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员工来说,福利当然是越多越好;而管理者则会从成本的角度出发,做出相应的选择和控制。于是,很多企业的员工所能享受到的福利,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的行业标配了。同样可以看到,在不少企业的福利中,物质福利占据了绝大部分。
再看看一些知名的成功企业,经常会组织员工开展各式各样的集体活动。之所以如此并非其财大气粗,很多活动也未必需要高额的开销,而是其管理者知道这样能够丰富员工们的业余生活,开阔视野,增进交流,从而保持团队的健康活力。这些精神层面上的福利,看似与工作效能、业务培训毫无关系,却可以让团队成员从单调的职业关系中跳脱出来,产生更加立体的归属感。这是团队内部相互连接的强有力的纽带。
“星巴克中国”带领员工参加连锁店当地的公益活动,既能提高员工们的精神福利,又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公益形象。例如,一场生态假期活动,参与者首先要集中了解当地文化和本土生态,然后再开始清淤、植树等动手工作。这样的活动并无多少花费,却可以有所学习,真实地感受到志愿者精神。倘若只是到了学雷锋日就直接拉着大队人马扫大街、捡垃圾,到了儿童节就批发礼物并将其送到孤儿院,到了植树节就随意运来树苗,填满山坡,那也就没有多少实质意义了,不但花了钱,还常常被批为作秀都没创意。
“友达光电”每年举办一次名为“Family Day”的活动,邀请员工的家人和朋友来公司参观他们的工作流程和岗位环境,并开放内部展厅及收藏馆,以供欣赏,同时,招募当地的小吃、娱乐摊位进驻厂区,共同举办游园会。对于这样为期一天的活动,公司只需做好统筹协调,准备邀请函和场地,布置现场并维护秩序就可以了,费用方面甚至能做到入大于出。对于员工来说,既能带家人和朋友了解自己的日常工作,又可以和他们共享游玩时光,何乐而不为?如果将这些换成一般的员工聚餐,确实没有什么意思。人们在感叹一句“公司好大方”之后,也只会就此遗忘了。
参考以上两个案例便可得知,增加员工的精神福利不在于花了多少钱,而是用了多少心。只要你有想法,注重实质收获,在精神福利方面花小钱,办大事,绝对是可以行得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