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的一些学者和经济工作者开始注意到计划经济体制忽视价值规律作用、不重视效率等弊病,指出要重视生产活动中“不惜工本”的问题,并讨论了改变粗放式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方法,提出了依据价值规律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主张。苏联领导人在制定第九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时,确定了经济工作的重点是实现增长方式从外延为主到内涵为主的转变。虽然在苏联以后的每一个五年计划中都写入了“由外延增长方式到内涵增长方式的转变”的要求,但这一目标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也未能实现。
20世纪60代我国从苏联引入了“外延式增长”和“内涵式增长”的概念,并分析和比较了其优劣。在这些讨论中,开始关注到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本和劳动力的使用效率,形成了粗放型、集约型、外延型、内涵型等表示经济增长特点的概念。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变到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上。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通称“两个转变”——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这些提法对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使我国经济形成了一个较长的高速增长期。“十一五”规划确定了以经济增长为主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并且提出了实现这一转变的若干具体措施。在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家的正式文件中,都采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一提法。
但不应忽视的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资源性、结构性、社会性问题逐步凸显,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显然,在这样的条件下,仅仅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角度规范、调整要素市场已远远不能适应客观经济健康、平稳运行的需要,转变方式需要新的思路。
有鉴于此,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通过进一步深化认识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形成了新时期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手段,从而把过去我国一直讲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此后,中央在正式文件和领导人的讲话中均采用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而不再采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
综上所述,从“十一五”计划开始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把“增长”改为“发展”,用“发展方式”替代“增长方式”,这种变动含义深刻,意义深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更科学、更符合发展规律、更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实际。这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认真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我们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要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努力实现三个转变,逐步形成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及城乡之间和区域发展之间相协调的新格局,将我国的经济社会转入全面科学发展的轨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