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大题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大题

时间:2023-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科学技术革命双重动力的推动下,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变革的任务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在跨入新世纪之际,我国兴起了学习和研究公共管理学的热潮。在《公共管理学》第二版的修订过程中,本人注意吸收我国公共管理学界新的研究成果,并尽可能在书中作了说明和注释,但限于篇幅,未能全部列出,在此向有关作者表示感谢。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科学技术革命双重动力的推动下,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变革的任务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与此同时,“新公共管理”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向全球蔓延。“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目标与我国政府改革的方向存在许多契合之处。华东理工大学行政管理系的教师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变化趋势,提出了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中融入公共管理新内核的设想。

从1993年6月筹建行政管理专业时起,我们就“双管齐下”开始探索我国公共管理的理论:一方面,了解公共管理的现实需要和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对公共管理的理论进行系统研究,把握公共管理理论的前沿进展和发展趋向。

1994年至1996年,我们在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开设了“公共管理发展研究”专题讲座,系统介绍全球公共管理理论的最新进展,实证分析我国公共管理实践的状况和问题。这可以看作是在传统行政管理的深宅大院中引进了公共管理的清新气息。

1997年,我们在行政管理专业中正式开设了作为“公共管理学”课程前身的“公共管理导论”课,并出版了专著《公共管理导论》(张良、何云峰、郑卒著,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9月版)。这既是我国高校最早开设的公共管理学方面的课程,也是我国最早出版的公共管理学研究著作之一。

在跨入新世纪之际,我国兴起了学习和研究公共管理学的热潮。国际上“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和实践被大量介绍到国内,同时,国内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进公共管理改革的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此背景下,许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纷纷开设“公共管理学”课程。2001年起,我国开始试行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公共管理教学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具有特色的公共管理专业教材。

在总结前几年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公共管理理论的最新进展,本人出版了《公共管理学》一书(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专业教材之一,该书有许多创新之处,引起了良好的反响,被一些大学用作专业课程的教材,其中的一些理论观点和概念被许多论者所引证。

在华东理工大学行政管理系开设“公共管理学”课程之初,我们就形成了一个重要共识,即公共管理学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这些特征和要求。根据这一共识,我们在组织课程教学内容时,注重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注重对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中心阐述公共管理学的重要概念和理论核心。为此,我们专门组织编写了教学案例,以增强教学的现实感,提高学生理论分析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案例教学过程被设计为四个步骤:介绍案例—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归纳小结。同时,邀请政府部门官员及相关研究人员来学校授课,向学生介绍我国公共管理发展的实际情况。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对以案例为中心进行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由于现有的教材较少有案例材料,不能完全适应案例教学的需要。本人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对《公共管理学》教材进行了修订,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公共管理学》第二版。与第一版相比,《公共管理学》第二版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调整:第一,按照系统合理的要求,对全书结构做了微调;第二,根据近年来公共管理理论的新进展,对一些观点和提法进行了补充完善;第三,针对不同章节的理论要求,增加了具体的案例内容,以增强学习者的现实感。

在《公共管理学》第二版的修订过程中,本人注意吸收我国公共管理学界新的研究成果,并尽可能在书中作了说明和注释,但限于篇幅,未能全部列出,在此向有关作者表示感谢。同时,认真听取了华东理工大学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建议,仅表谢忱。本人非常欢迎来自各方面读者的批评与建议,一旦条件成熟,将根据这些意见对本教材再作修订。

张 良

2005年7月于上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