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型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厂商和消费者,厂商(企业)活动主要表现为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两个方面。生产活动由工厂来完成,经营活动由公司来完成,工厂活动是企业内部的封闭性系统活动,公司活动是企业外部的开放性系统活动。对厂商而言,经营活动主要集中在市场上,并不是在企业内部,突出体现在资源供给和商品销售,直接表现为供给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是完全意义的开放型经济活动。因此,在生产要素可以流动的条件下,工厂追求于规模经济,公司追求势力经济。
2.5.1 厂商职能分工与联合理论
1.现代专业化分工使工厂与公司分离
现代分工建立在现代通讯系统和现代交通系统两大物理平台上。一方面,现代化的通讯足以满足全天候通讯,足以满足全时通讯,足以满足全球通讯,信息沟通的大数据和全时空,满足了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现代化的交通系统足以满足大流量、长距离的运输要求,高速公路网络、高速铁路网络、民用航空网络、远洋运输网络,四网联通,使得单位时间内运动距离大大延长,企业商圈半径扩展,空间距离被压缩。在此基础上,企业内部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企业外部联合化程度大大提高,企业组织内部的功能在空间上分离,出现了专业化生产性组织——工厂,出现了专业化经营性组织——公司。(见图2-5-1工厂规模经济与公司势力经济关系图)。
图2-5-1 工厂规模经济与公司势力经济关系图
2.现代化工厂组织基本特点
工厂组织的基本功能是生产,劳动成果是产品,使用技术手段,装备水平决定企业规模大小,企业能力表现为拥有资源数量的多少,追求的方向是生产成本最低化,理论基础是规模经济。
3.现代化公司组织基本特点
公司组织的基本功能是经营,劳动成果是商品,使用市场手段,市场规模大小决定公司规模大小,企业能力表现为整合资源数量的多少,追求的方向是市场权力极大化,理论基础是势力经济。
4.公司经济表现为市场控制力经济
公司组织单独在市场上出现,此时企业组织的黏结力,由资本黏结演变为控制力黏结。产业链分工的结构只有通过控制力才能驾驭运行和管理。全球公司需要有全球战略,全球战略需要控制力来推进和落实。经济组织的“控制力”,通过整合资源能力体现出来,通常表现在三个方面:实物整合、资本整合和信息整合。
图2-5-2 实物整合关系图
“实物整合”是控制实物,包括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原材料,等等。通过控制这些资源获得生产领域的控制力,运用控制力获得生产领域的经济利益。(见图2-5-2 实物整合关系图)。
图2-5-3 资本整合关系图
“资本整合”是控制资本,包括现金、股票、债券、期货、汇率、利率,等等。运用金融杠杆撬动财富闸门。(见图2-5-3 资本整合关系图)。
图2-5-4 信息整合关系图
“信息整合”是控制商机,包括信息发布、信息过滤、信息扭曲、信息屏蔽、信息嫁接,等等。引导商机流动,获得经济利益。(见图2-5-4信息整合关系图)。
整合资源手段:构筑壁垒,政策支持或政策约束,掌控核心技术,主要市场占有,品牌影响,垄断,政府背景,武力威胁,强占,胁迫,互利互惠,关键物资供给,资金充足,政治影响,民族情感,历史文化,意识形态影响,联盟,组建命运共同体,控制关键部门,权利制衡,控制关键信息来源,控制主要原材料来源,产业链高端站位,供求关系制衡,规则制定,标准制定,占据关键管理部门,行使权利,等等。
2.5.2 厂商的两种资源效应理论
资源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必备要素,企业具有市场资源与生产资源两种资源。市场资源主要表现是商机,包括市场分布、市场容量和需求强度等内容。市场资源大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成长潜力。市场资源大,企业发展的空间就大;反之,市场资源小,企业发展的空间也小。生产资源主要表现是企业的生产能力,包括企业具有的设备、技术、人员、原材料等内容。生产资源品质与数量成为企业发展的技术条件和运作基础。生产资源多,企业发展的空间就大;反之,生产资源少,企业发展的空间也小。对应于企业拥有的内部和外部两种资源,企业同时具有“外部经济效应”与“内部经济效应”两种效应。
1.外部经济效应
