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跨国公司成长条件创建

中国跨国公司成长条件创建

时间:2023-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企业国际化需要创造条件,积聚人才,扩大资本,创新技术,积累经验,增强动力,提高能力,适机出手,抓铁有痕,马到成功。在前10位企业中,中国企业入围3家,比重占第一位。证明中国企业在拥有资本总量方面具备了国际化的基本条件。

中国企业国际化需要创造条件,积聚人才,扩大资本,创新技术,积累经验,增强动力,提高能力,适机出手,抓铁有痕,马到成功。因此,人才、资本、技术、经验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需要在实践中逐步积累,需要在观察中认真学习。

8.5.1 积聚人才

人才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第一要素。要搞清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获得人才、如何发挥人才、怎样汇聚人才。

1.人才能力要求

企业国际化需要的是能够从事国际业务工作的人才。一是具有适应不同自然环境的身体能力,人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国际化就必然要有员工到海外工作,能够经常出差,及时适应异地工作,适应不同环境工作,在异国他乡,气候不同,水土不同,风俗不同,语言不同,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能够很快适应,很快熟悉,上手工作,没有一个好身体是不行的。二是国际语言工作能力,具有外语交流能力,除了具有良好的中文交流能力之外,还需要有第二种语言,以及第三种语言的交流能力,通常需要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语言交流能力。三是专业工作能力,熟悉本工作岗位专业业务,通常是本专业中的行家里手,无论是代表公司商谈业务,还是处理日常工作任务,都需要对本企业从事的行业非常熟悉。四是具有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工作语言的人在一起工作,发挥桥梁或纽带作用,很好的内外沟通能力,团结周边人群共同实现工作目标。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是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所必需的人才群体。

2.人才获得方式

如何获得人才,从国内人才供给情况来看,中国是人口大国,13亿人口总量,足以形成人才济济的局面。一方面,每年高校毕业生有800多万,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600多万,足以补充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储备。另一方面,每年约有30万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后大多回国发展,也提供了人才储备,这些人才要用好用足。从国际人才供给情况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一些外国人也看到中国机会,愿意到中国公司工作。进入21世纪以来,外国人进入中国公司工作的数量大幅增加,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提供了人才储备。国内人才储备和国际人才储备两个领域都是畅通的。

企业国际化人才必须建立储备机制,需要企业在岗位上培养,培养的时间可能或长或短,但是不能拿来就用,对于一个陌生的工作岗位,任何人都需要时间来熟悉,需要有经验的人来传帮带,许多国际企业的经验证明,采用空降直接使用人才的办法,效果大多都不理想,这也是国际企业人才管理的一条基本经验。

3.人才有效管理

国际企业人才管理需要按照国际惯例方式来管理,不能完全使用国内管理的方式。首先是要尊重人,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能使用过于政治化的方式,不能使用与国家意识形态有关的方式。第二是尊重人的能力,尊重人的岗位工作能力,让员工在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例如:在德国西门子公司,企业内部的工程技术人员称为“科学家”(Scientist),而不是“工程师”(Engineer),充分体现了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岗位能力尊重。在中国国内,“科学家”往往被认为是在科研院所工作的科研人员的社会尊称,高不可攀,神不可及,即使在岗位上评定的技术职称也称为“工程师系列”(Engineer System),没有“科学家系列”(Scientist System),而在西门子公司内部采用的就是“科学家系列”,而不是“工程师系列”,虽然称呼不同,但是却体现出对科研工作岗位的尊重,把“科学家”统称为一种岗位、一种职业、一种操守,这一做法无疑是对从事科研工作的人的莫大尊重,这种做法就是企业国际化行为。第三是尊重人的自由度,允许员工有个人生活空间,不干预个人的生活方式,允许发挥自己的创意与创新动议,营造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氛围。第四是尊重人的劳动,企业能够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能够满足人才日常体面生活。

8.5.2 扩大资本

足够的资本体量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庞大的资本动员能力是企业解决所有发展问题最好的润滑剂,也是企业国际交往中最好的媒介。因此,具有庞大的资本体量或者庞大的资本动员能力是企业国际化的条件。

世界500强企业堪称是企业国际化成功的典范,在这些企业中成长路径和成功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凭借庞大的资本动员能力;第二种类型是凭借顽强持续的创新能力;第三种是凭借良好的商业模式。

世界500强企业入围排序是按照营业收入总量来排名的,附带着利润指标,这两项指标实际上代表了企业拥有的资本数量和资本动员能力。营业收入指标是企业作为独立的商业组织整体的营收总量,而不是企业内部单一产品的收入,理解这一特点很重要,因为这一指标的背后代表着企业拥有资本数量的大小,代表着可以动员资本的数量大小。

