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业价值链理论

产业价值链理论

时间:2023-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价值链概念通常是用来描述价值创造过程中构成环节及价值创造环节的功能,产业链或产业价值链概念则是描述行业内各类企业的职能定位及其相互关系,说明产业市场结构形态。(一) 价值链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价值链是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理论。波特从企业内部环境出发,提出了以价值链为基础的战略分析,试图弥补原有理论的不足。

价值链概念通常是用来描述价值创造过程中构成环节及价值创造环节的功能,产业链或产业价值链概念则是描述行业内各类企业的职能定位及其相互关系,说明产业市场结构形态。可见,价值链与产业链实质上是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价值创造的活动过程,只是前者侧重于价值创造环节及功能描述,更为抽象,而后者涉及组织的职能及关系,比较具体。

(一) 价值链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价值链是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理论。波特企业的战略管理中引入价值链分析工具,是针对当时战略管理理论对企业内部环境关注缺失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波特从企业内部环境出发,提出了以价值链为基础的战略分析,试图弥补原有理论的不足。波特当时将价值链描述成一个企业用以“设计、生产、销售、交货以及维护其产品”的内部过程或作业 (activi-ty)。他将企业的价值作业分为两类: 基础作业和辅助作业。前者包括进货后勤、生产经营、出货后勤、市场营销、售后服务; 后者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John Shank和V.Gowindarajan描述的价值链范围则要大得多。他们认为: “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包括从最初的供应商手里得到原材料直到将最终产品送到用户手中的全过程。”他们不但扩大的价值链的范围,同时还将会计信息置于价值链分析中,计算出价值链的每一个阶段的报酬率 (ROA) 与利润,从而确定竞争优势之所在。John Shank和V.Gowindarajan也将此种意义上的价值链分析称为战略性成本管理。价值链的分析方法与会计信息的结合,使得企业战略性成本管理成为现实。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Jefferey F.Rayport和John J.Sviokla于1995年提出了“虚拟价值链”的观点。他们认为,任何一个企业是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进行竞争的,一个是有形资源世界,称为“市场场所 (market place); 另一个则是信息构成的虚拟世界,称为“市场空间”(market space)。它们通过不同的价值链开展价值创造活动。前者通过“有形价值链”,即采购、生产与销售; 后者通过“虚拟价值链”,即信息的收集、组织、筛选与分配。两条价值链的增值过程并不相同,有形价值链是由一系列线性作业构成的,而虚拟价值链则是非线性的,有潜在的输入、输出点。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组织、结构、战略观点对这两个过程进行管理,提出新的观点和技术上的挑战。Mercer顾问公司的Adrian Slywotzky在《利润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价值网的概念。他指出,由于顾客的需求增加、互联网的冲击以及市场高度竞争,企业应改变事业设计,将传统的供应链变为价值网。价值网是由成员企业和合作伙伴构成的,它把相互独立的客户联系起来,企业本身不是网络,而是提供网络服务。价值网促进了所有成员在统一的基础上进行联系,这种电子方式的联系可使各成员按日程表合作,共享资源,结合彼此的优势一起开发和完成业务。

总的来说,价值链有三层含义: 第一,企业各项作业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二,每项作业都能带来有形或无形的价值。第三,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各种链式作业,还包括企业的外部作业。对价值链理论的研究为价值链理论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价值链理论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二) 产业链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对产业链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中后期古典主流经济学家Adam Smith的研究,其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宏观讨论劳动分工、专业化对经济发展以及效率提高的意义。1958年,Albert O.Hirschman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从产业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的角度论述了产业链的概念。虽然在该著作中没有明确提出“产业链”这一概念,但是他的研究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产业链研究的开始。

