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辛苦,不光体现为身心的劳碌,很多时候还表现为自己在茫然和希望的交替中痛苦轮回,内心中无力感非常强烈。也许你在原来领域非常优秀,但只要进入创业大军,就会越来越发现自己能力非常欠缺,自己也在想方设法提高,但总是苦于不知如何下手。报个MBA或者EMBA班吧,不光费用挺高,更为要命的是难以抽出时间。于是很多人在寻求替代办法,或者看陈安之的成功学,或者看余世维的企业管理,或者看高建华的企业战略,或者看科特勒的营销管理,或者看曾仕强的中道管理,或者看翟鸿燊的道法自然;抑或去研究胡雪岩、王永庆、李嘉诚、比尔·盖茨、任正非、张瑞敏、李东升、李彦宏、马云、马化腾这些商界巨星的传记;要不就去看《麦肯锡传奇》、《华为真相》、《蒙牛内幕》、《三星人才经营》、《联想风云》、《奇瑞奇迹》、《娃哈哈密码》和《国美商业帝国》等企业超级软文。
这类东西看多了,创业者的理论水平和知识储备确实可以提高很快,战略思路也会非常清晰,管理正规化的冲动亦越来越强,但一遇到很多落实细节,依旧是满头雾水,莫衷一是。为什么会遇到这种情况,是自己看东西看错了吗?或者什么地方不对劲?其实,原因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其一,他们讲的东西并没有错,所谈到的更多的是理念和方向上的一些事情,而没有涉及更多的细节。其二,这些讲座和图书,所面对的受众群体非常广泛,目标读者并没有针对特定领域与行业,细节上的专属性不是很强。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言论,专业上没有什么行业不行业的,大同小异,似乎一切皆在自己的把握之中。其实,大方向上的原理确实相同,尽管只有一些小细节上的差异,但“小异”恰恰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成败。其三,他们讲的内容可能确实公正、客观,但肯定不全面,只是截取了一些层面和角度来说明问题,有意无意地缺省了好多重要细节。照猫画虎,你只能画个大概,做出来的东西往往是形似而神非。其四,各类传记事实上的作者,自己并没有多少实战经历。他们是专业的记录者,而非实践者,记录过程中难免会走样。更何况这类传记越来越定位于传播良好的企业形象,文学化的成分很大,都经过大量技术性处理。
这在客观上就需要以一些新方法来弥补这些不足和缺憾。其中最为有效的就是细节对标,即将自己某领域的操作模式,和著名企业、行业五甲或其他主要竞争对手的模式,分别解剖,细化成十几个、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指标进行对比。这样我们就很明确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在哪些方面还考虑得不周全,应该朝着哪些方向改进,作何种努力就可以赶上和超越对手。这是一种化难为易的方法,将很多处于模糊状态的东西变得一一明确,我们就有了较好的方向感和可度量的方法。需要指出的是,再优秀的企业,既有自己擅长之处,又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因此,运用对标学习方法,对象最起码不应该少于五个,撷取每家之长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项目快速成长。
我所在的北京东方慧润能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以十家跨国公司为核心,辐射到一百多家大型企业,涉及市场营销、品牌传播、企业管理、内部培训和战略规划等诸多领域,按照专题和问题点进行细分,对其中的一些具体操作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博采众家之长,并合理把握趋势,在整合的基础上加以系统化,最终形成一套非常实用的独特体系。举个简单例子,就拿促销品所附带的品牌传播功能这一主题而言,就可以分成数十个指标进行对标,礼品的耐用性、实用性、便携性、时尚性、信息聚焦程度,选择终端、以个人还是车辆为中心进行传播,传播重心偏重工作圈还是生活圈,投放模式在哪些方面保持稳定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有些细节看上去似乎可有可无,但只要有点差别,最终的实战效果可能就会天差地别。实际上要做到这些细节并非难事,更多时候只是举手之劳。
谈到这里,也许很多朋友会讲,建立对标体系是一个非常专业和精细的工作,只有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力和财力上才允许这么做。事实上,对标挖潜是一种方法,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做到丰俭由人。即使你现在刚刚创业,项目处于发展最初阶段,你也可以建立对标体系。体系的框架可以粗略和简约一些,或者先做几个急需模块,随着项目的不断深入而逐步细化。在此过程中,即使最为简单的体系,也应当以正式文本的形式确定下来,一方面是为了显示其严肃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备忘。
对标虽然和模仿非常相似,但绝非模仿。模仿只是形似,顶多也只是神似,山寨版的成分很大。而对标的目的是挖潜和优化,着眼于每一模块细节上的追赶与超越,是用来解决执行力和实效的问题,在把握原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创造性突破,也是由懵懂少年成长为真正王者所应当具备的一种高贵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