企业具有外部经济过程,表现出外部经济现象。企业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发挥外部资源的效率,可以获得外部经济效果,满足市场需求,获得市场放大效应,达到企业扩大市场势力范围的目的。这个过程标志着企业与需求之间是合理的、经济的、有效的,消费潜力决定经济成长,这个现象称为“外部经济”。在某一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市场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市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或充分满足,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就是不合理的、不经济的、低效的,市场资源没有充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表现出非合理性。市场吸纳力量没有被充分利用,这种现象称为“外部不经济”。“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是对市场资源利用情况的描述,是从企业外部循环系统认识企业对市场资源利用的情况。
“企业外部经济系统”是开放系统,动态系统,企业外部的资源存在是企业无法控制的资源变量,外部经济系统制约企业经营行为,企业外部经济规定企业内部经济,外部市场需求规定企业的产品产量、品种、质量、价格,企业经营行为应当服从追求外部经济的要求。
2.内部经济效应
企业具有内部经济过程,表现内部经济现象。企业充分利用内部资源,发挥内部资源的效率,可以获得内部经济效果,充分满足生产条件的技术要求,获得成本最小化效应,达到企业降低成本的目的。这个过程表现为企业生产量与技术条件之间是合理的、经济的、有效的,内部资源决定企业扩张规模,这种现象称为“内部经济”。在某一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企业内部资源也是有限的,如果企业内部技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或没有充分满足,企业行为与技术条件的关系也是不合理的、不经济的、低效的,形成资源浪费,表现出非合理性,这个现象称为“内部不经济”。“内部经济”与“内部不经济”是对企业内部资源利用情况的描述,是从企业内部循环系统认识企业资源利用情况。
“企业内部经济系统”是闭合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是企业可以控制的资源变量,内部经济条件决定企业的生产能力和规模经济,企业内部经济制约产品产量、品种、质量、成本,内部经济的基本要素是企业人、财、物等内容所构成的技术条件和生产能力,企业行为应当服从追求内部经济的要求。
3.内部效应与外部效应关系
“企业内部经济”与“企业外部经济”有共生性和互动性,二者相伴而生、互相促进、关系密切。逻辑上要求“企业内部经济”应当服从“企业外部经济”,企业内部经济是企业实现外部经济的充分条件,企业内部经济的实现更有利于企业外部经济的实现。“企业外部经济”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外部经济是实现内部经济的必要条件,忽视企业外部经济而追求企业内部经济,在没有外部循环的情况下,企业内部经济无法实现,单纯追求企业内部经济没有意义。由此可见,企业运动的逻辑要求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不应当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企业外部的“势力经济”应当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企业“规模经济”仅仅是企业追求“势力经济”的条件。在存在外部经济的条件下,“规模经济”让位于“势力经济”。
2.5.3 工厂规模经济模型
规模经济是从企业内部看产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即C=f(q)。规模经济是企业内部反应,表现产品产量与成本之间的经济协调关系;要求条件是某一生产技术、使用某种装备、在某一组织内部、生产某一种产品。规模经济是封闭系统。规模经济的“临界点”(成本极限指标与产量极限指标)的理论指标和实践数量都难以准确确定;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向规模经济“临界点”逼近过程呈减速运动。最为经典的案例模型是汽车工业中产量与成本降低的函数关系〔见图2-5-5马克西(G.Maxcy)西尔伯斯通(A.Silberston)曲线〕。
图2-5-5 马克西(G.Maxcy)西尔伯斯通(A.Silberston)曲线
