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秉承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径,同时也扩展了地域。海上丝绸之路顾名思义是指海路,是海上舟船行驶的航行线所覆盖的海区和地域。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大陆发端是在广东、福建两省的港口地区,随着现代交通网络建设,海路、陆路、空路、管道可以联运,形成了“四位一体”的运输网络。因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始发端点已经不再是海岸港口,已经延伸到了内陆地区,是以内陆中心城市为始发点,在以海边切线向内陆延伸1000千米的地带都可以覆盖。按此计算,以北部湾港口区、珠江口港口区、福建台湾海峡两岸港口区为中心,向内陆地区延伸,可以覆盖到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江西、湖北、浙江、海南等地,宁波、福州、厦门、深圳、香港、广州、海口、南宁、昆明、贵阳、成都、长沙、武汉、南昌等都市都可以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点。本单元重点分析距离中国西南地区边境线较近的广西、云南、广东、福建4个省区情况。
6.5.1 陆海边境地区始发点广西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海边境始发点地区——广西。广西“北部湾”地区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要节点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首府南宁市,广西位于中国华南地区西部,南濒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从东至西分别与广东、湖南、贵州、云南四省接壤,与海南隔海相望。广西大陆海岸线长约1595千米,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1.自然区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处于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南边朝向北部湾,整个地势为四周多山地与高原,而中部与南部多为平地。陆地区域总面积23.67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总面积比例2.5%,在全国各省区市国土总面积中排名第9位,国境线全长800多千米。喀斯特地貌广布,占广西总面积37.8%,集中连片分布于桂西南、桂西北、桂中、桂东北。人口总量总人口5475万人(2014年指标)[73]。行政区划下辖有14个地级市,7个县级市(地级市代管),55个县、12个自治县、36个市辖区。广西是多民族集居区,聚居着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京族、回族等民族。广西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16.5℃~23.1℃。气候温暖,热量丰富,雨水丰沛,季节变化不明显,河流众多,水力资源丰富。境内河流总长约3.4万千米,西江是最大河流,由西向东贯穿广西,进入广东,抵达珠江三角洲。南部诸河流注入北部湾,西南有属于红河水系的河流流入越南。西江支流桂江的上游称为漓江,两岸风光秀丽。
2.文化积淀
广西历史悠久,在四五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柳江人”和“麒麟山人”在此劳作生息。桂林甑皮岩人遗址距今有6000年到1万年历史。战国时期,岭南称“百越之地”,广西属百越的一部分。秦始皇侵占吞并岭南后,主要分属于桂林郡、象郡、南海郡,统一纳入中央王朝版图。汉代初期建立南越国。三国时期,217年(建安22年),吴国分交州为广州和交州,唐朝初期地方设州、县。元朝时期广西属湖广行中书省。明朝时期,撤销元朝的行省之名,设司、府(州)、县(土州)三级区域制。1376年(明太祖洪武九年),设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广西”名称由此确定下来。清朝时期,复设广西省,省会设在桂林府(今桂林市)。乾隆十一年总督府移驻广州府。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广西沿袭清朝称省,地域与清朝大致相同,省会均在桂林。1949年新中国诞生,1949年12月11日,广西解放,中央政府设广西省,省会在南宁。
3.资源富集
广西是沿海省区,海洋资源丰富,北部湾海岸线长约1,500千米,沿海岛屿有697个,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651个,岛屿岸线总长600千米,鱼类、虾类、头足类、蟹类、贝类和其他海产动物、藻类等海洋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广西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储量较大,境内已经发现145种矿种,现已探明97种矿藏储量,锰、铝、锡、铁、砷、膨润土、钒、钨、铟、铅、锌、锑、银等储量丰富,部分矿藏储量位于全国前列,是中国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和合浦盆地三个含油沉积盆地蕴藏丰富的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其他盐化工资源,海洋能源资源,淡水资源也较为丰富。
4.交通条件