哈里森认为,产业链是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简新华认为,经济活动中的各产业依据前、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了产业链。杨公朴、夏大慰认为,产业依据前、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的一种网络结构称为产业链。这些研究与赫希曼最初的提法有相似之处。蒋国俊站在产业集群的角度,从供给和生产出发,对产业链的形成原因进行了阐述,认为群集区内产业链的形成有四个方面原因: 一是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 二是为了灵捷反应顾客需要; 三是因为社会压力; 四是产业链本身具有突出的优点,即产业链缓和了协作关系中固有的问题,同时又能避免增加纵向一体化的不灵活性以及管理上的复杂性。此外,蒋国俊还认为,产业链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竞争定价机制、利益调节机制以及沟通信任机制的共同作用。龚勤林认为,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形态。这种研究突破了蒋国俊所认为的产业链形成机制的企业供需层面的研究视角,开始深层次研究产业链的内涵。郑学益认为,产业链是以市场前景比较好、科技含量比较高、产品关联度比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通过这些链核,以产品技术为联系,以资本为纽带,上下连接,向下延伸,前后联系形成链条,这样,一个企业的整体优势就转化为一个区域和产业的整体优势,从而形成这个区域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该研究的范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产业链,而且主要突出如何通过产业链来塑造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郁义鸿认为,产业链是指从最初的自然资源到最终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所构成的整个生产链条。李心芹、李仕明等认为,产业链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以某一个产业中具有竞争力或竞争潜力的企业为链核,与相关产业的企业以产品、技术、资本等为纽带结成的一种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战略关系链。李万立认为,产业链也叫价值链,是指围绕一个关键的最终产品,从形成到最终消费所涉及的各个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动态关系。芮明杰、刘明宇认为,产业链表达的是厂商内部和厂商之间为生产最终交易的产品或服务所经历的增加价值的活动过程,它涵盖了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的所有阶段。刘贵富、赵英才认为,产业链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同一产业部门或不同产业部门某一行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及相关企业,以产品为纽带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关系,联结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链网式企业战略联盟。马士华等认为,产业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卢明华等认为,产业链是某种具有内在联系的产业集合。吴金明、邵昶根据产业链内含的主要因素,选取了现实中四种主要的点线对应关系来反映产业链的丰富内涵,将产业链的概念界定为: 产业链是基于产业上游到下游各相关环节的由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和价值链这四个维度有机组合而形成的链条。

总之,随着产业内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传统的产业内部不同类型的价值创造活动逐步由“一个企业主导”分离为“多个企业共同合作”的活动,这些企业相互构成上下游关系,共同创造价值。围绕服务于某种特定需求进行特定产品生产与服务所涉及的一系列互为基础、相互依存的上下游链条关系就构成了产业链。产业链的实质是技术经济关联链,是以价值为纽带,将能够影响和决定节点产业产品主要价值部分连接所构成的链。构成链的部分均可能创造节点产业产品或业务的价值,以及构成其真实竞争优势的潜在来源。具有价值贡献和竞争优势贡献是构成产业链内容的最本质和最关键之处。

(三) 产业价值链理论

产业价值链是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的。目前很少有学者对产业价值链进行专门的研究。潘成云 (2001) 提出,产业价值链是以某种核心技术或工艺为基础,以提供能够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标,具有相互衔接关系的企业集合。其中有两个基本点: 一是产业价值链实际上是一种具有相互衔接关系的企业的集合; 二是这种企业集合并不是一种随意或杂乱无章的组合,而是以某种核心技术或工艺为基础并以提供能够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一种效用系统为依据整合起来的。

综上所述,从价值链到产业链,再到产业价值链,不是一个简单递进相加的过程,产业价值链的内涵不是产业链与价值链的简单加总,它有自己本身的内在机理。产业价值链是经过价值的增加过程,把产业链中各个部分有效地连接起来以实现价值增加。在产业价值链的基础上,各行业提出了自己特定产业的产业价值链,而且产业价值链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从特定行业的产业价值链可以看出行业的演变过程以及一些动态的运营模式的变化。[1]

[1] 张鸿,张利,杨洵等. 产业价值链整合视角下电信商业运营模式创新[M]. 科学出版社.2010: 8~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