规模经济模型的理论背景没有顾及企业市场行为与企业经营行为的对接,没有考虑市场对接,没有涉及销量问题,规模经济实现的前提条件必须建立在所生产的产品全部能卖得出去,隐含了市场销售无障碍的假设前提,而实践中企业经营过程的事实并非如此。当企业卖不出去所生产的产品时,理性的企业生产行为必然中断。规模经济函数关系只能是表达一种趋势,无法定量,规模经济曲线仅仅可能是经验曲线,并非严格的理论曲线,所以企业的生产规模因产业不同、地区不同、产品不同、技术不同,其规模经济的形态亦不同。规模经济曲线的可能性导数(微分)是负值,表现为曲线向下弯曲,极点在曲线最低点,称为“浴盆曲线”。企业实践过程中,在竞争环境下,一个企业在一个地点生产同一个产品的生产系统规模扩大,追求规模经济极限值,往往是规模越大扩张的速度越慢,运动的加速度是负值,呈现减速运动。“规模经济”极值(临界点)难以实现(见图2-5-6规模经济理论模型)。
图2-5-6 规模经济理论模型
2.5.4 公司势力经济模型
1.势力经济思想与定义
“势力经济”是企业生产要素的增加产生的对市场权利放大的现象,势力经济也是企业生产要素增加对市场权利放大的过程。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包括两个环节,一是企业内部生产;二是企业外部经营。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与企业外部的经营过程相互连接,构成企业运行生态循环系统。企业生产过程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完成,生产过程需要定义产品质量、产品数量和生产成本等因素,以单位产品成本最低为标志,取得“规模经济”效应,获得技术条件下的成本竞争优势。企业经营过程在市场条件下完成,经营过程需要定义消费者类别、市场空间区位、市场占有率、行业影响度、产品影响度、技术影响度、消费者偏好影响度等因素,以企业市场权利最大为标志,取得“势力经济”效应,获得市场条件下的控制权利所形成的竞争优势。企业生产环节与经营环节的关系应当是:生产过程服务于经营过程;经营过程保证生产过程,这是企业规模问题的逻辑前提。
势力经济主要参数表现在企业对市场控制能力指标,表现在企业对某一区域市场或某一产品市场的控制能力,称为“市场权利”。“市场权利”可以用多项指标表达出来。例如:消费者类别与市场区位、商品或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企业对行业的影响度、企业产品对同类产品的影响度、企业技术对同类产品技术的影响度、企业行为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度、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等等。
2.势力经济函数
势力经济函数关系式为:P=f(K)。K为企业生产要素参数族(K1,K2,K3…),包括人、财、物等。P为企业市场势力表现族(P1,P2,P3…),包括市场占有率、技术影响度、消费者偏好影响度等。企业生产要素与企业市场权力之间的函数关系密切相关。
设:X,Y,Z,分别为生产要素人、财、物,P为企业市场控制力。
即:X——劳动力,Y——资本,Z——物资,P——控制力
则有:
△P=A△X+B△Y+C△Z (A、B、C分别为常量)
随着企业生产要素增多,企业在市场上的“势力”增大,市场控制力增强,行业控制力增强,资源控制力增强,市场权力放大。函数关系形成的曲线由低到高,逐步攀升,出现正相关性,最终趋近于最高点(极值点)。在最高点,企业的市场权力达到极值(绝对垄断)。势力经济函数的几何图形表示为:横坐标为企业生产要素参数族,可以是单一变量,也可以是复合变量。纵坐标为“企业势力”,表现为企业的“市场权力”族,可以是单一变量,也可以是复合变量。两个坐标系各自包含了多维参数,既可以用单一的两个变量表示相互的函数关系,也可以用多个变量表示相互的函数关系;既可以表现总量关系,也可以表现某一单位变量关系。(见图2-5-7势力经济函数关系模型图)。
图2-5-7 势力经济函数关系模型图
在同某一同质市场中,市场容量既定条件下,如果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数量越多,那么平均分配到每一个企业的市场份额就会越小。反过来,如果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数量越少,那么平均分配到每一个企业的市场份额就会越大。显然,市场份额与企业数量成反比。函数关系为:q=1/Q。(q为分配到每个企业的市场份额,Q为同类企业数量)。实践中,每个企业获得市场份额多少是由竞争机制调节的,每个企业市场份额分配是非均等的。不同企业之间竞争力量相互矛盾运动,每个企业迫于竞争压力,都自觉与不自觉地追求市场控制力,因为市场份额的大小决定企业生存空间的大小,只有生存空间大,才可能把企业经营规模做大,如果企业市场生存空间小,把企业生产规模做大没有意义。因此,追求市场权力,获得外部资源的控制地位,就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
