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两化融合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两化融合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时间:2023-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才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加深。其中 “两化”融合型人才岗位1325个,占总招聘人数的53.4%,“两化”融合人才岗位成了目前企业需求量最大的岗位。可喜的是,沈阳市有关方面已开始制定激励培育 “两化”融合人才的文件,希望通过政策引导,推动 “两化”融合人才培养。另外,随着两化融合产业的飞速发展,对两化融合核心人

(1)人才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加深。

我国两化融合市场即将进入产业规模高速增长阶段,届时对满足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将呈现空前增长态势,尤其是对优质产业人才的需求将不断扩大。未来3年将是我国两化融合产业人才需求相对集中的时期,两化融合产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呈现数十万人的产业人才缺口。以信息产业人才为例,2010年我国信息产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050万人,而到2015年和2020年,人才资源总量将达到1300万人和1800万人,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 (如图2.10所示)。造成两化融合产业人才需求数量迅猛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两化融合产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使得两化融合产业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加;二是随着两化融合新市场、新业务、新应用的不断出现,相关两化融合企业加大了对核心技术的投入,对高精尖人才需求巨大。

图2.10 信息产业人才资源总量发展趋势

当前,就目前国内两化融合产业人才开发与培训体系而言,针对从业人员的优秀培训教育机构十分有限,无法系统性地满足现有从业人员能力提升、职场晋升和高端技术的需求,且现有培训机构的课程体系、培训模式、培训理念、师资队伍等尚有待全面完善和提升,从而制约了现有两化融合产业人才的社会供给,不能有效满足产业发展对高端人才和复合层次人才的需求,从而成为影响两化融合产业人才供给的瓶颈之一。

两化融合产业的发展亟需高层次、专业化、综合化且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与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众多高校还正处在积极筹备两化融合相关专业设置的阶段,使得两化融合对口专业的人才供给暂不能满足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尽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一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每年培养大量诸如计算机科学、软件、通信工程等的两化融合产业相关产业人才,但人才的实际成长却需要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所以尚不能全面满足当前两化融合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随着两化融合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和扩展,产业发展的后备人才亟待培养与储备,以改善当前产业人才供给严重不足的现状。

小案例2.6

工业化信息化融合遇人才 “瓶颈”

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是国家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记者最近在 “两化”融合试点城市沈阳,同沈阳两化融合发展促进中心联合对40余家沈阳制造业企业调查发现,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成为 “两化”深度融合的最大 “瓶颈”。

2014年3月20日,沈阳一家制造企业的大件一车间正在紧张工作的10m立车床突然停工,一停就是半天。原来,在进行第二道工艺——镗削时,计划员在操作企业新上的软件MES(制造执行系统)时下错了指令。“我们经常出现因员工不熟悉软件而产生的各种问题,甚至会严重影响生产进度。”这家企业两化融合办公室主任无奈地说。

作为沈阳市 “两化”融合推动的实体力量,沈阳两化融合发展促进中心对包括特变电工(8.39,-0.05,-0.59%)、北方重工、沈阳防锈包装等40余家制造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缺少懂得企业业务与IT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沈阳推进 “两化”融合的最大 “瓶颈”。

另一份由沈阳两化融合发展促进中心提供的网络调研数据显示,2014年2月,沈阳市42户重点企业共发布招聘人才数量2479名。其中 “两化”融合型人才岗位1325个,占总招聘人数的53.4%,“两化”融合人才岗位成了目前企业需求量最大的岗位。

三洋重工信息部负责人说:“现在企业网络信息化人才缺口巨大。这样的人才有多少我们要多少。”中瑞汽车零部件企业技术部负责人表示:“企业一线员工对信息化技术很陌生。我们迫切需要高素质的 ‘两化’融合人才加盟。”

IBM[微博]公司为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厂规划的 “两化”融合人才匹配报告显示,像特变电工沈变这样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融合人才团队要达到30人。沈阳 “两化”融合走在最前头的是三一重装,从2004年成立到现在,年销售收入从几千万元到突破50亿元,融合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该企业 “两化”融合人才专业队伍有近40人。

依据这两个公司的标准,考虑到企业类型及信息化复杂程度等,企业每亿元销售收入配两三名独当一面的专业素质强的 “两化”融合人员是人才需求的底线。

当 “两化”融合让企业生产车间进入数字化,物流进入信息化,远程监控进入管理系统后,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将越来越多。

“‘两化’融合,就本质而言,是补上工业化的短板,通过标准化等核心内容,让企业效率提高。”“两化”融合专家宋岩松坦言,“补工业化短板就要熟悉企业内部的所有业务,并能寻找到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点。没有10年的企业工作经历和五六年的IT工作经验,很难做到。”

“靠企业自己培养人才显然来不及,也不够用,更跟不上已进入产品融合、技术融合、管理融合和产业融合阶段的 ‘两化’深度融合的脚步。”沈阳北软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桂平指出,“两化”融合人才缺失的解决之道,就是高等院校适应 “两化”融合发展需要,尽快设立 “两化”融合专业,建立 “两化”融合的思维体系和知识体系。

可喜的是,沈阳市有关方面已开始制定激励培育 “两化”融合人才的文件,希望通过政策引导,推动 “两化”融合人才培养。

[资料来源:编辑益清.工业化信息化融合遇人才瓶颈.新华网,2014年4月.]

(2)人才趋于专业化与综合化的发展对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企业两化融合的发展也给企业传统IT人才、工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的知识结构带来了重大挑战。随着人才需求的迅速增加和行业分工越来越细,两化融合产业人才的知识体系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比如供应商合同管理、云计算、分析学、网络应用技术、移动应用技术、现代管理理论等,构成了两化人才未来10年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同时,两化融合产业链涵盖的各个环节对人才的专业要求不尽相同,但专业性与综合性要求普遍较强,各产业链人才均需以自身主导专业知识为基础,同时兼顾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专业领域知识,以实现两化融合产业人才能够沿各产业链专业化发展方向演进。另外,随着两化融合产业的飞速发展,对两化融合核心人才的特质要求也正在逐步发生改变。丰富的想象力,卓越的创新能力,优秀的学习能力,以及全面的应用能力,越来越成为未来两化融合核心人才的重要特征。

[1] 彭本红, 张丹平: 一般工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 “工科特色” 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商场现代化,2008.

[2] 融合综合指标取自 《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报告》 (2011) 的两化融合概念模型.融合综合指数是基于两级指标融合硬度、 融合软度、 融合深度的加权求得.其中, 融合硬度反应工业化发展水平, 融合软度衡量信息化软环境建设, 而融合深度则反映工业与信息一体化程度.该指标体系中的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客观指标.

[3] 鉴于2002年国家对行业划分标准进行调整, 故2002年以前没有对信息传输、 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行业数据加以统计.本研究仅从2003年开始统计.

[4] 梯度划分依据是根据统计学水平聚类的思想, 按照事物的某些属性, 把事物聚集成类, 遵从同类之间相似性最大, 异类之间相似性尽可能小的聚类原则, 将不同地区划分为3类.为了表述清晰, 本文以 “梯度” 概念呈现.

[5] 2008年度中国CIO1000调研报告.信息方略,2008-11-08.

[6] 数据来源: 左美云, 毛金叶: 中国企业首席信息官的状况和影响研究.管理科学,2005(04):48-53.

[7] 数据来源于2008年CIO领导力中心主持,IBM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联合执行的针对中国CIO领导力的调研 《中国CIO从IT支持到领航创新》.

[8] 赛迪顾问人力资源战略咨询中心宋双: 云计算产业人才需求热点凸现.通信产业报,2012-05-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