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极为重视中国革命战略,使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从南昌起义开始,通过一系列武装起义,中国共产党创建了自己的革命武装力量,开始领导人民军队开展独立的军事活动。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我们在国民党统治薄弱的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采取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总战略,建立了许多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持久抗战的战略,取得了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制订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战略目标。
在企业管理中,有些企业家从中国革命的战略中寻找借鉴:
农村包围城市——带领你的企业重新找到赢利增长点;
根据地——帮助你在强敌环伺的严酷环境中生存下来;
战略退却——揭示突破大企业围攻的方法;
集中兵力——超越平凡走向卓越的简单法则;
运动战——迅速蚕食巨大市场的低成本方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的发展与变革速度,已超出人们的想象,企业的管理环境与此前大有不同,市场、技术、空间、速度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管理者们逐渐意识到,理顺企业的生产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为了企业的长足发展,需要考虑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战略。
在现代社会,“战略”是一个高频率广范围应用的词汇,比如有国家战略、军事战略、教育战略、企业战略等,究其源头,“战略”是源于军事学的一个术语,最初只存在于军事领域,指导战争全局的谋划和策略即为战略。“战略”一词出自古希腊语中的“strategos”,其含义为“将军或领袖”,也有“指挥军队的艺术和科学”的意思。
随着历史的推移,英语中出现了“strategy”一词,含义为“战略”、“战略学”、“兵法”等。
19世纪初期,有军事科学领域中的“牛顿”之称——瑞士人约米尼将军在其《战争艺术》一书中,把战略定义为“在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把战略定义为“为了战争目的运用战斗的学问”。
军事战争往往是讲究谋略的,中国革命的丰富实践蕴生了丰富的革命战略。随着社会实践内涵的不断充实,“战略”一词逐渐被人们广泛运用于军事以外的诸多领域。
1962年,美国学者钱德勒发表《战略与结构》一书,把“战略”正式引入企业经营管理领域,由此形成了企业战略的概念。从此以后,“战略”这个概念就进入了企业领域,逐渐成为商界的热门词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