形成了以海港为龙头,铁路公路为骨干,空运、水运相配合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广西邻海,且与越南相接,境内海航、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齐备。航空运输系统民航机场9座:南宁吴圩国际机场、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柳州白莲机场、北海福成机场、梧州长洲岛机场、百色巴马机场、河池金城江机场、贺州机场(在建)、玉林机场(在建)。形成以南宁为中心的机场航空体系。水路运输系统海港有北海港、防城港、钦州港,可通往世界各地;内河水港有梧州港、柳州港、南宁港、贵港水港,经梧州可直达香港、澳门等地。港口生产性泊位达到648个,其中内河泊位431个。海港泊位217个,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49个。北部湾港区由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组成,成为北部湾地区的对外运输通道。北部湾港区吞吐量2012年为1.7237亿吨,2013年为1.06亿吨,2014年全区港口水运能力达到3亿吨。铁路系统以柳州为枢纽,形成高铁和普铁结合的铁路运输网络。高铁,衡柳铁路、广西沿海城际铁路、柳南城际铁路(在建的有:南广高铁、贵广客运专线、云贵高铁)。普铁,湘桂铁路、南昆铁路、焦柳铁路、黔桂铁路、洛湛铁路、黎湛铁路、玉铁铁路(在建)、钦黎铁路、南防铁路、钦北铁路。公路系统以南宁为中心,有国道5条贯穿区内,地方公路联网各地,高速公路有广昆高速、南友高速、兰海高速、泉南高速、汕昆高速、包茂高速通过区内。
5.经济实力
国家推进实施西部开发与开放政策以来,广西经济成长迅速,发展很快,以北部湾开发开放为龙头,重点城市为带动,一批重大项目纷纷落地,区内形成了都市经济增长极,柳州、桂林、南宁、玉林、梧州、百色、北海等城市牵动力大幅增长,拉动了全区经济发展,开发与开放成果初步显现。2014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5673亿元[74],财政收入2162.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1000亿元,城镇化率46%,粮食产量1500万吨。集装箱完成112万标箱,全区港口吞吐量突破3亿吨。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左右江革命老区统筹发展。汇聚了14个重点产业园区,年产出超过500亿元的园区6个,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积极贯彻落实,落地重大项目166项。
6.增长极点
以南宁为中心,向南延伸至北部湾地区,有两条出海通道,北海和东兴。向西南经崇左到凭祥,到达友谊关,可进入越南,为第二条出境通道。北部湾地区可以形成由雷州半岛向西延伸,涵盖北海、钦州、防城港、东兴一条沿海地区带,具有大力发展沿路经济、临空经济、园区经济的条件。具有3个国际会展平台,“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论坛”。具有“泛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大湄公河沿岸经济区”建设、“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条件与契机,具有发展成面向东盟的中国(北部湾)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件与契机。
6.5.2 南部沿海地区始发点广东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陆路边境始发点地区——广东。广东省简称“粤”,省会广州。广东省地处中国南方,北依湖南省,东北与江西省接壤,东面是福建省,西面连接广西,西南连接海南省,正南方面对浩瀚的南海,俯视整个南海周边各国,是中国进出南海的重要海上通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从广东始发,走海路,可以进入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以及环太平洋沿岸,是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的重要战略节点。
1.自然区位
广东省坐落于中国大陆南端,背依大陆,面向南海,全省陆地总面积约18万平方千米[75],行政管辖21个地级市、23个县级市、37个县、3个自治县、58个市辖区。常住人口10724万人(2014年年末指标)[76],是国内华侨最多的省区。地势北高南低,山地和丘陵约占2/3,南岭、云雾山、青云山、九连山等山脉坐落省内,平原集中在南部沿海地区,是鱼米之乡,珠江、韩江、漠阳江等江河流经省内,其中珠江由北江、西江、东江汇流而成,成为华南最大河流。广东气候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区,气温温和,雨量丰裕,年平均气温在19℃以上,年降水量1400毫米以上。珠江入海口地区称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南方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分布着广州、深圳、香港、珠海、澳门、东莞、中山、顺德、佛山等都市群,工业生产力集中,城市繁华。
2.文化积淀
广东历史悠久,岭南文化厚重。春秋战国时期称为百越(粤)地,秦朝时期置地南国郡,汉朝时期属于交州,三国时期吴国分交州为广州,唐朝时期属于岭南道,宋朝时期称为广南东路,元朝时期分属于江西和广行中书省,明朝时期分设广东布政使司,清朝时期称为广东省。1925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10月28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成立。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步入经济建设时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会议以后,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广东开启了经济特区建设历史时期,以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特区建设为标志,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模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大幅度提高,沉淀了举世闻名的特区经验,为全国改革开放事业树立了楷模。
3.资源富集
广东地区地方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类矿产资源120种,珠江口海区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全省森林覆盖率近50%,植物物种8000多种,水果品种20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800多种。水产品资源丰富。农业作物一年2~3季,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甘薯、花生、黄豆等,是重要的水稻主产区之一。是全国重要的水果产地之一,荔枝、香蕉、柑橘、菠萝闻名,也是香蕉、可可、咖啡主产区。
