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产现场危险源辨识

生产现场危险源辨识

时间:2023-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 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在现代工业社会中, 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成为威胁人类安全和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 对企业危险源的识别、 评价和控制是预防和控制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必要手段。

一、 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

在现代工业社会中, 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成为威胁人类安全和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危险与安全是一对相互对立的概念, 危险就是可能导致意外事件的一种已存在的或潜在的状态,它包括材料、 物品、 系统、 工艺过程、 设施等, 当危险受到某种 “激发” 时, 它将会从潜在的状态转化为引起系统损坏的事故。 危险是一个泛指的概念, 为了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具体明确下来, 我们通过对某个系统存在的方方面面的危险进行识别, 其结果形成系统中的危险源。

危险源是指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 在一定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能转化为事故的部位、 区域、 场所、 空间、 岗位、 设备及其位置。 这里所指的触发因素是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外因, 它包括压力、 温度、 安全措施、 环境、 工艺等。 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控制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 它对于明确企业安全管理的重点, 控制事故的发生, 以寻求最低事故率、 最少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 也是建立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的重要内容。 所以, 对企业危险源的识别、 评价和控制是预防和控制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必要手段。 通过对系统的分析、 界定出危险源, 并评价其危险的性质、 危害程度、 存在状况、 危险源能量与物质转化过程的规律、 转化的条件、 触发因素等, 以便有效地控制能量和物质的转化、 使危险源不至于转化为事故。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载重车公司生产经营部, 进行了机械加工企业的危险源识别与评价探索工作, 我们首先在锻造厂, 热电厂、 材料供应部三个单位进行了试点, 成立了 “危险源识别与评价课题组”, 主要分为五个步骤进行: 即危险因素调查——危险源分析——危险评价——危险源分级——危险源控制。 从目前反映的情况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们的做法如下。

(一) 危险因素调查

危险因素的调查是明确危险源和进行评价的基础工作, 所以, 调查工作一定要全面、 细致和科学。 在开展调查工作之前, 首先要确定所要调查的系统, 这个系统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具体的生产单元或工艺系统, 例如, 我们在热电厂试点过程中, 就是以发电系统为调查对象。 其次成立由设备、 工艺、 技术和安全的主管部门组成的调查小组。 根据调查的内容编制危险因素调查表, 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生产工艺设备及材料情况, 包括: 工艺布置、 设备名称、 容积、 温度、 设备性能、本质化安全程度、 工艺设备的固有缺陷, 使用材料的种类、 性质、 危害、 使用能量类型及强度等。

(2) 作业环境情况, 包括: 安全通道、 生产系统的结构、 布局及作业空间布置等。

(3) 操作情况, 包括: 操作过程中的危险及工人接触危险的频度等。

(4) 事故情况, 包括: 过去事故情况及危险状况、 事故处理应急方法, 故障处理措施等。

(5) 安全防护情况, 包括: 危险场所有无安全防护装置、 安全标志使用有无安全措施等。

为了调查工作的简便和全面, 我们根据机械行业的生产特点和危险因素存在的情况, 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调查:

(1) 问卷调查法: 即要求被调查系统内的所有作业人员, 根据本岗位的设备情况、 操作情况、 自身素质情况、 作业环境及操作规程的完善情况, 提出本岗位的危险因素。 我们根据调查的内容编制了调查表格。

(2) 标准对照法: 即依据国家有关法律、 法规及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 对系统内的安全管理、 机械设备、 电气设备、 作业环境及人员状况进行检查评价, 找出不符合项。

(3) 事故频次法: 即在总结系统内事故教训的基础上, 对已发生事故的设施、 事故的防范措施及再次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进行调查。 对事故频次较高 (1次年) 的情况进行统计。

(二) 确定危险源

通过上面的调查, 我们已经找出了系统中的危险因素, 下一步工作就是确定危险源。 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 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根源, 可以是一台设备, 也可以是一个系统等, 那么, 具有一定危险因素的单元我们就可以确定它就是危险源, 为了以后的分级工作, 所以对每一处危险源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事故触发因素的分析, 触发因素可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 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人为因素包括: 操作失误、 违章作业、 管理不到位、 指挥失误及设计错误等。

②自然因素包括: 气候条件参数 (气压、 气温、 湿度、 风速) 变化、 雷电、 雨雪、 震动、 地震等。

(2) 一定数量的危险物有一定强度的能量, 由于其存在的条件不同, 所显现的危险性也不同, 被触发转化为事故的可能性大小也不同, 存在条件的分析主要包括:

