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功能除了转运功能外,堆存、贸易和工业制造等功能相继在港口产生。工业区位从内陆移向沿海地区。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一些大型石化企业纷纷将生产基地建在港口。制造业,如石油公司、钢铁公司、大型机械装备制造、造船业等在物流链中充当了主角。工业化加剧和运输规模扩大使得临港工业聚集强化,形成临港工业区,带动港口工业化快速发展,并快速推动港口城市的人口、用地规模和产业的扩张,这一阶段是港口城市发展最快的阶段。
海岸带是地球表层“陆地—海洋”之间的过渡地带。基于海岸带的经济贸易形成两个辐射区:一个面向世界(有人称之为“海洋腹地”);另一个面向内陆经济腹地。海岸带这种面向海外和内陆市场的地理优越性,使得海岸带成为全球经济最发达的地带。海岸带聚集了世界大约2/3的财富和人口,2/3的国际化大都市也分布于海岸带。
近半个世纪以来,海岸带的临港工业迅速崛起并持续高速发展,依托海港建设和大型船舶运输发展起来的临港工业和海运物流,在跨国公司的运作下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大生产。例如,这种生产方式使资源贫乏的日本快速发展成发达国家;我国的深圳地区港口群及周边临港工业区成为中国高效益工业的典范。海岸带临港工业和海运物流的发展,是全球化大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跨国公司或企业集团是全球化大生产的组织者,依靠港口物流和先进的通信技术,与世界原料产地和全球消费市场紧密联系,形成基于临港工业的全球化大生产格局(如图1-9所示)。
图1-9 港口物流与全球化大生产格局示意图
以往工业布局要靠近原料地和消费地,产业经济规模的扩大和高效的运输条件使得工业布局不再受到原料地的严格制约,而跨国企业则把充分利用国内、国际资源和市场作为工业布局中优先原则,从而形成全球化大生产模式。由于水运运量大、运价低,海洋运输连通世界各地原料地和国际市场,拥有海洋腹地和内陆经济腹地的海岸带(包括河口),成为港口建设和发展临港工业的最佳选择。海岸带临港工业在全球工业布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依托港口建设和海运物流在海岸带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钢铁工业、石油化工、汽车工业、造船工业、机械制造和食品加工工业。日本、韩国相继建立了几个世界规模的产业中心,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阵地,在推动世界贸易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