4.交通条件
广东交通发达,铁路网络、公路网络、航空网络、水运网络密集,点点对接,构成了立体交通网络。铁路系统,主要有京广和京九两条铁路骨干线,以及广州—九龙、广州—茂名等省内支线铁路,新建高速铁路系统也已投入运营。公路网密集,围绕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了互联互通的高速公路网络。多条线路联通省内外,是中国交通发达省区之一。2014年年末公路通车里程21.21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里程6280千米[77],跃居全国首位。航空系统,有广州国际机场和深圳国际机场两大枢纽机场,通往国内外主要城市,航线密集,航班密集,此外还有珠海机场、湛江机场、汕头机场、佛山机场等支线机场,还有香港机场、澳门机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机场密集,形成了方圆2小时临空经济圈,年旅客吞吐能力达到约一亿人次。广东是中国南方地区最大的航空枢纽地区。广东海运发达,黄埔港、湛江港、汕头港、蛇口港都是建有万吨级泊位的港口,远洋航线通往世界各地。广州港(黄埔)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是中国最早对外的通商口岸,唐玄宗开元间(约713~741年),广州港就是中国第一个海关,在汉代以及唐代时期,就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清朝乾隆年间实行“一口通商”政策,广州港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对外贸易港口。
5.经济实力
图6-5-1 广东省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图(2008—2014年)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局2014年统计公报,2015年2月17日。
广东省是全国省级单位经济总量最集中的省区,经济规模名列全国前列,是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广东省制造业和服务业发达,2014年广东省经济指标显示:第一产业增加值3166.6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1345.7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3279.8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4.7∶46.2∶49.1。工业以轻工业为主,家用电器制造、日用化工、电子、食品、纺织、医药等产业部门为主导产业,此外还有机械、电力、建材、造船、钢铁等行业,其中电器、电子、电脑配件、塑胶、服装等行业位居全国前列。根据广东省统计局统计指标显示,2014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7792.24亿元[78],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060.06亿元,全年广东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85元。全年粮食产量1357.34万吨,糖蔗产量1307.90万吨,油料产量105.48万吨,蔬菜产量3274.75万吨,水果产量1436.00万吨,茶叶产量7.39万吨。年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27881.47亿元。年末县及县级以上国有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情报和文献机构385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技术开发机构2692个。全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51.1万人(折合全时当量)。全省R&D经费支出约1627亿元。广东是对外经济贸易大省,对外贸易总额连年增长,2014年,全年进出口总额10767.34亿美元。[见表6-5-1 2014年广东省主要商品出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表,见图6-5-1 广东省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图(2008—2014年)]。
表6-5-1 2014年广东省主要商品出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表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局2014年统计公报,2015年2月17日。
6.增长极点
广东位于“珠三角”地区核心区,珠江在广东中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平原,由西江、北江和东江冲积的三个小三角洲组成,面积约1.13万平方千米。在这里汇聚了庞大的城市群,是全国改革开放资源最富集的地方,广东是开放型经济历史最悠久的地方,广东是外向型经济地缘条件最具优势的地方。这三大优势汇聚在广东,必然成为广东最宝贵的资源。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汇聚了3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1个新区(广州南沙新区),1个自有贸易区(广东自由贸易区),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汇集了庞大的工业生产力,企业数量众多,生产规模大、市场消费活跃,商圈扩展纵深。广东是全国改革开放资源最为富集的地方。