①储存条件, 如堆放方式、 通风、 其他物品情况等。

②物理状态参数, 如温度、 压力、 强度等。

③设备状况, 如完好程度、 存在缺陷等。

④防护条件, 如防护程度、 故障处理措施、 安全标志等。

⑤操作条件, 如操作水平、 操作失误率等。

⑥管理条件, 如教育情况、 操作规程完善情况等。

(3) 危险源发生事故可能性的分析:

根据对危险因素的调查情况、 触发因素及存在条件的分析, 对危险源在正常情况下,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作定性的分析,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可按非常容易发生——容易发生——较难以发生划分为三个级别。

(4) 事故后果严重程度分析:

事故后果是指事故发生后人员伤亡、 建筑、 环境及设备物质等财产的损失。 在分析中要充分考虑到, 即使是同类型的危险物质, 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 可能表现出不同的事故形态, 或一种事故形态向另一种事故形态转变, 如燃烧可引起爆炸, 爆炸可能引起燃烧等, 在分析中要充分考虑。 事故后果分类可以简单分为对人的伤害、 对环境的破坏和财产的损失三类。

(三) 危险源的评价

危险源的评价对分级和事故的预防工作很重要, 导致事故的基本原因可分为两类, 一是由于不安全状态引起的, 二是由于不安全行为引起的, 所以, 要对 “人、 机、 环境” 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 对已调查分析明确的危险源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发生事故严重程度、 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危险源分级的关键。 评价主要采取定性评价的方式, 它是根据经验对生产工艺、 设备设施、 环境、 人员和管理等方面的安全状况进行定性的分析。

依据调查分析的结果, 按照机械行业安全性评价标准, 对安全管理、 人员状况、 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进行评价, 按照评价的结果分为三级, 即安全、 临界和危险三级。

对事故发生后的严重程度也相对定性按表3.1分为三级:

表3.1 事故严重性分级

(四) 危险源分级

根据以上评价结果, 对危险源的危险程度进行分级。 在危险源分级之前, 还要明确划分危险单元, 主要按以下原则进行划分。

(1) 按设备系统、 生产装置及设施划分。 设备系统和生产装置及设施是指生产过程中在实体和功能上相互联系的机械、 设备和建筑物等, 如工频炉、 电弧炉、 铸造线等。

(2) 按独立作业的单体设备划分, 如起重设备、 冲压设备等。

(3) 按危险作业区域划分, 如高处作业区等。

危险单元划分明确后, 利用系统的设备设施平面布置图, 找出危险源在系统中的位置。

危险源分级是在对评价的基础上, 根据危险源在触发因素作用下, 转化为事故的可能性大小与发生事故后果严重程度等原则进行划分的, 对于机械工厂来说, 危险源的分级可按以下标准进行。

一级危险源:

(1) 较难以发生事故, 但是一旦有外界触发因素 (人员违章作业、 安全设施失灵等)导致发生事故, 可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在20万元以上的设备、 设施或作业场所。

(2) 事故发生后造成的后果并不严重, 但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非常大的部位。

二级危险源:

容易发生事故, 一旦由于外界因素触发导致事故 (人员素质较差、 安全设施失灵、 作业环境变化等), 可能导致死亡或多人重伤和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上的设备、 设施和作业场所。

三级危险源:

较容易发生事故, 在外界因素触发下可导致事故 (人员素质较差、 安全设施失灵、 作业环境变化等) 可能导致重伤事故和经济损失在5万元以上的设备、 设施及场所。

机械工厂危险源划分方法如表3.2所列。

表3.2 机械工厂危险源分级

(五) 危险源的控制与管理, 使危险源发生事故后损失最小化

控制事故是安全系统工程地最终目的, 系统危险的辨识预测、 分析评价都是危险控制的基础。 危险控制就是要在现有技术和管理水平上, 以最少的消耗、 达到最优的安全水平。 其具体控制目标包括降低事故发生频率、 减少事故严重程度和每次事故的经济损失。 所以说,优化危险源的管理方案和制定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方案, 是危险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危险源控制我们主要遵循动态控制原则和分级控制原则。 试点单位对每一个危险源都制定了相应的控制办法和反事故预案。 控制办法主要体现对危险源日常安全检查的内容和对作业人员的安全要求, 与公司开展的岗位标准化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反事故预案重点是要制定危险源发生事故后所采取的对策, 这对减少事故损失起到重要的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系统中的运动变化规律, 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安全检查表, 将日常的安全检查与安全性评价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适时正确地进行控制, 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将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 “分级管理, 分线负责” 原则运用到危险源管理中来, 根据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危险源的分类规律, 采取分级控制的原则, 每一个危险源都明确了各级安全生产责任人, 使得目标分解, 责任分明, 最终实现对危险源地有效控制。