以2015年世界500强的数据分析:排在第一名的是美国商业巨头沃尔玛公司,当年营业收入是485651百万美元,排在最后一位的是中国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当年营业收入是23720.9百万美元,都是具有庞大营收能力的企业。在营收总量中,国际跨国公司在非母国市场收入占绝大比重,这个指标比重越高其国际化程度也越高,这个指标越高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能力也越强。另一个指标是单位要素动员资本的能力,例如: 平均每一位员工支配资本的数量,平均每一位员工盈利数量等,这些指标表达出单位要素支配资源的数量,表达出单位要素生产经营能力,这些指标越高则企业的效率就越高,动员资本的能力就越强,获利能力也越强。

从企业拥有资本体量情况分析:到2015年,在世界500强企业中,美国入围企业128家,占比25.6%,处于第一位;中国已有118家企业入围(包含台湾地区7家,香港地区5家),占比23.6%,处于第二位,中美之间只差10家企业。在前10位企业中,中国企业入围3家,比重占第一位。从营收水平这一指标的比较来看,中国企业与美国企业之间差异不大。证明中国企业在拥有资本总量方面具备了国际化的基本条件。

从国家财富拥有数量情况分析: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2014年已经达到636463亿元人民币,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人民币,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人民币,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人民币,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第一产业为9.2%,第二产业为42.6%,第三产业为48.2%。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2014年一般公共财政收入140350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19158亿元。(见图8-5-1 2010—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图,见图8-5-2 2010—2014年中国一般公共财政收入总量图)。

图8-5-1 2010—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图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国家外汇供给情况分析。2014年年底国家外汇储备38430亿美元,全年人民币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换6.1428元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国家外汇储备连年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外汇供给充裕。(见图8-5-3 2010—2014年年末中国外汇储备数量图)。

图8-5-2 2010—2014年中国一般公共财政收入总量图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图8-5-3 2010—2014年年末中国外汇储备数量图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社会资金储备和供给情况来看:2014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122.8万亿元;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34.8万亿元;流通中货币(M0)余额为6.0万亿元,三项指标连年持续增长。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6.5万亿元。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17.4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13.9万亿元。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6.8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81.7万亿元。(见表8-5-1 2014年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表)。

表8-5-1 2014年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表

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153660亿元,其中,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余额32491亿元,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121169亿元。全年上市公司通过境内市场累计筹资8397亿元,其中,首次公开发行A股125只,筹资669亿元;A股再筹资(包括配股、公开增发、非公开增发、认股权证)4165亿元;上市公司通过发行可转债、可分离债、公司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筹资3563亿元,全年公开发行创业板股票51只,筹资159亿元。全年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5.15万亿元。

从国际资本流动强度和投资动量来看:2014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7364亿元人民币(1196亿美元),非金融领域对外直接投资6321亿元人民币(1029亿美元),多年持续增长。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完成营业额8748亿元人民币(1424亿美元),对外派出各类劳务人员56.2万人。(见表8-5-2 2014年中国非金融领域对外直接投资额及其增长速度表)。

表8-5-2 2014年中国非金融领域对外直接投资额及其增长速度表

从国际贸易强度和增长动量情况来看:2014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6433亿元,其中,出口143912亿元,进口120423亿元,总量连续保持增长。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6043亿美元,其中,出口2222亿美元,进口3821亿美元,总量持续保持增长。(见图8-5-4 2010—2014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图)。

图8-5-4 2010—2014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图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上述指标分析情况来看,中国从整体上已经具备了企业国际化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供给条件和资金动员条件。并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以及开放型金融建设,将进一步扩充国际资金融通的渠道和领域,为中国实体企业走出去发展提供金融保障。

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一方面要用好国内资金池子里的钱,发挥资本输出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要用好国外资金池子里的钱。例如:企业到境外股票市场上市,发行国际债券,购买国际债券,建立境外合资企业,组建合资公司等,利用国际资金杠杆原理,以国内资金撬动国外资金,以本币撬动外币,开展国际金融合作,将国际产能合作与国际金融合作结合起来,互利互惠,共同开拓国际市场,获取共同利益。

8.5.3 创新技术

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来源于企业具有创新能力,创新包括战略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文化创新。创新就是调整内部行为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就是调整战略部署适应市场变化,创新能力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条件。企业既在创新中推进国际化,又在国际化中促进创新,将创新与国际化联动起来。

世界上处于行业领先的国际企业都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通过企业自主创新创造出世界领先的产品或技术,并将技术以法律形式形成标准,引领行业发展,创新型企业绝大多数都是行业发展的引领者。