珠三角地区实施开放型经济历史最悠久,中国近代最早的通商口岸就在广东(广州黄埔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州每年举行两届春秋交易会,也是最早代表中国大陆开展对外贸易的窗口地区。国家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又是申办经济特区最早的地区,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经验已经深入人心,示范全国。广东又是全国最大的侨乡,广东自古就是中国海上贸易和移民出洋时间最早、人员最多的省区,海外侨胞众多、归侨侨眷众多。广东有3000多万海外侨胞[79],遍及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国,欧洲、北美地区、南美洲地区、大洋洲地区、非洲等地。省内有10.17万归侨、2000多万侨眷,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和梅州地区。广东是开放型经济历史最悠久的地方。
广东地处珠江口,背靠大陆腹地,面对南海,幅员辽阔,交通发达,海陆空交通网络互联互通。广东向内陆地区链接湖南、江西,向左右延伸到福建、广西,沿着京九和京广两条经济大动脉直接向北纵深,沿海岸基线向东西延伸,出海陆直下南洋,覆盖东南亚各国,联通世界各地。东南亚地区除了新加坡经济水平较高(近300万左右人口),其他地区经济水平均低于广东,互补性很强。广东是外向型经济地缘条件最具优势的地方。
因此,广东发展开放型经济、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取向应当是:“纵深大陆、直下南海。”发展总部经济、发展品牌经济、发展创新经济、发展势力经济,将生产型经济外移,通过对外投资输出产能,释放过剩的生产力,减轻环境压力,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发展方式转变。将广东的资本优势、产能优势演变成整个东南亚的优势。从国内配置资源,演变为东南亚地区配置资源,再演变为全球配置资源。践行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要求,成为中国新一轮开放事业的始发点、桥头堡、出海口、加油站。
6.5.3 东部沿海地区始发点福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陆路边境始发点地区——福建。福建省简称“闽”,省会福州。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东北毗邻浙江省,西面是江西省,西南连接广东省,东面是浩瀚的大海,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相望,是中国进出太平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从福建始发,走海路,可以进入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东北亚地区,以及环太平洋沿岸,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的重要战略节点。
1.自然区位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部、东海之滨,陆域介于北纬23°33′至28°20′、东经115°50′至120°40′之间,东隔台湾海峡,全省陆域面积12.14万平方千米[80],海域面积13.63万平方公里。北南最长为530千米,西东最宽为480千米。福建省现辖9个地级市(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龙岩、三明、南平、宁德)和1个平潭综合实验区。2014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806万人[81],是多个民族聚集区和主要侨乡。
福建境内峰岭耸峙,丘陵连绵,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横断面略呈马鞍形。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沿海一带有福州平原、莆田平原、漳州平原,主要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晋江、交溪、汀江。闽江为最大河流,长577千米,平均径流量为575.78亿立方米/年,流域面积60992平方千米,约占全省面积一半。沿海线形成大小港湾120多个,较大的港湾有三都澳、兴化湾、湄洲湾、厦门港、东山澳。沿海岛屿众多,金门岛、东山岛、海坛岛等岛屿较大。
福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丰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平均气温在17℃~21℃,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2000毫米,5~6月降水最多,夏秋之际多台风暴雨,是中国雨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气候条件优越,适宜人类聚居以及多种作物生长。
2.文化积淀
福建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春秋时期属闽越地。秦兼并天下,南平百越,置闽中郡,中央政权开始置地福建。三国时属于吴国,设建安郡,下辖9个县。秦朝设闽中郡,汉朝后期属于扬州。唐朝时期,属于江南道,改称福州都督府,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据称这是“福建”名称之始。北宋时期,置福建路,共计8个路,故福建号称“八闽”,此时福建全省有42个县,成为东南全盛之邦。元朝时期,设福建平海行中书省。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福建全省8个路改为8个府(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清朝时期,福建区划继承明朝体制,设福建布政使司。辛亥革命后,历届中央政权均设置福建省。
3.资源富集
福建山清水秀,风景秀丽,旅游资源丰富。有武夷山、鼓浪屿—万石山、清源山、太姥山、桃源洞—鳞隐石林、鸳鸯溪、海坛、金湖,等等。武夷山为雅丹地貌。福建土楼为世界之奇,山区民居建筑,造型独特,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鼓浪屿世界闻名,涛声呼啸,奇石林立。福建文物古迹颇多,历史厚重,文化丰富。