各单位根据本企业危险源的状况, 结合生产工艺特点和评价的结果, 制定事故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方案, 这其中的内容要详细、 全面明确和适用。 要突出两个手段, 即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总之, 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价工作是一项全新的管理模式, 它使安全工作不再仅限于行政命令和监察督促, 使企业安全管理的重点更加突出, 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了实处。

二、 风险控制与管理

(一) 风险的定义

根据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 风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因素。

(二) 风险的构成

它是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 是造成损失的内在或间接原因。 根据性质不同, 风险因素在生产企业中可分为物质风险因素和行为风险因素。

(1) 物质风险因素——设备设施的缺陷因素、 作业环境的不良因素、 工艺布局不符合安全要求、 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本质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和生产中使用的能量失控因素等。

(2) 行为风险因素——违章作业和违反操作规则作业等。

(三) 风险的特点

风险具有普遍性、 客观性、 损失性和不确定性。

(四) 风险的定量分析

风险度(Risk) =事故发生概率×事故损失

安全管理的重点就是对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管理。 风险主要由事故发生的概率与事故发生后的损失确定。 风险的管理也是从这两个方面开始, 但是两者中的重点又是事故发生概率的控制, 因为在生产企业中事故的损失大小本身就是由企业的生产投资确定的。

事故发生的概率,需要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危险源地识别并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确定。

(五) 风险控制

1. 风险控制的措施

(1) 根除风险: 完全消除危害, 如永久关闭一项操作或不再使用某些材料。

(2) 采用风险小的因素代替风险较大的因素: 采用危害性小的材料, 如用次氯酸钠代替氯。

(3) 采用降低能源、 物质的拥有量来减少风险: 减少储存、 使用或产生的数量, 如减少存货。

(4) 消除或减少不利结果的方法: ①工程控制——废除化学品、 取消过程、 代替、 通风、 隔离、 保护; ②管理控制——安全操作规程、 倒班制、 在较少员工工作时操作较危险工作; ③个人防护设备——最后一道屏障, 如呼吸保护、 听力保护。

2. 选择适用的风险控制措施时的注意事项

(1) 考虑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以避免带来新的风险或者无法实施。

(2) 考虑风险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和安全性。

(3) 综合企业自身的经济情况, 确定最佳的风险控制措施。

(4) 确保风险控制措施的技术保证和后期的维保服务。

(六) 风险管理

1. 每年定期对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重新识别与评价, 确定企业所有存在重要风险的场所并定期更新。 如出现以下情况, 企业必须重新对现场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

(1) 企业有新建、 改建、 扩建与技术改造项目。

(2) 应用了新设备、 新技术、 新材料和新工艺。

2. 确定了企业存在重要风险的场所后, 必须制订企业的风险控制计划与控制措施, 定期跟进控制计划与措施的落实, 同时落实相关的安全管理责任, 确保厂区所有存在重要风险的场所有人负责、 有规章管理。

3. 针对企业存在重要风险的场所, 必须制定事故应急预案, 定期进行演练, 确保所有的应急物资有效、 应急流程准确、 应急方法有效。

4. 定期对接触重要风险场所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教育, 落实异常事故的处理措施, 学习重要风险的管理规定, 预防事故的发生。

三、 劳动防护用品

200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其中第三十七条规定: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 并监督、 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 使用。”

劳动防护用品是指由生产经营单位为从业人员配备的, 使其在劳动过程中免遭或者减轻事故伤害及职业危害的劳动防护装备。 现场生产中存在诸多危险因素, 如果不按要求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就会因防护不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一) 劳动防护用品的分类

劳动防护用品的品种很多, 由于使用单位对劳动防护用品要求不同, 分类方法也不一样。 我国对劳动防护用品以人体防护部位为法定分类标准, 在 《劳动防护用品分类与代码》(LD/T75—1995) 中将其分为九大类。

