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创新能力的衡量角度来说,学术界还没有关于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衡量指标体系方面的一般研究结论。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曾经发布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该报告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共包括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和技术创新环境指标四个一级指标。企业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是从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存量方面说明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包括企业研发人员数、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等。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主要反映企业日常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情况,包括科技活动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等。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主要说明技术创新的效果,包括申请专利数量占全省工业总数的比例、拥有发明专利数量占全省工业总数的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等。技术创新环境指标是从政府和金融机构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技术创新的外部条件等方面反映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指标。主要有政府部门资金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比重、金融机构贷款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比重等指标。
本节首先根据河南省工业基本总量指标和技术指标的变化,说明工业技术能力的演进,然后结合《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提出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对河南省工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因子分析,给出相应的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工业从总量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工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2045.15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6031.2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从2000年的139.97亿元到2006年的1141.80亿元[1]。从效益指标来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00年的33643元/人·年到2006年的111021元/人·年,总资产贡献率从8.59%增加到15.8%,成本费用利润率从4.47%增加到7.7%。
技术指标主要包括技术学习指标与技术投入和产出指标。技术学习选取消化吸收经费支出指标;技术投入选取技术引进支出、购买国内技术支出和当年科技经费支出总额三个指标;技术产出指标选取新产品销售收入指标。
在技术投入中,大中型企业当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从1997年的0.38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8.76亿元;技术引进支出从1997年的8.18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11.62亿元;购买国内技术支出从1997年的0.92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2.47亿元。在技术产出方面,新产品销售收入从1997年的99.78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837.71亿元,发明专利数从2000年的296件增加到2006年的695件。
从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投入和产出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消化吸收支出和技术产出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与发明专利数以及新产品销售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1和0.996,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是显著的。技术消化吸收支出与新产品销售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34,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是显著的。这进一步说明,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从总体上技术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这主要源于科技经费的投入和不断的技术学习。
虽然技术学习投入、科技投入与技术创新成果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是我们在分析技术引进支出总额与技术消化吸收支出总额之间的相关性时发现,除了在2005—2006年两者同时大幅度提高以外,其他时间并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见图4.1)。这可能说明,企业并没有注重对引进技术的学习和消化吸收。
图4.1 河南省大中型企业技术引进支出与消化吸收支出变化
根据上述《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中的指标体系,选取了2006年河南省工业34个行业的二级指标数据,对其进行了因子分析。根据相关系数矩阵R计算得到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可知前三个因子的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了基本要求,可以描述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在提取了三个公因子之后计算共同度发现,所有指标的共同度都在80%以上,可知被提取的公因子对各变量的解释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旋转以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4.1所示。
表4.1 旋转以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从表4.1可以看出,第一公因子技术创新活动指标上平均有较大载荷;第二公因子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和技术创新产出指标上平均有较大的载荷;第三公因子在技术创新环境指标上平均有较大的载荷。我们可以把第一公因子称为创新活动公因子,把第二公因子称为创新资源和创新产出公因子,把第三公因子称为创新环境公因子。
通过河南省工业各行业的因子得分以及综合得分和排名可以看出(见附表6),河南省工业各行业在技术创新综合能力上排名前10名的行业分别是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食品制造业。
从三个因子得分的最高值来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创新活动公因子(F1)得分最高,专用设备制造业在创新资源和创新产出公因子(F2)上得分最高,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在创新环境公因子(F3)上得分最高。可见,从综合排名的前10名来看,各行业的创新环境公因子得分普遍偏低,特别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另外,在综合得分前10名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在创新资源和创新产出公因子上得分较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食品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活动公因子上得分较低。
要使对河南省优势产业发展状况评价所得结果尽可能接近产业实际的发展情况,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科学完整又实用的评价体系。一般在保证实现评价目的的前提下,须考虑系统性、科学合理性、简明可行性、统一可比性、动态引导性、灵活适应性等原则。
本部分不考虑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仅仅结合评价数据的可取性,从总量指标、质量指标和效率指标三个方面对优势产业进行比较评价。
总量指标是从总体方面来体现产业现状的,它从一定侧面反映了产业的规模。这里选取了总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和行业利润总额三项指标;质量指标是相对指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产业的经济效益,这里选取了利润率、产品销售率和总资产贡献率三个指标;效率指标反映了产业的生产效率,这里选取了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
对上述七项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到旋转以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4.2所示。
表4.2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可以看出,第一公因子在总量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第二公因子在质量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第三公因子在效率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我们把三个公因子分别称为总量公因子、质量公因子和效率公因子。
从三个公因子在各个产业上的因子得分以及综合排名可以看出(见附表7),排名前10位的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烟草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从上述因子得分也可以看出,排名前10位的行业存在着结构性问题。它们的因子得分高低情况如表4.3所示。
表4.3 排名前10位行业在总量、质量和效率方面的差异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遵循着与发达国家相反的路径,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一般是经过“技术引进—技术学习—技术消化吸收”形成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在行业内,由于不同企业之间技术的扩散,必然会形成整个产业的竞争优势,最终形成一个地区的优势产业(见图4.2)。
图4.2 从自主创新到优势产业
如果地区性的优势产业不是由于技术优势形成的,那么优势产业的发展就不具有持续性。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仍然需要通过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来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或者劳动力的技术水平,最终形成在原有优势基础上的自主创新能力(见图4.3)。
图4.3 从优势产业到自主创新
从上述“创新能力到优势产业”以及“优势产业到创新能力”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技术的引进以及技术的学习和消化吸收发挥着关键作用,也是两者互动的基础。这里涉及两个基本模型:一个是技术学习到创新转换的基本模型,另一个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模型。前者是微观企业模型,后者是中观产业模型。第一个模型在自主创新理论中已经涉及,这里不再分析。关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模型可以参见张保胜(2007)的论述。
所以,优势产业和自主创新之间的互动模型可以构造如图4.4所示。
图4.4 技术创新与优势产业发展的互动模型
从上述关于河南省工业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优势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发现,在工业34个行业中,自主创新能力排名和剔除创新因素的优势产业排名有很大的差异(见附表8)。也就是说,河南省工业行业在纯粹的自主创新能力指标(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和技术创新环境指标)上进行评价的结果与使用总量、质量和效率指标评价的结果并不一致。
从这种差异可以发现,除了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以外,河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缺乏相应的技术创新能力,而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行业则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不太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