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的区域环境
中国存在较为严重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东南沿海地区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竞争优势,在地区生产总值、产业链发展、市场健全程度等方面都远远领先于中东部地区。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其中,地区生产总值是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反映地区市场规模的重要参考指标。从图3-29中可以看出,1998年以来,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地区生产总值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同时,地区差异也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在经济总量上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这也为当地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作为“中国模式”的重要载体,中国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然而,受到“中国模式”三重属性——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胡乐明等,2009),中国企业在生存和发展方面呈现出其特殊的属性。Roberts和Thompson(2003)认为,转型经济过程中的环境不确定性、政府对私营企业的控制、垄断的金融体系、私有产权和风险投资市场的不健全以及市场中的存量国有企业都可能对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产生影响。而在中国,影响中国企业发展的最大的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就是处在转型阶段的、不健全的市场经济体系。樊纲等(2003)进一步指出,中国的市场化进程是区域不平衡的,区域环境中的市场化程度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樊纲等(2011)自1997年起每年从五个方面——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对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相对市场化程度进行了度量。通过引入以上五个方面的25个指标,得出了各省市自治区的综合市场化指数(如图3-30所示)。该指数对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市场化相对进程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也反映了该区域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市场化环境。从图3-30中可以看出,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市场化指数自1997年以来都呈现出显著提升的趋势。但是区域之间差异较大,再次反映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和浙江三个省市)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北京和广东也表现出较高的市场化发展程度。而其他区域与以上地区相比,其市场化发展程度还存在着显著的差距。
图3-29 地区生产总值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企业国际化不仅能扩展企业的市场,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还能够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图3-31中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在出口企业的分布上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异,并且这种差异有逐步扩大的趋势。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区出口企业数量方面都属于遥遥领先的第一梯队。而辽宁、河北、安徽等地则属于第二梯队。中部省份四川、湖南、湖北等地区属于第三梯队。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在出口企业数量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属于第四梯队。
图3-30 市场化指数
资料来源:樊纲等(2011)。
外资企业的进驻对当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很强的影响和示范作用。一方面,引入外资企业除了能为当地企业的发展带来资金支持以外,还能引进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劳动力的扩散等效应,对当地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但同时,外资企业的引入又造成了对本地市场的冲击。有研究表明,外资企业的引入将降低本地企业的生存率。从图3-32中可以看出,外资企业的分布也同出口企业类似,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东高西低”的趋势。广东省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其外商投资企业数量自1998年以来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此外,东部沿海各省的外商投资企业数目均超过1 000家。山东、江苏、浙江和福建都在5 000家以上。而中西部各省与东部企业相比则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本地企业如何因势利导、利用外资促进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是企业面临的重要议题。
图3-31 各省市自治区出口企业分布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
二、企业的产业环境
每个产业都有自身的发展特点,包括产业结构、产业发展周期等。处于不同产业中的企业在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下,呈现出各自的生存和发展特色。因此,产业环境是研究企业生存和发展时应该考量的重要因素。
产业集中度指的是特定产业的生产经营集中程度,一般用该产业中最大的、最主要的企业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或其产销量占整个行业的比重来表示,是反映该产业市场结构的关键变量。一般来说,集中度高即表明该产业中少数大厂商拥有较大的经济支配能力,或者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垄断能力。戴姆塞茨研究发现,产业集中度与利润的关系为非线性的双S曲线。当集中度超过50%时,产业利润率与集中度正相关比较明显;在50%以下时,利润率下降。通过对行业产值最大的四家企业的行业集中率的测算(前四家企业产值占整个行业产值的份额)发现,中国制造行业的行业集中度普遍分布于25%以下,很多行业的行业集中度都在10%以下,表明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从图3-33中可以看出,一些垄断行业的行业集中度近年来有所下降,比如石油加工及炼焦行业,其行业集中度从1998年的21%下降至2007年的14%。而同时,一些过去行业集中度较低、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其集中度有所提升。比如纺织业,其行业集中度从1998年的2.4%增长至2007年的5.2%。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大型企业将逐步获得优势地位和支配市场的能力,其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及技术创新能力等将有利于整个行业效率、效益的提升,通过其技术扩散可以促进全产业的升级发展。
图3-32 各省市自治区外商投资企业分布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
从图3-34可以看出,目前的出口企业仍然主要集中于纺织业、服装业等利润较低的传统制造业,而在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制造业等行业中出口企业数量仍然较少。但同时也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出口企业的数量增长很快。大量的出口企业将通过技术扩散和产业链的延伸为后续企业的国际化铺平道路,同时也将营造中国企业在该领域的国际声誉。
图3-33 产业集中度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
图3-34 产业出口企业分布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
从图3-35可以发现,1998~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的数量大幅增长。但与出口企业分布类似,外商投资企业也主要集中于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同时,从图3-35中也可以看出,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数量也有快速增长。外商投资企业将通过向该产业引入资金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改善产业的生态环境,促进该产业的发展,并影响产业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图3-35 产业外商投资企业分布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