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持续拉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涌现,我国正式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到了战略高度。开始强调引导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并强调加快开放步伐,发展对外经济合作,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和振兴,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标志,我国开始实施第三次区域发展战略调整。
“八五”计划提出“正确处理发挥地区优势与全国统筹规划、沿海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与较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关系,促进地区经济朝着合理分工、各展其长、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方向前进”;“九五”计划要求“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十五”计划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合理调整地区经济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十一五”规划进一步强调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十二五”规划指出“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自2000年以来,我国先后启动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根据各区域的特点和问题,形成了各有侧重的区域发展格局。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我国经济规划逐渐从东、中、西部的三区划分过渡到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的四大区域规划。以经济联系性、地域同质性,以及历史承接性为基本框架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大体形成。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建立在“四大板块”的区域划分基础之上,主要针对各地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中西部地区解决贫困落后问题,东北地区解决萧条问题,东部地区解决膨胀问题。可以说,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
但是这种区域发展思路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它难以解决区域间产业结构同质化问题。我国区域发展出现了忽略区域差异和各自优势的问题,纷纷发展相似甚至相同的产业结构,重复引进、重复建设情况突出。其次,它难以解决区域之间的经济冲突。“四大板块”的区域划分没有突破行政区划,区域管理仍以行政区管理为基础,各地自然会为追求政绩尽力维护本地区企业的利益。再次,它难以发挥区域政策的有效性。“四大板块”的划分过于宽泛,板块内部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区域政策的实施针对性较差,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