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定价之后,由于宏观环境和市场形势的变化,往往要随时改变价格。
1)降低价格
降价常会影响同业者之间的关系,引起价格竞争,但在某些情况下不能不降价:产量过多,库存积压,虽然用了各种营销手段仍然销路不畅;面临激烈的价格竞争,市场份额逐渐丧失。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日本货竞争激烈的西海岸,曾将其小型汽车降价10%。另外一些时候,企业降价是为了扩大销售,争取市场占有份额的绝对优势,同时使单位成本因产量增加而降低,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2)提高价格
提价会引起顾客及中间商的不满,但在有些情况下,企业需考虑提价:产品畅销,市场供不应求,这时为平衡供求并提高产品档次和增加收益,应适当提价;当发生通货膨胀时,会引起物价的普遍上涨,企业的成本上升,售价必然要相应提高,有时售价的上涨要超过成本的上升。
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企业为了减少交易中的风险,可采取下列应变措施:限时报价,所报价格限在指定时间内,过时另议;在合同中载明随市价调整价格的条款;将原来与产品一起定价的附加服务项目分出来,另行定价;削减现金折扣和批量折扣,或提高订货起批点;对高利的产品和高利市场,加强营销力量;降低产品质量,减少产品功能和附加服务(这种方法一般不提倡采用)。
企业在提价时,应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沟通信息,向买方说明情况,争取买方的理解,并帮助买方解决因提价而产生的一些问题。
3)购买者对变价的反应
企业变价之后,要注意分析各方面的反应,特别是购买者的反应,并采取相应对策。
首先,可用弹性理论来分析需求的价格弹性,从弹性的大小,可测定价格的升降幅度是否适当。如,某种富有弹性的产品降价2%,销量增长却不到2%,这就说明降价的幅度还不够大。
其次,由于购买者对变价的理解不同,有时出现始料不及的反应,也需要认真研究。如,降价本应吸引更多购买者,增加销量,但有时对某些购买者却适得其反,因为他们对降低的理解是:将有新产品上市,老产品上市是为了处理积压存货;好货不降价,降价无好货;企业财务困难,该产品今后可能停产,零配件将无处购买;可能还要降价,等再降价时再买,特别是短期内连续降价,最容易造成这种持币观望的局面。因此,有时不适当的降价反而使销量减少。
提价本应抑制购买,但有时购买者却有不同的理解:涨价一定是畅销货,不及时购买将来可能买不到;该产品一定有特殊价值;可能还要再涨价,及早多买些存起来。特别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消费者往往抢购保值商品和生活必须品,涨风越大,抢购风也越大,这是消费者在货币贬值时的一种自卫行为。
4)企业面临竞争者降价的对策
当企业面临竞争者降价竞销的挑战时,需要分析竞争者降价的目的是什么,能否持久,对本企业的影响有多大,并且要及时作出反应。企业做出反应可有以下几种形式:
(1)置之不理。在竞争者降价幅度较小时可采用这种方式。因为企业认为,随之削价会减少利润,而保持价格不变,市场份额损失不大,必要时很容量夺回来。
(2)价格不变,运用非价格手段反击。这是在竞争者降价幅度较大时采用的方法。例如,企业改进产品、服务和信息沟通等。一般来讲,价格不动而增加给顾客的利益比削价更有竞争力。
(3)跟着降价。即跟随着竞争者降价。这也是在竞争者降价幅度较大时采用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一般是企业认为,市场对价格非常敏感,而且竞争者降价幅度又较大,如果企业不跟进降价,就会损失太多的市场份额。降价的幅度和极限,要能使销量的增加足以维持企业原有的利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