福建现有农业耕地123.47万公顷,主要集中在沿海平原、沿河流域、山间谷地与低丘陵梯田等地。福建的森林覆盖率为65.95%,拥有1.15亿亩的森林面积,为全国六大林区之首。植物种类4500种以上,木本植物共有1943种,约占全国木本植物种的39%。东南部地区以粮食生产为主,农作物一年可耕种2季~3季,生产水稻、小麦、甘薯、烤烟、黄红麻等,福建龙眼(桂圆)、柑橘、荔枝、橄榄、枇杷、香蕉六大特产世界闻名,是茶叶、甘蔗、亚热带水果主产区。龙眼产量为全国第一位,荔枝产量为全国第二位。乌龙茶的故乡,安溪铁观音、武夷山的大红袍都是乌龙茶中的上品,世界享有盛誉。
福建矿产资源丰富。已知矿产116种,其中金属矿产53种、非金属矿产63种,发现矿产地4836处。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80种,列入省矿产储量表中的矿产地634处,探明大型矿床51处,中型矿床81处,其中居全国前5名的矿产有19种,其中优势矿产资源有钨、钽、叶蜡石、萤石、石英砂、高岭土、花岗石和重晶石等。
福建东南面对台湾海峡,平均宽180千米,海岸线直线长度为535千米,曲线长度3324千米,约占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的18.3%。曲折的海岸线也形成了众多的海湾,重要的海港有福州港、厦门港、泉州港等。沿海的岛屿共1404个,总面积为1200多平方千米。沿海地区水产品丰盛,盛产带鱼、黄鱼、鳗鱼、贝类、紫菜等。
4.交通条件
福建已经形成以铁路为骨架,公路、航空、水运并行的现代化交通网络。
福建省铁路运营里程6000千米,进出省通道在10个以上,将形成9个设区市的快速铁路环线,相邻设区市之间一小时交通圈,福建省所有县(市、区)一小时内上快速铁路。铁路主干线有:峰福铁路、鹰厦铁路、赣龙铁路、梅坎铁路、漳泉铁路、温福高速铁路、福厦铁路、龙厦铁路、向莆铁路、厦(厦门)深(深圳)铁路,形成铁路网。2015年6月,首条高速铁路(350千米/小时)合肥—福州高铁开通运营。
以福州为中心,以北京—台湾、沈阳—海口、厦门—福州、福州—银川、泉州—南京等高速公路为骨架,多条国道深入省内各个市县,沟通省内外,形成公路网,通车里程达到94660千米,海西高速公路网3500千米。
以福州机场、厦门机场两大国际机场为枢纽机场,空中航线通达国内各个大都市,国际航线通达主要国际大机场。福州港、厦门港、泉州港、马尾港,分别与大连港、上海港、香港港等多个沿海港口通航,与多个国家港口通航。福州港是全国十大集装箱码头之一。
5.经济实力
福建是以工业经济、农业经济、贸易经济为主体产业的省区。2014年,福建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4055亿元[8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3472元。全年公共财政总收入3828亿元,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31元。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5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22元。
在农业经济产业中,以种植业为主,其次为农产品加工工业、海产品加工工业。全省耕地总面积1854万亩,植物种类3000多种,有丰富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工业原料作物、果茶、蔬菜、花卉、食用菌等资源。闽西北山区是产粮区,盛产茶、烟、菇、笋等土特产。
2014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3522亿元。粮食种植面积1796万亩;全年粮食产量667万吨;水产品产量696万吨。
工业以现代工业体系为主导产业,机械、电子、化工为三大主导产业。2014年,福建省全部工业增加值10426亿元。省内三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3402亿元。其中,机械装备产业实现增加值1478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693亿元;石油化工产业实现增加值1231亿元。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081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30亿元;国有企业21亿元,集体企业6亿元;股份制企业1183亿元;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829亿元;私营企业654亿元。
贸易经济主要是以港口经济和出口加工工业为主。2014年,福建省完成出口总额10902亿元人民币(1775亿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1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项目230个,对外投资额28亿美元。
6.增长极点
区域经济发展极点地区是福州—厦门。以福州和厦门为中心,形成沿海连线地带,构成整个中国沿海大通道经济带上的重要段面,并联动中国台湾地区,共同构成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圈,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始发节点地区。从福建省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积累来看,海峡两岸存在三大建设题材叠加优势和契机,即 “经济特区”建设、“自由贸易区”建设、“海西经济区”建设。
一是“经济特区”建设题材。1980年10月厦门经济特区设立,经过35年的建设,已扩展面积为131平方千米,无论经济产出能力,还是城市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GDP)3273.54亿元 [8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6831元(14135美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4713.53亿元,汇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5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905.44亿元,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546家,实现产值4463.2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1.0%。