1. 头部防护用品

头部防护用品是为防御头部不受外来物体打击和其他因素危害而配备的个人防护装备。根据防护功能要求, 主要有一般防护帽、 防尘帽、 防水帽、 防寒帽、 安全帽、 防静电帽等。

安全帽属于特种防护用品, 应有三证: 生产许可证、 产品合格证、 安全标志证 (安全鉴定证), 并符合GB2811—2007标准。

结构: 由帽壳、 帽衬、 帽箍、 下颌带等组成。

作用:防止物体打击伤害;防止高处坠落伤害头部;防止机械性损伤;防止污染毛发伤害。

使用注意事项: 将安全帽戴正, 拉紧下颌带, 帽箍调到合适位置。

2. 呼吸器官防护用品

呼吸器官防护用品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过滤式呼吸保护器, 它通过将空气吸入过滤装置, 去除污染而使空气净化; 另一类是供气式呼吸保护器, 它从一个未经过污染的外部气源, 向佩戴者提供洁净的空气 (如自备气源呼吸器)。

呼吸器官防护用品主要分为防尘口罩和防毒口罩 (面具) 两类, 按功能又可分为过滤式和隔离式两类。

作用: 为防御有害气体、 蒸气、 粉尘、 烟、 雾经呼吸道吸入体内, 或直接向使用者供氧或清净空气, 保证尘、 毒污染或缺氧环境中作业人员正常呼吸。

使用注意事项: 在使用过程中严禁随意拧开滤毒罐 (盒) 的盖子, 并防止水或其他液体进入罐 (盒) 中; 防毒呼吸用品应专人使用和保管, 使用后应清洗和消毒。 在清洗和消毒时, 应注意温度, 不可使橡胶等部件因受温度影响而发生质变受损。

3. 眼部和面部防护用品

眼部和面部防护用品是预防烟雾、 尘粒、 金属火花和飞屑、 热、 电磁辐射、 激光、 化学飞溅物等因素伤害眼睛或面部的个人防护用品。

眼部和面部防护用品种类很多, 根据防护功能, 大致可分为防尘、 防水、 防冲击、 防高温、 防电磁辐射等。 目前我国普遍生产和使用的主要有焊接护目镜和面罩、 炉窑护目镜和面罩以及防冲击眼护具等。

作用: 在进行打磨、 切割、 钻孔等工作时必须佩戴防护眼罩, 以防止眼睛被飞出的碎片割伤, 防止飞溅物、 碎屑和灰沙伤及眼睛及面部。

使用注意事项: 防护眼罩必须符合劳动防护用品生产要求及相关标准。

4. 听觉器官防护用品

听觉器官防护用品可以防止过量的声能侵入耳道, 使人耳避免噪声的过度刺激, 减少听力损失, 预防由噪声对人引起的不良影响的个体防护用品。 听觉器官防护用品主要有耳塞、耳罩和防噪声通话头戴等。

作用: 防止噪声使耳部受损 (当噪声大于80d B时需佩戴), 如空气动力噪声、 机械噪声、 电磁噪声等。

使用注意事项: 先将耳廓向上提拉, 使耳腔呈平直状态, 然后手持耳塞柄, 将耳塞帽体部分轻轻推向外耳道内, 不要用力过猛, 自我感觉舒适即可。

5. 手部防护用品

手部防护用品是具有保护手和手臂功能的个人防护用品, 通常称为劳动防护手套。 手部防护用品按照防护功能分为一般防护手套、 防静电手套、 防高温手套、 防油手套、 防振手套、 防切割手套、 绝缘手套等。 每类手套按照材料又能分为许多种 (注: 操作回转机械或设备时禁用手套)。

作用: 防止火与高温、 低温的伤害; 防止电磁与电离辐射的伤害; 防止电、 化学物质的伤害; 防止撞击、 切割、 擦伤、 微生物侵害以及感染。

使用注意事项: 防水、 耐酸碱手套使用前应仔细检查, 观察表面是否有破损, 简易的检查办法是向手套内吹口气, 用手捏紧套口, 观察是否漏气, 漏气则不能使用。 橡胶、 塑料等类防护手套用后应冲洗干净、 晾干, 保存时避免高温, 并在上面撒上滑石粉以防粘连。

