。这意味着相对于其他缺乏这种外部性的地方,选址中国台湾地区确实有利。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外部性使得中国台湾地区成为吸引半导体制造厂商建厂的地方。

相对要素成本的差异,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区位的外部性是重要的,但其他因素也赫然耸现,正式和非正式的贸易壁垒明显影响生产地点的决策、运输成本和对外国直接投资的规则和管制,也会影响生产地点的决策。例如,尽管相对要素成本可能使一国作为一个成衣产地似乎很有吸引力,但禁止外来直接投资的法律规定就会排除这个选择。同样,考虑到要素成本可能意味着应在一个特定的国家生产特定的元件,但贸易壁垒可能使这种做法不经济。

另一个国家因素是预期的汇率变动。汇率的不利变动能很快改变一个国家作为制造基地的吸引力。货币升值可将一个低成本地区变为高成本地区,许多日本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最初几年都面临着这个问题。1950~1980年,日元在外汇市场上相对低的价值有助于加强其低成本制造地区的地位。然而1980年至90年代中期,日元对美元的稳步升值提高了日本出口产品的美元成本,使日本作为制造地的吸引力减弱。相应地,很多日本公司将制造活动撤出本土,而转移到东亚低成本地区。

二、技术因素

国际企业在制造过程中采用的技术,在决定生产地点时可能会起到关键性作用。例如由于技术限制,在某些情况下,只有在一个地点从事一定生产活动以供应世界市场才是可行的。在另一些情况下,技术又可能使在多个地点从事一项生产活动成为可能。这取决于三个因素:固定成本水平、最小的效率规模及柔性制造。

(一)固定成本

在一些情况下建立制造工厂的成本太高,以致一家公司必须仅从一个产地或少数几个产地供应世界市场。例如,建立一个生产半导体芯片的工厂要花费超过10亿美元。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会选择在一个(最理想的)地点的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来服务世界市场。相对低水平的固定成本,能使在不同地点同时从事一项生产活动变得经济。这样做的优势之一,就是公司能更好地适应当地的需要。在多个地点生产也有助于避免公司对一个产地的过分依赖。在一个汇率波动的世界中对一个产地的过度依赖是特别危险的,很多公司将它们的制造工厂分散到不同的地点作为“实际的套期保值”,以防范潜在的货币不利波动。

(二)最小的效率规模

当企业产品产量增加时,由于对资本设备的更多利用以及工厂雇员的专门化带来的生产力增进,其单位成本会降低。但是,在一定的产量水平之上,额外的规模经济几乎不存在。因此,可以说当单位成本曲线随着产量增加而下降到一定的产量水平上时,产量的进一步增长几乎不能实现单位成本的降低。大多数工厂规模经济达到极限的产量水平被称为最小的效率规模。这是一个工厂必须达到的产出规模,以便实现所有主要工厂的规模。一家工厂最小的效率规模越大,出于成本的考虑,集中在唯一地点还是有限几个地点生产的争议就会越大。反之,当生产的最小效率规模相对于全球需求较低时,在几个地点生产一种产品可能是经济的。例如,对一家工厂来说,生产个人电脑的最小效率规模约为每年25万台,而全球总需求量每年超过3500万台。与全球总需求量相比,较低的最小效率规模使得像戴尔这样的公司在6个地方生产个人电脑在经济上是合理的。

(三)柔性制造

规模经济认为获得高效率以及由此产生的低单位成本的最好方法就是大量生产标准化产品。这也意味着企业必须在单位成本和产品多样化之间进行权衡。一家工厂的产品多样性越大,意味着每种产品的生产时间越短,从而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同时,产品多样性使公司很难通过提高制造效率来降低单位成本。可以说,提高效率和降低单位成本的方法就是限制产品多样性大批量生产标准化产品。

但是随着柔性制造技术的出现,这一两难困境正在得到解决。柔性制造技术(通常称为精益生产)旨在减少复杂设备的安装次数、通过更好的时间安排提高各机器的使用率、提高制造工序各阶段的质量控制。柔性制造技术使公司能够以只有通过一次大量生产标准化产品才能达到的单位成本,生产更多种类的最终产品。研究表明,采用柔性制造技术相对于大批量生产标准化产品更能提高效率和降低单位成本,同时使公司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客户定制产品。

生产能力利用程度的提高和减少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即减少半成品的堆积)以及浪费的减少是柔性机器单元在效率上的主要收益。机器安装次数的减少以及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之间生产流程的协调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机器之间的紧密协调也减少了生产中的存货。计算机控制使得机器具有既能识别如何将投入变为产出,同时生产出最少的废弃材料的能力。由于所有这些因素,一台单独的机器可能在50%的时间里得到利用,而在一个单元中同样的机器则能被利用到80%,并且生产出同样的最终产品,只产出一半的废料。这就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柔性制造技术不仅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还能使公司根据小客户群的需要定制产品,并以只有大批量生产标准化产品才能达到的成本进行生产。这样有助于公司实现大规模定制,提高对客户的适应能力。对一家国际性公司来说,柔性制造技术最重要的是它能为不同国家的市场定制产品。采用柔性制造技术时,企业可选择在最佳地点建立工厂为各个国家的市场定制产品,而不必承担很大的成本。因而,公司再也不必在每个主要国家市场设厂生产,以满足特定客户的偏好和需要,这也为企业实行多国战略提供了可能性。

二、产品因素

两个产品特点影响选址决策。第一个是产品的价值重量比,因为它影响运输成本。很多电子元件和药品有很高的价值重量比,它们很贵但重量很轻,因而即使它们被装在船上绕世界半圈,它们的运输成本相对于总成本来说只占很小的比例。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一般会选择在最佳地点生产这些产品并从那里供应全世界。而对于价值重量比低的产品来说,情况正好相反。精制白糖、某些大批量的化学制品、油漆和石油产品,其价值重量比都很低,它们不贵但重量颇大。因此,如果长途运输,运输成本将占到总成本很大的比例。所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应在主要市场附近的多个地点生产以降低运输成本。

另一个影响选址决策的产品特点是,该产品是否服务于通用的需要,即这种需要是否在全世界都相同。很多工业产品(如工业电子产品、钢铁、大批量化学制品)和现代消费品(如袖珍计算器和个人电脑)都属于这类产品。对于这类产品,各国消费者的兴趣和偏好几乎没有差异,地区调试的需要就减少了,这就增加了企业在一个最佳地点集中生产的吸引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