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时间:2023-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对公有制认识的局限性、片面性,受意识形态影响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管理体制,决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国有经济的主体功能和独占地位。但是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而对于中国的经济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更是一个关系全局的关键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对公有制认识的局限性、片面性,受意识形态影响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管理体制,决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国有经济的主体功能和独占地位。而国有经济的微观基础正是国有企业。随着国有企业规模不断扩张,作用持续强化,中国逐步在经济结构中形成了国有经济一元化的格局,以致在实行改革开放前,以全民所有制企业为核心内容的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压倒一切的统治地位。然而,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制度的安排下,国有企业只不过是一个附属于某个政府部门、受政府指令性计划控制、进行成本核算的基层生产单位,承担着包括社会职能、行政职能和政治职能等在内的多重角色和多重目标,所有权被横向和纵向行政性分割,预算约束严重软化,依赖财政拨款和补贴支撑。国有企业目标之多元、功能之复杂、责任之重大、运转之僵化、效率之不足、效益之低下,可以说在世界企业行列中无出其右者。因此,“文化大革命”一结束,在政治思想和经济政策的“拨乱反正”中,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和经济工作者很快就认同了孙冶方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予以表达的经济思想—应当围绕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进行微观经济领域的改革。

但是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而对于中国的经济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更是一个关系全局的关键问题。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和不断加强,国有企业在我国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实行的企业制度,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持续推进国有企业的发展和改革,同时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其他所有制企业也逐渐发展起来。1992年,我国开始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我国私人控股企业的数量迅速增长,但是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重要领域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人们就一直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探索:我们能否找到一种普遍适用的企业制度来对大量的国有企业进行规范性的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必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重要的内容和中心环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