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投资大于储蓄为什么收入会增加

投资大于储蓄为什么收入会增加

时间:2023-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上面国民收入核算方法中我们了解了国民收入的基本构成,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对解析宏观经济行为十分重要的命题,这就是储蓄-投资恒等式。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按社会经济活动参与对象的部门数量可分为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和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政府行为对国民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

从上面国民收入核算方法中我们了解了国民收入的基本构成,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对解析宏观经济行为十分重要的命题,这就是储蓄-投资恒等式。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按社会经济活动参与对象的部门数量可分为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和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下面分别考察不同部门条件下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两部门就是将社会经济活动参与者假定为最基本的家庭和企业,忽略其他参与者。由于没有政府的参与,因而就不存在企业税负。为使分析简化,再撇开折旧,这样,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都用Y表示。

从支出的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投资,若用C表示消费,I表示投资,则:

Y=C+I  (1-3)

从收入的角度看,忽略政府参与及国外经济影响的前提下,国民收入只包括劳动者所得和资本收入,把这些汇总得到社会总收入,社会总收入一部分用于消费,剩下的用于储蓄,因此社会总收入可以划分为消费和储蓄。若用S表示储蓄,则:

Y=C+S  (1-4)

由式(1-3)和式(1-4)可得到C+I=Y=C+S,式中:左边是总支出,可等价于总需求;右边是总收入,可等价于总供给。从这个恒等式也可看出,在支出方面,全部的社会产品一部分用于消费,而另一部分用于投资;而在收入方面,除了消费,剩下的则用于储蓄。由上面的等式我们可进一步得到I=S,即投资等于储蓄。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相等是从国民收入会计的角度,就整个经济而言,事后的储蓄和事后的投资总量相等,而以后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等于储蓄,是指计划投资(事前投资)等于计划储蓄(事前储蓄)所形成的经济均衡状态。同时,这里的均衡指的是整体经济的均衡,对于个体家庭和企业来说,其储蓄和投资是可以通过融资手段进行改变的,二者并不一定相等。

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三部门经济不仅考虑家庭、企业,还考虑政府的作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扮演着宏观调控的角色,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手段为经济发展、市场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创造条件。政府一方面通过税收来筹集资金,一方面通过转移支付来对国民收入进行二次分配。政府行为对国民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

从总支出的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除了家庭消费和企业投资,还因为政府的参与而增加了政府购买这一项。若用G表示政府购买,则:

Y=C+I+G  (1-5)

从总收入的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仍旧是所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总和。在两部门经济中只考虑劳动者收入和资本收入,这些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而在三部门经济中,要加入政府的因素。因为政府的存在,劳动者所得和资本收入中有一部分要用于交税给政府,同时政府通过转移支付会返还给劳动者和企业一定的收入。这样将政府考虑进来后的收入总和包括消费、储蓄和政府净税收。用T表示剔除了政府转移支付的净税收收入,则:

Y=C+S+T  (1-6)

从上面两式我们可得到C+I+G=Y=C+S+T,通过进一步换算,则有:

I=S+(T-G)  (1-7)

T-G是政府收入与购买之间的差额,可视为政府储蓄,S是私人部门储蓄,因此社会总投资等于社会储蓄总额。其中政府储蓄可为负值也可为正值,当为负值时就表现为政府财政赤字。这样,公式I=S+(T-G)也就表示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总和)和投资的恒等。

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在开放性的经济运行环境中,除了家庭、企业和政府,实际参与者还有国外经济体。国外经济体参与经济的行为在国内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时分为进口和出口。

从总支出的角度来看,由于有了对外贸易,国民收入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用公式表示为:

Y=C+I+G+(X-M)  (1-8)

从总收入的角度来看,除了三部门经济中的消费、储蓄和政府净税收收入,还应该包括与国外有关的转移支付,如对外国的捐款等。与国外有关的转移支付用Kr表示,则:

Y=C+S+T+Kr  (1-9)

由以上两式可得C+I+G+(X-M)=Y=C+S+T+Kr,则储蓄-投资恒等式为:

I=S+(T-G)+(Kr-X+M)

其中,(Kr-X+M)可看做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因此,社会总投资与私人部门储蓄、政府储蓄和外国对本国储蓄之和恒等。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的Y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如GDP、NDP、NI等,适用于不同情况的分析,但不论Y代表哪一种国民收入概念,只要其他变量的意义和Y的概念相一致,储蓄-投资恒等式总成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