厦门经济特区同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特区建设一样,积累了丰富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经验,取得了巨大成就,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经济基础、人才基础、政策基础、制度基础。“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排头兵”,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特区经验还将继续发扬光大,特区精神还将继续发光发热,继续发挥增长极的作用,发挥地区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二是“自由贸易区”建设题材。建设自由贸易区是中国新时期开放改革事业的重大发展题材,与“一带一路”建设同等重要。作为第一批自贸区样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已经取得重要经验,第二批自贸区新增了福建、广东、天津三个单位,作为自贸区建设地,自然具有区域经济发展新题材。2015年4月8日,国务院批准《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方案明确了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总体发展规划,将自贸区建设的战略定位为[84]:围绕立足两岸、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战略要求,充分发挥改革先行优势,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改革创新试验田;充分发挥对台优势,率先推进与台湾地区投资贸易自由化进程,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示范区;充分发挥对外开放前沿优势,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打造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放合作新高地。自贸区建设发展目标是:坚持扩大开放与深化改革相结合、功能培育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相适应的新体制。创新两岸合作机制,推动货物、服务、资金、人员等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增强闽台经济关联度。加快形成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拓展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经过三至五年的改革探索,力争建成投资贸易便利、金融创新功能突出、服务体系健全、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园区。福建自贸试验区实施范围确定为118.04平方千米,涵盖三个片区:平潭片区43平方千米,厦门片区43.78平方千米(含象屿保税区0.6平方千米、象屿保税物流园区0.7平方千米、厦门海沧保税港区9.51平方千米),福州片区31.26平方千米(含福州保税区0.6平方公里、福州出口加工区1.14平方千米、福州保税港区9.26平方千米)。每个片区的功能划分是:按区域布局划分,平潭片区重点建设两岸共同家园和国际旅游岛,在投资贸易和资金人员往来方面实施更加自由便利的措施;厦门片区重点建设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和两岸贸易中心;福州片区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两岸服务贸易与金融创新合作示范区。
三是“海西经济区”建设题材。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经济区),是福建省政府于2004年提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西南面与“珠三角”连接,北面与“长三角”连接,东与台湾岛连接,西面与江西连接,辐射广大内陆腹地,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2009年5月1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并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年4月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全文发布《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指出,要将海峡西岸建设成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海西经济区核心区主要包括福州、泉州、厦门、温州、汕头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五大中心城市。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覆盖人口约为8000万人,经济区经济产出规模在1.7亿亿元以上。
“经济特区”建设、“自由贸易区”建设、“海西经济区”建设,三大题材叠加,足以显示出福建发展的战略地位和战略契机。福建经济不是福建发展命题,而是整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命题。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之间没有很好的协同融合发展,台湾岛距离大陆180千米,面积3.6万平方千米,岛屿面积3.58万平方千米,人口2331.6万人[85],据台湾“行政院总计处”数据显示,2014年台湾地区生产总值160467.75亿新台币,折合人民币31703.6亿元。2013年台湾GDP为30262.64亿元人民币,人均生产总值(GDP)20958美元(2013年指标)。现代产业较为发达,曾经创造了“亚洲四小龙”奇迹,但是,台湾岛内毕竟市场空间有限,台湾的发展命系大陆,别无选择,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海峡两岸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中国大陆制定的发展政策均照顾到了台湾的发展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凡是重大利好政策都赋予了福建,经济特区建设有福建,沿海经济大通道建设有福建,自由贸易区建设有福建,海西经济区建设有福建,“一带一路”建设有福建,等等。这些政策利好不仅仅是福建受益,推动福建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给台湾岛创造发展题材,海峡两岸共同发展进步,不能让台湾被边缘化,中国崛起也包括台湾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崛起。因此,海峡两岸经济区也是“一带一路”重要的始发节点地区。