中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建立了完整的国家产业体系,建立了完整的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研发创新体系,建立了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三位一体”的社会科研创新体系,为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供了支持系统。

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全年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13312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2.09%,其中,基础研究经费626亿元。累计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54个,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1098家。受理境内外专利申请236.1万件,授予专利权130.3万件,有效专利已达到464.3万件。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29.7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8577亿元[2]

但是,还应当看到,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久的将来还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其经济地位与自主创新、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匹配,研发整体水平和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特别是能够形成中国标准、引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领域、引领产业发展前沿的领域,还急需努力。因此,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依据产品生命周期规律自觉创新。任何产品在市场上销售都有生命周期规律,即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当一种产品在市场上处于成长期的时候,就应当启动后续产品的研发,当产品处于成熟期的时候,就应当推出后续产品的跟进,当产品处于衰退期的时候,后续产品就应当替代前面的产品,秉承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制一代、构思一代的原则,连续推进产品和技术创新。

第二,创业与创新并举。创新是创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创新是创立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创新是创立一种新的生产手段,创新是创立一种新的产品和新的技术。创新包含了创造和创业,改变了过去的行为方式,开拓了新领域,实际上就是企业创造了新的活法、创造了新的存在方式。创业本身就是创新,是企业的系统性变革,把创新理解为创业,实际上就是对过去的扬弃,对未来的开拓。

第三,产业创新与企业创新互动。企业创新大多集中在微观领域,集中在解决生产技术问题领域,集中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方法创新等方面。但是,一旦企业创造出新的产品,就可能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例如:互联网的出现,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互联网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形成的是局域网,可是当互联网与其他产业结合,就派生出一种新产业——平台产业,生成了全息网,即互联网+物联网+信联网=全息网,在全息网(平台)基础上可以继续加其他行业,就生成了“无限网络产业”,即“互联网+ ”行业。这就是企业创新与产业创新互动产生的结果。

第四,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共进。技术创新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利用自然规律能动地创造出具有使用功能的产品或方法。自然规律是不能发明创造的,只能去发现,去遵守,去利用,科学发现属于基础性创新,人们运用自然规律创造出来的器物或者方法,属于工程技术层面的创新,企业创新绝大部分属于这一领域的创新。管理创新是人与人的关系建设,利用社会规律创造出有效的管理方法,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创造力,提高人的工作效率。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硬件”建设,管理创新是企业的“软件”建设,二者互为促进,互为依存,同等重要。

詹姆斯·瓦特

第五,培养创新文化。创新是一项困难重重的事业,需要克服很多困难,需要在社会中、在企业中形成一种主动创新、愿意创新,以创新为乐、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欲的文化。例如:英国著名发明家詹姆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在儿童年代就注意观察烧开了的水壶壶盖会动,联想到了蒸汽动力,后来发明出蒸汽机,可见兴趣是人类发明创造的基因,也是最根本的动力之源。

第六,包容创新失败。创新是一项风险事业,需要大量的实验,甚至需要很多次失败,最终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失败,甚至是彻底失败,再也没有继续研究的价值。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组织或者企业,能不能容忍创新试验失败与能不能允许成功是等价的,试验成功是一种创新活动的结果,试验失败也是一种创新活动的结果。因此,需要社会环境和企业环境更加宽松,容许创新失败,更容许在失败中总结经验,鼓励继续试验。实际上创新失败的失落感和挫折感,让从事创新事业的人最为心痛,此时更需要周边的人群给予理解、给予关怀、给予安抚,他(她)们的心情别人是无法感受的,包容失败就是对失败者最好的鼓励,包容失败也是对促进创新最好的鼓励。

本杰明·富兰克林

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上,从事创新事业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鼓舞着人们,激发人们的创新热情。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提出天空中打雷现象也是自然界的放电现象,并在家中做了大量试验,甚至妻子都被电击倒,富兰克林却由此而想到了空中的雷电。经过反复思考,断定雷电也是一种放电现象,写了一篇论文《论天空闪电和我们的电气相同》,送给英国皇家学会,竟遭到了许多人的冷嘲热讽,有人甚至嗤笑他是“想把上帝和雷电分家的狂人”。富兰克林决心用事实来证明一切。1752年7月,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的一天。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带着上面装有一个金属杆的风筝拉着跑,雷电从风筝上掠过,富兰克林用手感受到了被雷电击中的麻木感,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是同样性质的电。创造了风筝实验的经典案例,受到后人的尊重。1753年,俄国著名电学家利何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不幸被雷电击死,为了科学实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使许多人对雷电试验产生恐惧感。富兰克林勇敢前进,经过多次试验,最终研制出避雷针,现在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中,造福人类。

