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闻报道来说,其报道中所体现出的新闻味是非常重要的,是吸引受众注意,易于受众接受的关键。财经报道虽然是专业性强、客观度高的新闻报道,然而作为新闻报道的基本属性仍然不变,即要体现出足够的新闻味,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首先来了解和认识一下什么是“新闻”。《辞海》中对“新闻”的定义为:新闻是公开传播最新变动事实的信息(1990:1674)。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目前关于新闻的定义中最长的定义出自于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艾弗雷特·丹尼斯和梅尔文·L.德弗乐:“新闻是就某个具体问题、事件或进程提出现实看法的报道。它通常监测对于个人或社会来说都很重要的变化,并将这一变化置于共同的或独特的背景中。它成型于将使受众感兴趣的共识,并受制于机构内外的压力。它是新闻机构内部每天进行权衡斟酌的结果,这类机构要在一个特定时间内挑选出令人瞩目的社会事件并制造出极易变质的产品。新闻是在压力下做出仓促决策的不完美成果。”(徐耀魁,1998:135)
在这些表述之外,中外许多新闻学专家学者也给新闻以不同定义,但记者和编辑却可以凭着各自的经验和感觉去判断哪些事件可以写成新闻。换句话说,他们心中都有一个标准和尺度,来衡量和判断某一事件是否值得采写、值得刊登。这一尺度就是通常所说的新闻价值(news value),也就是本文中所说的新闻味。构成新闻价值的要素很多,在新闻报道中,主要体现在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奇异性、趣味性这几方面。时新性(timeliness),包含着时间近、内容新两个含义,指新闻事件是新近发生的,而且应该是尚不为社会大众所知的。重要性(significance),指的是新闻事件在当前社会生活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大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这类新闻事件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普遍关心,能够对许多人产生影响。显著性(prominence),指新闻中的事件、人物、地点或其他相关因素越是有名,越是凸显出与众不同,就对读者具有越大的吸引力,其新闻价值也就越大。接近性(proximity),指新闻与读者心理上或地理上的接近,与读者思想、生活、感情具有接近性的新闻事件,更易于为受众所关注和感兴趣,也就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趣味性(interest),指的是新闻应该有普遍兴趣,充满生活情趣和人情味,能吸引读者眼光,调动读者的情感,产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鸣。
财经报道,是有关财政、经贸等问题的新闻报道,其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基本上属于“硬新闻”,时效性强,内容准确客观,语言具体精确,形式直截扼要。财经报道作为一种专业的新闻报道类型,与经济有着紧密的关联,离不开大量经济数字、经济术语和经济学的专业知识。经济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决定了财经新闻报道必然具有自身的特征。要使得财经报道能够为读者所喜闻乐见,需要注意的是在尊重财经报道本身专业性强、理论性强的特点基础上,从受众的需求出发,结合新闻价值“五要素”的理论,将财经报道写得好看好懂,富有新闻味。财经报道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新闻价值“五要素”的基础上,形成了其自身特有的新闻特征,包括:实用性,实用性是受众对财经报道最基本的诉求,相比其他类型的报道,在众多新闻价值要素中,实用性要素已经成为体现财经报道竞争力的关键,这体现在财经报道应该帮助受众了解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有利于受众调整相应的经济决策,以对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生存和发展产生切实有益的帮助;前瞻性,财经报道具有很强的前瞻性,能够在对经济事件或经济现象进行报道时,通过其分析、探索总结出经济活动发展中有规律的东西,以推断经济活动发展的未来前景,对经济事件或经济现象做推断性的预测,并提出前瞻性的建议,从而更好地引导人们的经济活动,使其更有目的性和方向性;解读性,由于财经报道的受众并非都是财经领域的专业人士,就需要在新闻报道中通过深入浅出的解读来对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用通俗的语言将抽象、专业的经济事件与大众的视野相融合。
财经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特定领域,一方面要保持财经报道的准确、客观、及时的特点,另一方面又要注重新闻的传播功能和交际功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兴趣,可以说要兼顾客观性和新闻味。由于财经报道专业性强、经济数据和专业术语较多,很容易写得艰涩难懂、呆板单调,难以达到理想的新闻传播功能。因而为了增强报道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使读者能够看懂、乐于接受,财经记者就必须在语言表达方式和新闻报道形式上下功夫,力求使报道雅俗共赏、通俗易懂,体现出足够的新闻味。而财经报道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避免硬译、死译而使得译文僵化难懂,要力图保留乃至强化原文报道的新闻味和感染力,使之易于为译文读者理解、接受。
成功的翻译应该实现原作的意图,提高译文被接受的效果。对于财经翻译来说,其中译文应该以中文读者能够理解并且接受的方式,充分体现甚至强化财经新闻报道所特有新闻味,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和接受效果。在这一原则下,译者不再拘泥于字面意义上的对等,而对原文进行阐释,根据原文报道的意图和译文报道的受众期待进行调整与取舍,提高译文的质量。
英文财经报道的记者总是尽可能把报道写得通俗易懂,让非专业人士也能看懂。而对于财经报道的译者来说,也需要在译文的语言和表现形式上下工夫,力求译文报道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能使读者看得懂,愿意看。要做到这一点,翻译中新闻味与汉语化的融合非常关键。也就是说,财经报道翻译中的新闻味需要以汉语化的形式予以体现,两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财经新闻翻译的主要功能是信息传递,主要目的是让读者获得和掌握有关信息,而并非是对异域文化的传播与欣赏。因此,在翻译时要设法化解或避开使读者感到累赘或莫名其妙的源语文化因素,使之符合译语文化因素(张健,2008:73),也就是要避免译文的“翻译腔”(translationese),或者说要尽量使译文汉语化,使译文符合中文读者的表达习惯。要做到这一点,译者应该在保持译文报道语言的准确客观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翻译手段和策略,如对中英文之间的文化差异处理,可以视情况采取归化异化并存的翻译策略。财经报道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运用,应该是讲究分寸、对立统一的,在读者可以接受的情况下,应该尽量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而在源语和译语存在较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就设法避开或化解会使读者感到难以理解、干扰其认知的文化因素,避免译文艰涩难懂。对于中英文语言之间的差别,可以酌情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即使得译文报道贴切地表达原文报道的意思,而又要避免洋腔洋调,显得自然流畅。这就需要译者在充分领会原文含义的基础上,摆脱原文的字面束缚,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从汉语读者的角度出发,以清晰的文字表达原文的意思。而为了增强财经报道对中文读者的趣味性与可读性,不妨在译文中融入一定的中国特色。财经报道的汉译,在忠实信息和体现新闻味的同时,可以适当融入中文语境的特色,讲究文采与创意,使其更有魅力。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习惯迥异,“对号入座”式的硬译和死译违反汉语表达的约定俗成性,会造成译文读来生硬别扭。因此,在翻译中适当地融入中国特色,有助于译文雅俗交融,通顺流畅,起到更为理想的接受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