6. 足部防护用品

足部防护用品是防止生产过程中有害物质和能量损伤足部的护具, 通常称为劳动防护鞋。 足部防护用品按照防护功能分为安全鞋、 电工绝缘鞋、 防滑鞋、 消防靴、 防酸碱鞋、 防油鞋等, 每类鞋根据材质不同又能分为许多种。

作用: 防止物体坠落砸伤, 防止滑跌, 防止被尖锐物品刺伤等。

7. 躯干防护用品

躯干防护用品就是通常讲的防护服 (工作服)。 根据防护功能, 防护服分为一般防护服、 防水服、 防寒服、 防砸背心、 防毒服、 阻燃服等, 每一类又可根据具体防护要求或材料分为不同品种。

作用: 保护作业人员躯干免受环境有害因素的伤害。

使用注意事项: 穿戴要 “三紧” ——领口紧, 袖口紧, 下摆紧。

8. 护肤用品

护肤用品用于防止皮肤 (主要是面、 手等外露部分) 受化学、 物理等因素危害的个体防护用品。

按照防护功能分为防毒、 防腐、 防射线、 防油漆及其他类。

9. 高空作业, 防坠落防护用品

高空作业是指 《高处作业分级》 (GB/T3608—2008) 标准中规定的凡是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米以上 (含2米) 有可能坠落的高处的作业。

防坠落用品是防止高空作业人员从高处坠落的整体及个人防护用品。 个人防护用品是通过安全绳或安全带, 将高处作业者的身体系接于固定物体上, 整体防护用品是在作业场所的边沿下方张网, 以防不慎坠落, 主要有安全网和安全带两种。

安全网是高处作业场所边侧立装或下方平张的防坠落用品, 是用于防止和挡住人和物体坠落, 使作业人员避免或减轻伤害的集体防护用品。

安全带按使用方式, 分为围杆安全带和悬挂、 攀登安全带等。

高空作业必须佩戴安全带或安全绳等防坠落装置。

作用: 限制下坠的高度, 并且帮助开展救援工作。

使用注意事项: 安全带使用时应系紧在腰部, 挂钩应扣在不低于作业者所处水平位置的固定牢靠处 (高挂低用)。 应注意经常检查安全带缝制的挂钩是否完好可靠, 发现磨损要及时修理、 更换; 悬挂点必须是固定的且能够承担一定负荷的固定点。

(二) 必须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劳动防护用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为免遭或者减轻人身伤害和职业危害所配备的防护装备, 所以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是保障作业人员人身安全与健康的重要措施。 按规定和要求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防止发生以下情况。

(1) 从事高空作业的人员, 不系好安全带发生坠落。

(2) 从事电工作业 (或手持电动工具) 不穿绝缘鞋发生触电。

(3) 在车间不按要求穿工作服, 或虽穿工作服但穿着不整, 敞着前襟, 不系袖口等,造成机械缠绕。

(4) 长发不盘入工作帽中, 造成长发被机械卷入。

(5) 不正确戴手套。 有的该戴不戴, 造成手的烫伤、 刺破等伤害。 有的不该戴而戴,造成卷住手套带进手去, 甚至连胳膊也带进去的伤害事故。

(6) 不及时佩戴适当的护目镜和面罩, 使面部和眼睛受到飞溅物伤害或灼伤, 或受强光刺激, 造成视力伤害。

(7) 不正确戴安全帽。 当发生物体坠落或头部受撞击时, 造成伤害事故。

(8) 在工作场所不按规定穿用劳保皮鞋, 造成脚部伤害。

(9) 不能正确选择和使用各类口罩、 面具, 不会熟练使用防毒护品, 造成中毒伤害。

在其他需要进行防护的场所, 如噪声、 振动、 辐射等, 也要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从而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三) 劳动防护用品使用注意事项

1. 劳动防护用品具有一定的有效期限

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期限与作业场所环境、 劳动防护用品使用频率、 劳动防护用品自身性质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如安全帽有效期限为2年 (或根据材质、 说明书)。

2. 劳动防护用品需定期检查或维护

如安全带每12月检查一次, 若6个月未使用, 在使用之前需检查; 呼吸面罩的滤盒及滤棉均需定期更换。

3. 劳动防护用品需经常清洁保养

如工作服、 安全鞋、 耳塞、 呼吸面罩等要经常清洁。 不得任意损坏、 破坏劳动防护用品, 使之失去原有功效, 如安全帽不得随意打孔、 喷漆及抛掷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