8.5.4 积累经验

当企业步入国际市场,就会发现开展国际经营管理与中国国内市场有很多方面不同,需要重新打造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体制机制问题,经验不足可以慢慢积累,可是如果体制机制不适应就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用开放促进改革,用开放来衡量改革成果。

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过去三十多年,该改的都改了,西方发达国家所使用的经济管理手段基本都用了,下一步改革怎么改,就是用开放来检验改革成效,哪些方面还不适应就改哪些方面,国际化是一块试金石,检验一下各个方面,不适应的方面可能就是需要下一步改进的方面,也就是需要改革之处。现在已经到了用开放促进改革的时代,已经到了用国际化来促进发展的时代。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是随着中国国家国际化而发展的,没有国家的国际化,很难成就企业国际化,没有企业国际化,很难表现国家国际化,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国家不断在调整方针政策,修改法律,不断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体系,特别是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谈判、中国与欧盟自由贸易谈判、中国与东北亚国家、中国与美国自由贸易谈判等,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深度融合于世界经济体系中,为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平台。企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丰富国际化的阅历,大胆闯、大胆试,勇敢面对国际市场,积极开展国际竞争,需要重点积累以下四个方面的经验。

第一,要积累打国际官司的经验。企业之间开展国际交往,做生意、搞项目,必然涉及钱财之事,涉及利益之分,或因为突发事件,或因为天灾人祸,可能会出现矛盾,出现合同纠纷,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双方可以协商,若协商无果,或者无法协商,只能通过国际仲裁的方式来解决,甚至要打国际官司。例如:倾销和反倾销问题、制裁和反制裁问题,以及国家政权更迭造成合同失效、局部战争造成损失如何补偿等,企业遇到这些问题怎么办?整体经验不足,急需积累处理这些问题的经验,急需积累打国际官司的经验,急需积累运用国际法律维护自己合理利益的经验。

第二,要积累国际并购的经验。世界上的知名跨国公司,无一不是通过国际并购发展起来的,通过“强强合并”、“强弱购并”、“弱弱联合”的办法,逐步扩大规模,开拓国际市场,形成命运共同体。中国国际企业成长,虽然也不乏购并成功案例,但是总体上说数量有限,行动还不够老道,国际运作意想不到的困难较多,甚至受到不公平对待,企业很委屈。因此,积累跨国购并经验十分重要,这里包括发现目标的经验、谈判的经验、出价的经验、国际结算的经验、长期利益与近期利益协调经验、运用法律条款维护利益经验、国际清算经验等。

第三,要积累创立国际品牌的经验。具有国际品牌必然具有国际商品,但是具有国际商品未必具有国际品牌。当今世界无论是高新技术行业领域,还是传统产业领域,知名品牌几乎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拥有,个别领域为日本企业和韩国企业拥有,中国企业所拥有的国际品牌太少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企业缺少创立国际知名品牌的经验是重要原因。中国具有历史的知名品牌都是具有本土化风格的产品,一旦走出国门,翻译成外语时就会遇到语言障碍问题,无论是品牌称呼的发音,还是品牌称呼的含义,与国际品牌要求相距甚远。学习国际知名品牌的做法,积累经验,对创立具有中国基因的世界知名品牌十分重要。

第四,要积累建立国际联盟的经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有这样的习俗,主张“万事不求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说的是管好自己的事,不要参与无关的事,免得招惹是非。这种文化实际上也渗透到了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中来,企业走出去发展往往“独闯江湖”,“跑单帮”,很少是联合性企业。至今为止,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案例几乎都是企业自己努力奋斗的,“大兵团联合作战”的案例很少,建立国际联盟的企业集团更少。因此,积累组建国际利益联盟的经验十分重要,联盟体可以是国内企业联盟,也可以是行业联盟,跨行业联盟、国际企业联盟等。联盟就是组成利益集团,“抱团取暖”,遇到困难同舟共济,遇到利益共同瓜分。联盟组织是具有共同利益关系的松散型企业集团,联盟本身没有产权关系,却有利益关系,没有领导和被领导关系,却有命运联动关系。中国组建烟具协会,组建打火机联盟体,应对欧洲针对中国打火机行业的倾销事件,充分证明了联盟体的重要性。今后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就需要适时构筑联盟体,形成集团力量,共同开拓市场。

【注释】

[1]资料来源:张玉杰著,《公司战略谋划与执行》,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年版,第40页。

[2]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2月2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