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产活动需要投入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等等,世界上的资源分布是不均等的,人口分布也是不均等的,实际上资源分布在空间上形成了“两个不均等”,即消费力量的不均等和生产力量不均等。在市场空间位置不发生移动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市场满足,只能转移资源,要么转移初始状态的资源,要么转移加工状态的资源,因此,就形成了开放性经济的资源转移理论。其中,经典理论有要素禀赋理论、生产循环理论,等等。
2.3.1 要素禀赋理论
资源禀赋理论是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而形成的开放型经济理论,代表人物是俄林—赫克歇尔。俄林(Bertil Gothard Ohlin,1899—1979年),代表著作《国际贸易理论》(1924年出版)、《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1933年出版)。赫克歇尔(Eli F Heckscher,1879—1959年),代表著作《重商主义》、《经济史研究》。
该理论中心思想是:资源是稀缺的,资源分布是不均等的,针对某一资源而言,有些地方相对较多、有些地方相对较少,这样国家生产系统中会主动选择资源丰富的领域开展生产活动。由于各国资源禀赋不同,各国都生产具有自己资源优势的产品,然后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换,这样对各国都是有利的。具体来说,劳动力丰富但劳动力价格低的国家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资源丰富而资本价格低的国家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然后进行交换,其结果对双方都有利。
2.3.2 生产循环理论
再生产理论是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生产与消费关系理论。代表人物是马克思,代表著作是《资本论》,该理论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分工理论、交换理论、再生产理论等理论体系。
该理论中心思想是:社会化大生产中存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分工理论、交换理论、再生产理论。
生产力是由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构成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生产的循环过程由四个环节构成,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并不断循环和周转。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两个部类相互交换实现国民经济生产。
社会化大生产的第三个环节就是交换,没有交换就没有再生产的继续,没有交换整个社会化大生产的链条就断了,社会化大生产与专业化分工,必然形成产品的跨地区交易、跨国交易,甚至跨洲际交易,开展贸易本身就是开放的行为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