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完整的社会救助体系,被称之为“8+1”。近年来,我国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社会救助制度快速发展。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救助的困难群众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4%。尤其是,过去的救助制度是依托户籍进行救助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流动人口的增多,非本地户籍居民出现临时生活困难时,难以得到及时救助。
我国完整的社会救助体系,被称之为“8+1”。其中,“8”是指最低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灾害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这8个基本救助和专项救助制度,“1”是指社会力量参与救助。
近年来,我国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社会救助制度快速发展。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救助的困难群众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4%。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共有城乡低保对象7140.9万人,其中城市1924.5万人,农村5216.4万人。全国平均低保标准,城市每人每月401元、农村每人每月223元,分别同比增长10.9%和13.9%;人均月补助水平,城市265元、农村121元,分别同比增长10.5%和13.4%。
虽然现行救助制度为城乡困难群众提供了多层次、多方面的基本生活保障,但还难以解决群众遇到的突发性、急难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尤其是,过去的救助制度是依托户籍进行救助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流动人口的增多,非本地户籍居民出现临时生活困难时,难以得到及时救助。2007年以来,民政部指导地方积极探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行救助制度的不足。2014年,国务院《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部署从中央层面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兜住民生底线,进一步发挥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作用,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解决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从而填补了现行社会救助的制度空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