6.5.4 陆路边境地区始发点云南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陆路边境始发点地区——云南。云南省,简称“滇”或“云”,省会昆明。云南地处西南边疆,云贵高原西南部,东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北面是四川省,西北面是西藏自治区。云南与多个国家接壤,越南、老挝、缅甸,云南的国境线长4,060千米,西面是缅甸(主要口岸是瑞丽),南面是老挝(主要口岸是磨憨),东南方是越南(主要口岸是河口—老街),是中国从陆路进出东南亚地区的重要通道地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从云南始发,走陆路,可以进入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是四国之间互联互通的重要战略节点。
1.自然区位
云南省总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86],占全国面积4.11%,辖8个地级市、8个自治州、12个县级市、75个县、29个自治州县、13个市辖区。全省常住人口为4713.9万人(2014年指标)[87],是多民族集居省区。云南省气候属于亚热带、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不分明。全年平均气温在13℃~20℃,降水充沛,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100毫米,南部部分地区可达1600 毫米以上。有9大高原湖泊,有较大河流180条,多为入海河流的上游。大面积土地高低不齐,相对平缓的山区只占总面积10%,一定范围又有和缓的高原面,在禄丰县出土了早期侏罗纪地层中大量蜥脚类恐龙化石,盆地和高原台地,西南地区俗称“坝子”,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坝子共有1445个,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坝子有49个。
2.文化积淀
云南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是截至2014年为止发现的中国和亚洲最早人类。距今5万年前~10万年晚期智人——丽江人生活在云南。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公元前3世纪,楚国大将庄蹻进入滇池地区,建立滇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在云南东北部设立郡县,并开五尺道自今曲靖联系内地。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武帝开西地南夷,置县二十四,云南为其一。728年,唐王便封阁罗凤为“云南王”。1274年(元朝元年至元十一年),设云南行中书省,“云南”正式作为滇域的名称确定下来。1253年,忽必烈派蒙古军队取道丽江征服大理国,1276年正式建立云南行省。
3.资源富集
云南省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有色金属王国”的美称。发现有9大类矿产150多种,黑色金属矿产、能源矿产、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矿产、化工非金属矿产、稀有及稀土矿产、特种非金属矿产、冶金辅助原料矿产、建材非金属矿产及彩石矿产。探明储量的矿产92种,其中25种矿产储量位居全国前三名,54种矿产储量居前十位,居全国首位的矿种有锌、石墨、锡、镉、铟、铊和青石棉。云南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已经发现了274科,2076属,1.7万种。主要特色物种:望天树、跳舞草、丽江云杉、橡胶树、油棕、三七、马尾松、云南松、酸角树等。有脊椎动物1737种,其中鸟类793种,兽类有300种,爬行类143种,两栖类102种,昆虫1万多种。
4.交通条件
云南地处内陆,形成水路、公路、铁路、航空四网联运体系。
航空运输系统有民用机场16个,年旅客吞吐能力5500万人次。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和连接欧亚非的中国西南门户国际枢纽机场,已开通前往曼谷、新加坡、吉隆坡、河内、胡志明市、仰光、清迈、万象、首尔、大阪、迪拜等地的国际航线,通往国内各大中城市的100余条航线,以及通往省内航线11条。有15个支线机场,昭通机场、景洪西双版纳机场、丽江三义国际机场、大理机场、迪庆机场、芒市机场、保山机场、思茅机场、文山机场、临沧机场、腾冲驼峰机场、白沙机场、红河机场、怒江机场、泸沽湖机场、沧源机场,形成航空网络。
铁路运输系统已形成以昆明为中心,连通省内外各地的铁路网络。主要线路有准轨铁路和高速铁路,准轨铁路成昆线(昆明—成都)、贵昆线(昆明—贵阳)、南昆线(昆明—南宁)、内昆线(昆明—内江)、昆玉线(昆明—玉溪)、广大线(广通—大理)、大丽线(大理—丽江)、玉蒙线(玉溪—蒙自)。高速铁路线,沪昆高速铁路(昆明—曲靖—贵阳—上海)、云桂高速铁路(昆明—文山—百色—南宁)。
公路系统以昆明、大理为中心,经过云南国道共有7条,连通全省,以昆明为中心、辐射全国及周边诸国的“七出省”、“四出境”高速公路网络。“七出省”即昆明至攀枝花(四川通道)、昆明至水富(四川、重庆通道)、昆明至宣威普立(贵州通道)、昆明至富源胜境关(贵州通道)、昆明至罗平(贵州广西通道)、昆明至罗村口(广西、广东通道)、昆明至德钦隔界河(西藏通道)。“四出境”即中国—越南(昆明至河内)、中国—老挝—泰国(昆明至曼谷)、中国—缅甸(昆明至瑞丽至皎漂),以及经缅甸至南亚(昆明至密支那至雷多),四条公路通道。经云南的高速公路有京昆高速路段G5、杭瑞高速路段G56、沪昆高速路段G60、汕昆高速路段G78、广昆高速路段G80、昆河高速路段G8011、昆曼高速路段G8511。全省高速公路营运里程3200千米(2014年指标)。[88]