在一个企业内部,生产要素不会无限增多,内部资源不会无限积聚,必然有一个合理限度。企业在市场上的权力也不会无限扩大,必然存在一定范围,存在一定的空间领域,必然有极值点。在企业某种技术条件下形成的生产要素集合量,相对于在市场条件下形成的市场权力,两个变量之间必然存在最佳匹配点,这一点称为“势力经济临界点”,或称为“势力经济极值点”。在“临界点”,企业市场权力达到极值,如果用相对指标表示,即企业在单位资源条件下达到最大的企业势力。“势力经济临界点”表达的思想是:企业在某一个区位市场中,市场表现为绝对垄断地位,有绝对市场控制权力。或者,企业在单位资源条件下达到最大的企业势力。企业没有实现势力经济之前,必然会增加生产要素,扩大生产能力,力求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以利于追求势力经济,这个过程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在没有实现势力经济之前,企业少生产一个产品都是对市场资源的浪费,即生产机会的浪费,也是赚钱机会的浪费,没有满足市场需求,市场表现是不经济的。达到势力经济临界点之后,超过市场权力极值,无论怎样扩大产量都没有意义,此时的市场是一个完全覆盖、充分饱和的市场,企业绝不会再扩大产量,绝不会多生产一个产品,多生产一个产品都会造成企业内部资源浪费,此时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或者是以超过最低企业代价生产的产品,企业表现是不经济的。
势力经济是从企业外部看生产要素与企业势力的关系。势力经济是企业外部反应,表现在某一市场条件下,企业的生产要素与企业市场势力之间的协调关系。势力经济是开放系统。势力经济的“临界点”(生产要素极限指标与市场势力极限指标)数量指标可以确定,具体表现可以是企业在某一地域的绝对垄断地位、品牌商品的绝对控制地位,或企业单位资源所具有的市场权利。企业市场势力扩大,向势力经济“临界点”逼近过程呈现加速运动,越靠近临界点,企业发展的速度越快。势力经济模型从市场可以吸纳的商品容量作为企业可以放大的产品产量,充分对接市场,市场前提是生产前提,以销量定产量。势力经济曲线从单一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与企业市场势力的能量(如市场占有率)之间建立函数关系,可以形成理论曲线。势力经济曲线的可能性导数(微分)是正值,表现为曲线向上弯曲,极点在曲线最高点,称之为“山坡曲线”。企业实践过程中,在竞争环境下,一个企业在一个地点生产同一个产品的生产系统规模扩大,追求势力经济极限值,往往是品牌的规模越大,扩张的速度越快,呈现加速运动,加速度是正值。“势力经济”极值(临界点)可以实现。
2.5.5 势力经济与规模经济比较
规模经济与势力经济密切相关。可以从函数图像曲线上分析规模经济与势力经济的关系,如图所示(见图2-5-8 规模经济与势力经济函数关系曲线图):横坐标定义为产销量,纵坐标定义为成本和势力,图像的上半部分为“规模经济曲线”,下半部分为“势力经济曲线”。在某一技术条件下,假设产销量相同的量值上(产量与销量相同时的产品数量,即企业生产的产品全部可以售出),企业的成本指标与企业的势力指标存在不同量值。A1、A2、A3分别是势力经济的可能性曲线族,q1、q2、q3是产量可能性量值选择。势力经济与规模经济在“临界点”或“极值点”的量值指标,可以有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产销量相同,势力经济与规模经济同时出现(图中q2点)。第二种状态,产销量不同,势力经济滞后于规模经济出现,规模经济的极值点产销量小于势力经济极值点产销量(图中q3点)。第三种状态,产销量不同,势力经济提前于规模经济出现,规模经济的极值点产销量大于势力经济极值点产销量(图中q1点)。
图2-5-8 规模经济与势力经济函数关系曲线图
实践中,当同类企业的数量在某个空间市场范围内不唯一时,竞争充分,很有可能势力经济的量值提前出现。这就是说,当企业获得市场控制权利的时候,技术条件下的规模扩大就停止了,理性的企业绝不会不顾及市场容量限制继续扩大产量。所以,当企业势力经济出现,技术条件下的规模经济便不再追求了,这就是企业无法实现“规模经济”的深层原因。这也是企业不能完全追求“规模经济”的原因。
在势力经济理论中,企业规模应当重新定义,规模大小不是生产规模,而是经营规模。在势力经济前提下的规模定义是多变量系统,需要考虑的要素是:市场性质和需求数量;投资限制与资源利用;产品工艺特点和设备能力;专业化协作化与联合化关系;提高综合经济效果,以及企业战略取向等。在规模经济和势力经济双重力量作用下,企业规模大小的运动轨迹将呈现发展循环。以“规模”和“势力”二维变量为系统,定义企业状态,可以将企业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状态,企业生产规模小,市场势力弱,处于第一象限。第二种状态,企业生产规模大,市场势力弱,处于第二象限。第三种状态,企业生产规模小,市场势力强,处于第三象限。第四种状态,企业生产规模大,市场势力大,处于第四象限。企业状态的四种类型划分,囊括了所有企业存在的状态类型,每一个企业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见图2-5-9企业规模与势力演变趋势图)。
