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增长的前途

经济增长的前途

时间:2023-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增长的前途_经济学原理 修订版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总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增加,更多满足人们需要,社会福利增进,这是亚当·斯密以来的传统信条。针对这些问题,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的价值产生了怀疑,所以20世纪60年代后期就有经济学家提出要考虑经济增长的代价问题。

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总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增加,更多满足人们需要,社会福利增进,这是亚当·斯密(A.Smith)以来的传统信条。但在20世纪60年代,正当西方国家沉溺于高速经济增长之中时,高速增长的恶果已开始显露,其中最显著的问题是高经济增长率伴随着高人口增长率,同时,高经济增长率带来了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浪费和耗竭、人的精神危机加重等。针对这些问题,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的价值产生了怀疑,所以20世纪60年代后期就有经济学家提出要考虑经济增长的代价问题。

1.“反增长”论

1967年,英国经济学家米香(E.J.Mishan)出版了《经济增长的代价》一书,联系社会来考察经济增长的后果,认为物质财富的享受不是人类快乐的唯一源泉和目标,人类还需要有闲暇、文化娱乐、美丽的自然风光、幽静整洁的环境等,但经济增长却片面追求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增加,忽视了社会福利指标,使人类的居住环境、生存条件、社会福利遭到了破坏,从而为经济增长付出了巨大代价。这一代价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下降,每个人的生活都毫无选择地受到损害。由此他得出结论,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不能使人们享受美好生活,反而造成生活质量下降,因而这种经济增长是不值得的、令人怀疑的。这种观点被称为“反增长”论或“增长价值怀疑”论。

2.“零增长”论

米香提出“反增长”论之后,1968年,有30多位经济学家组成的罗马俱乐部专门讨论了人类目前的处境与发展前景问题,并委托美国经济学家梅多斯(D.H.Meadows)将讨论情况整理成书,以《增长的极限》为名于1972年出版。

书中指出影响经济增长的有人口增长、粮食供给、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五大因素,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按指数增长。梅多斯等人将五大因素联结为一个“反馈环路”并用计算机进行了数据运算,建立起一个“世界末日模型”。得出的结论是:1970年后,人口和工业将保持指数增长,但资源储量有限并日趋枯竭,逐渐成为增长的约束条件,从而使工业增长速度减慢;与此同时,环境污染也将严重阻碍经济增长;人口虽然也在增长,但由于粮食的短缺和医疗卫生条件恶化,死亡率将上升。使人口也停止增长。这样,在2100年之前,世界体系将面临崩溃。

要避免世界末日的来临,从1975年起停止人口增长;到1980年停止工业资本增长;工业品的单位物质消耗降到1970年的1/4;经济增长的重点由生产物质产品转向服务设施,等等。总之,使主要的增长因素实现“零值”增长,因而这种理论被称为“零增长”或“增长的极限理论”。

零增长观点一经提出,就引起西方社会的广泛讨论,持有异议的观点认为:

(1)实行一种阻止经济继续增长的决策是不容易的。用行政命令控制的方式本身不可取。政府不可能命令人们停止发明扩大生产力的方法,而且厂商冻结其产出水平也是无意义的,因为人们需求的变化会要求某些工业扩大生产,同时也会要求另一些工业紧缩生产。究竟哪些工业需扩大和哪些需紧缩,若由政府出面干预以达到零增长,这将是既浪费又挫伤人们情绪的方式。

(2)零增长将严重损害在国内或国外消除贫困的努力。当前世界上大多数人口仍处在需要经济增长的状态中,发达国家又不甚愿意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过多帮助。较少的增长意味着贫困延续。就改善一些发展中国家生活状况而言,经济增长是完全必要的。

(3)零增长不容易对有效的环境保护提供资金。消除污染净化环境,每年需要大量费用,只有经济增长,才能获得这些资金。如果经济不增长,这些方案都无法实施。

总之,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零经济增长是不能实现的,也是不应实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