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的意识当中,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新兴领域,有着广阔的机会,是一座未被开发的金矿,只要早日进入,就等于为自己打开了实现财富传奇的大门。还举了一大堆例子来论证此事,比如石油行业崛起成就了多少人,钢铁行业迅猛发展成就了多少人,IT行业崛起成就了多少人,互联网行业崛起又成就了多少人,房地产行业兴起又成就了多少人,新兴领域似乎从来就直接等同于蓝海。具体的榜样如数家珍地就有洛克菲勒、比尔·盖茨、王永庆、史玉柱、马云等。这种看法针对某一特定历史阶段而言,属于真理,而在资本严重过剩的条件下,则会存在很大问题。
在目前境内外资本都整体过剩的情况下,只要有某领域被普遍看好,就会有大量的游资进入。同时由于大家都认为,只要坚持到最后成功,回报率都是成百上千倍的,因此行业投资饱和程度和竞争惨烈程度甚至要远远高于成熟领域,这就意味着导入期所要耗费的时间变得更长,配套资金量更是高得惊人,甚至可以用天文数字来形容。近些年来比较典型的就有视频网站、交友网站、新能源、环保项目、生物制药、大屏幕分众广告等,这些领域都被认为是前景无限的领域,当属蓝海,只有进去的人才知道竟然是一片血光,根本不是想象中的满园春色。
我的一位朋友,她公公属于技术专家,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于2008年在北京创建了一家专做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的公司。本来感觉这一领域前景广阔,到达一定临界点后可以高速成长,属于目前少有的蓝海市场。没想到这个领域看上去很冷门,实际上投资者还真的不少,很多还具有优质人脉资源,两年多下来,已经砸进去接近300多万元的资金,连一个水花都没溅起来。好在她公公是老北京人,在五环之内拥有四五套房产,同时又属于典型的事业型理想主义者,并且非常自信,认为只要坚持下去,做起来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大不了资金不济的时候将房产变卖掉。虽然我对这一领域缺乏深入的了解,但直觉是此类项目导入期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所需配套资金至少数千万,他们的实力根本支撑不了,最终必须引进战略投资者,甚至是拥有极其重要的人脉资源的合伙人。
一个领域是否属于真正的蓝海,这个跟不同投资主体的实力有很大关系。如果你是千万级投资商,具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并有充分的给养保障能力,只要行业本身确实有巨大潜力,这一领域对你来讲,无可置疑地属于蓝海领域。倘若你基本算是一个草根创业者,所能投入的资金只在100万元之内,即使纠集到几个合伙人,可动用的资本最多也不超过500万元,资金量上准备不足,再加上进入者太多,这个领域对你来说就注定是红海,最终结局连皇子伴读都赶不上,只能以非常凄惨的命运收场。
一个领域是否属于真正的蓝海,固然与该行业未来的成长性有很大关系,但更为关键的是投资和产能是否过剩。无论是新行业还是老行业,如果投资规模和产能远远大于未来数年可预计的市场容量,整个行业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红海,投资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不得不面对惨淡经营的境地,对实力、信心、毅力都是比较极端的一种考验。
任何事情有利就有弊,有弊就有利。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新兴领域,虽然在市场培育期可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承受着难以名状的痛苦,却能够支撑有关企业在10~20年的时间内做大做强,并成长为叹为观止的明星企业。
与自然科学规律不同,经济规律具有明显的博弈属性,尽管某个领域的发展趋势的确很好,但只要这种趋势被大家都认识到,甚至成为社会共识,就很容易导致一哄而上,投资和产能过剩,竞争的惨烈程度和生存下来的难度,甚至远远超过原本普遍不被看好的领域,好事儿倒成了坏事儿,而那些普遍不被看好的领域,反而有可能成为黑马。在很多非常成熟的领域,同样存在着盲目跟风的问题。无论是股市楼市,还是很多常规的市场,莫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其实,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明白,但总有一种侥幸心理,认为自己有能力将别人淘汰掉,能够笑到最后。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不可能,但在大致上有一个前提,就是你的经济实力或者人脉资源具有非常强大的优势。
换言之,无论是高端市场还是低端市场,都存在着一个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在某一阶段只要供给远远超过了需求,这个领域就处于阶段性红海状态之中,即使它属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高增长潜力的行业,也不能例外。古来就有“花多色不艳”、“油多菜不香”、“物以稀为贵”等类似的说法,其实就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揭示了这个道理。其实不光物品供需层面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就是在人才的社会供需方面,也存在很多类似情况。一般认为农民工属于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但稍微有一些技能的,现在日收入都在150~500元,而很多戴着硕士博士头衔的白领,月薪处于2000~3000元的也并不鲜见。当出租车和司机较少的时候,出租车司机曾是令人艳羡的高收入人群,而目前则被调侃为“现代版骆驼祥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