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标准是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和标尺。某项指标的具体评价标准是在一定前提条件下产生的,具有相对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作为评判尺度的评价标准也就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从经济分析角度看,评价标准一般可分为五类:
(1)历史标准。历史标准是企业根据过去的业绩制定的标准。在进行业绩评价时,历史标准的具体运用方式有三种,即与上年实际比较、与历史同期实际比较、与历史最高水平比较。历史标准的评价结果缺乏行业间的可比性,多为企业自行测评使用。
(2)预算标准。预算标准是企业力争达到的业绩标准。企业事先确定的目标、计划、预算、定额、标准等都可以看作是预算标准。通过与预算标准对比可发现实际业绩与目标业绩之间的差距。预算标准主观性较大、人为因素较强,但如果制定得科学合理,激励效果就比较好。
(3)经验标准。经验标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被实践证明是比较合理的标准,有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之分。比如,资产总额大于负债总额,全部收入应大于全部成本等都属于绝对标准;而流动比率等于2最好,负债比率在50%-70%之间比较合适则属于相对标准。经验标准只能提供一个大致的范围,并没有考虑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差异,仅以此作为评价标准显然不合适。
(4)行业标准。行业标准就是以企业所在行业的特定指标数值作为业绩评价的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做法有几种:①本企业的业绩指标与同行业公认的标准指标对比;②与同行业的先进水平指标对比;③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指标对比。通过行业标准指标比较,有利于揭示本企业与同行业的差距。
(5)竞争标准。竞争标准是企业基于竞争战略的需要而制定的评价标准。在企业的实践中,“标杆”成为竞争标准的代名词。竞争标准与行业标准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它强调的是与同行中最优秀的公司比较、与本公司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比较。这样的标准能够帮助企业明确目标和方向,清楚自身的差距,以便更好地改进绩效。
实际评价中具体选用哪种标准,主要应根据具体评价指标所反映的评价目的、评价环境和信息采集等条件来确定。但无论选择什么评价标准,在其选择过程中都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先进性,并具有挑战性;二是客观性,最好是被评价方认同;三是可靠性,经过努力应当可以实现;四是透明性;五是标准应尽可能量化,不能量化需具体明确;六是刚性与弹性相结合,对客观是弹性的,对主观是刚性的。
相对于表7-1中所列的定量评价指标而言,如果被评价企业属于自成体系类型的,即与其它企业间缺少一定的可比性,如航运配套产业,并且由于信息渠道上的难题很难得到同类企业的相关数据,那么为了便于系统内部统一考核评价,应当采用历史标准,并且最好选用企业近三年的数据为依据来确定评价标准;对于那些同类产业比较多的生产企业而言,则可以选用历史标准、行业标准和竞争标准中的任何一种,企业应根据自己的运营策略和目标进行选择。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处于创业期和成长期的企业,最好多选用历史标准和经验标准,以反映自身成长情况;待企业步入成熟期,市场份额稳定之后,再采用行业标准或竞争标准,以促使企业认识到自己与竞争对手的差距,以便更好地改进绩效。当然,这几种评价标准往往结合在一起使用,因为如果仅采用历史标准,当基期标准过低时易导致“无功受禄”;而基期标准过高时又易导致“鞭打快牛”,所以,将几种评价标准结合起来使用是比较理想的辅助手段。
对定性因素的评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评价过程中容易出现主观随意性,评价结论要受到评价人员自身因素的影响。对于表7-1中所列的定性评价指标,本文在附录里也给出了参考评价标准,并将标准划定为A、B、C3个档次,分别表示行业最高水平、平均水平和最差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