内河水运系统主要有金沙江、澜沧江、红河、南盘江、怒江等5条干流及其支流63条,长14200千米,可利用航道8000多千米,分属于长江、澜沧江、珠江、红河、怒江、伊洛瓦底江等六大水系。可以构建“北进长江,东入珠江,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南下湄公河、红河,西进伊洛瓦底江,沟通太平洋、印度洋”的水路交通运输体系。内河航运通航里程4000千米,四级航道960千米,五级航道240千米,生产性泊位220个。主要有澜沧江的景洪港、思茅港、金沙江的水富港、绥江港和昆明港、大理港。由中国、老挝、缅甸、泰国4国共同开展的“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线开通到泰国清盛;由省内开通出省水道2条,“金沙江—长江”黄金水道和“右江—珠江”水运通道。
5.经济实力
云南传统主导产业是烟草、旅游、橡胶、有色金属,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此外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汽车、石化等新兴产业不断成长,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快速发展,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旅游产业正在积极推进服务标准化、产品精细化、服务品质化。随着西部开放战略实施,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区内生产能力和消费内力大幅提高。
根据省区统计指标显示,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GDP)达12814.59亿元[89],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5.5∶41.2∶43.3,全省人均生产总值(GDP)27264元(4438美元),全年财政总收入达3160亿元,粮食总产量1860.7万吨,工业增加值3898.9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32.9亿元,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96.22亿美元,全年接待海外入境旅客(包括口岸入境一日游)997.94万人次,全年国内游客2.81亿人次,全年旅游业总收入2665.74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99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56元。
6.增长极点
云南为中国西南边境地区,具有发展口岸经济的优势条件,可以形成以昆明为中心,经大理、保山到达边境城市瑞丽,发展中缅边境贸易。从昆明出发,经玉溪、普洱、景洪,勐腊,进入老挝境内,发展中老边贸。从昆明出发,经弥勒、开远蒙、南溪,进入越南老街,发展中越边贸。发挥沿边境线优势,建设沿边经济带;发挥高速公路通道优势,建设沿路经济带;发挥机场优势,建设临空经济区和空港经济区;发挥产业园区优势,建设园区经济区。统筹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大局,落实好高层互访和会谈达成的相关工作,开拓周边人文科技环保合作新领域。发挥侨务资源优势,提高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对全省发展的服务能力。
一方面,践行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总体战略部署,积极主动面向南亚、东南亚地区,面向印度洋周边经济圈,加快开发开放平台建设。积极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完善“滇印滇缅”合作机制,完善云南同越南北部地区合作机制,完善云南与老挝北部地区合作机制,积极参与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稳步提升云南与周边国家的多边、双边合作水平。积极参与连接周边国家的综合交通、电力、信息和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周边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体系的对接与沟通。完善“瑞丽、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河口、临沧边(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功能和作用,完善“红河综合保税区”运行机制,昆明综合保税区,孟连、猴桥升格为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办好“第三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3届昆交会”,提高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办会水平。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云南具有的独特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环境优势、边贸优势,联动四川、重庆、贵州、广西,扩充“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扩大西南地区整体经济实力,提高整体发展水平。落实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措施,探索内陆沿边口岸和特殊监管区新型监管模式,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建设“中国云南原产地”品牌,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资源性产品进口,扩大工业制成品出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