图2-5-9 企业规模与势力演变趋势图
全世界企业发展的事实显示,处于规模大、势力强的企业是少数,比重不到2%,而98%以上的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因此每一个企业都实现在生产数量方面的“做大做强”是不可能的,社会生产系统需要有各种类型的企业并存,在社会再生产中相互协作,形成“企业生态系统”,才能够维持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循环,如果每一个行业、每一种产品,都是由大企业来生产,这种情况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更无法做到。
四种形态中每一种形态的企业都有三种发展方向或发展可能性(见图2-5-9企业规模与势力演变趋势图)。例如,“大而弱”的企业(处于第二象限的企业),存在的发展方向是“大而强”、“小而弱”、“小而强”三种可能。企业自身出于对竞争压力的反应,必然向“大而强”的经济地位运动,企业成长的规律是:从最初始形态的“小而弱”状态(第一象限),向三个方向努力运动。一是向“大而弱”方向发展,企业从第一象限向第二象限运动。二是向“小而强”方向发展,企业从第一象限向第三象限运动。三是向“大而强”方向发展,企业从第一象限向第四象限运动(图中箭头方向)。“小而强”状态的企业,向“大而强”方向发展,企业从第三象限向第四象限运动。“大而弱”状态的企业,向“大而强”方向发展,企业从第二象限向第四象限运动。“大而强”状态的企业,处于行业的垄断地位,获得了极大的势力经济效应。这种企业具有“势力优势”,或者同时具有“规模优势”和“势力优势”,控制了市场资源,控制了行业发展的节奏,构成垄断。垄断形成,具有经济发展的负效应。一方面,企业发展内部动力减弱,另一方面,制约了其他企业发展,造成竞争环境恶化,机会公平不再。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反垄断法”要求,政府必将采取措施,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打击”并“拆分”垄断企业,从而使垄断企业进入下一轮发展循环。所以,垄断企业的发展方向也有三条路径,“小而弱”、“大而弱”和“小而强”。由此可见,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必然形成两种成长力量的循环。一方面,企业在竞争力量推动下,形成由“小而弱”向“大而强”方向的运动趋势;另一方面,企业在反垄断力量压力下,形成由单一企业向多个企业方向的运动趋势。形成闭合发展循环系统,周而复始,永不终止。
企业是承载地区开放最重要的主体,地方企业的行业性质、企业数量、生产能力、生产水平、国际化程度,都是十分重要的指标。发展好企业不仅仅是为地方提供经济(GDP)贡献,也是代表地方与外界交往的主要使者。因此,发展好企业对地方提高开放程度十分重要。怎样发展好企业呢?工厂要以“规模经济”为导向,公司要以“势力经济”为导向,特别是跨国公司更要“追求势力经济”。
发达国家企业和跨国公司发生“谋求势力经济”的战略转换,从行业、市场、资源三个方面长远定位。表现为:全球扩张,全面市场覆盖,实施品牌强攻战略;垄断技术标准,强力推进原创性开发;占据高端生产,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分散经营,分解企业组织功能,全球配制资源;输出模式,商业模式输出、理念输出、组织输出、资本输出;控制资源,在世界范围强力控制自己没有的资源;扬弃规模经济,生产与经营分离,追求企业外部势力。发达国家企业和跨国公司发生的“势力经济”战略转换,充分证明经济格局和竞争形式的深刻变化,追求势力经济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目标,是企业不可回避的正确道路,具有“后发优势”的企业更应当坚定这一方向。国家经济发展也是如此,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区域范围内所集成的具有势力经济特征的企业数量,这类企业的数量越多,越能够表现区域经济活力。国家经济发展同样可以用这个指标度量,在一个国家内,具有势力经济的企业数量越多,越能够表现国家区域经济活力。当今世界经济发达国家正是由于集成了相当数量的具有势力经济的企业,才形成了国家的经济势力,国家势力经济也必然随之形成。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企业追求势力经济,努力实现势力经济更具有重要意义,有能力参与国际分工,参与制定世界经济规则,这将标志着中国企业真正走向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