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特许权理论”的形成

“经济特许权理论”的形成

时间:2023-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雪茄烟蒂型投资”的教训从反面证明了投资劣质企业的不可行,而从正面影响巴菲特接受投资优质企业必有光明前途的实例则是喜斯糖果公司。喜斯的事例促使巴菲特由贪图便宜的绩差公司向付合理价格购买优质公司的转变,开始尝到特许事业的甜头,提出“经济特许事业”的名词。进入成熟期的巴菲特的标志是购买可口可乐的股票,而购买可口可乐也和喜斯的示范作用相关。

“雪茄烟蒂型投资”的教训从反面证明了投资劣质企业的不可行,而从正面影响巴菲特接受投资优质企业必有光明前途的实例则是喜斯糖果公司。

1972年1月3日,巴菲特讨价还价地以2500万美元从布鲁奇普公司(blue chip stamps)手中买下喜斯糖果(See’s)公司,但却在以后的年份里大赚其钱:

“对于每多赚一块钱的效益评量,大家必须将其所需额外投入的资金考量进去,就此而言,喜斯的表现实在是惊人,这家公司现在的净值只有2500万美元,意思是说除了原来投资的700万美元,后来只保留了1800万的盈余未分配,除此之外,喜斯将这20年来所赚的4亿1000万美元,在扣除所得税之后,全部发还给波克希尔,让我将资金分配到更赚钱的投资之上。”(摘自巴菲特1991年致股东的信)

喜斯公司20年所花的成本仅为2500万美元,而赚取的利润却高达4亿1000万美元,典型的低投入高产出,使得巴菲特禁不住的多次夸奖喜斯:

“查理跟我有太多理由要感谢喜斯糖果跟CEO Chuck,最明显的原因是他们帮我们赚了那么多钱,而且其间的过程是如此令人愉快,还有一点同样重要的是拥有喜斯糖果让我们对于强势的经济特许事业有更深一层的认识,我们靠着在喜斯身上所学的东西,在别的股票投资上,又赚了更多的钱。”(摘自巴菲特1991年致股东的信)

喜斯赚的钱又投向其他的强势赚钱企业,赚取了更多的钱,这就是投资复利赚钱的秘密。喜斯的事例促使巴菲特由贪图便宜的绩差公司向付合理价格购买优质公司的转变,开始尝到特许事业的甜头,提出“经济特许事业”的名词。

当然了,巴菲特的转变不是突然性的,而是渐进性的,巴菲特1985年的话说明了他的这种转变:

“我现在要比20年前更愿意为好的行业和好的管理多支付一些钱。原本倾向于单独地看统计数据,而我越来越看重的,是那些无形的东西。”(摘自巴菲特1985年致股东的信)

优质公司每年的优异表现加强了巴菲特继续购买优质企业的决心,并逐渐抛弃了以便宜价格购买一般企业的念头:

“在这些公司上,我们实在看不出买下并控制一家企业或是购买部分股权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异,每次我们都试着买进一些长期看好的公司,我们的目标是以合理的价格买到绩优的企业,而不是以便宜的价格买进平庸的公司,查理跟我发现买到货真价实的东西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摘自巴菲特1987年致股东的信)

进入成熟期的巴菲特的标志是购买可口可乐的股票,而购买可口可乐也和喜斯的示范作用相关。1997年芒格在股东年会上说:“喜斯公司是我们第一次根据产品品质来收购的。”巴菲特补充道:“如果我们没有收购喜斯公司,我们就不会购买可口可乐的公司股票。”

巴菲特真正买进可口可乐的时间是在1988年:

“1988年我们作出两项重大的决定,大笔买进联邦家庭贷款抵押公司房地美(Freddie Mac)与可口可乐,我们打算要持有这些股票很长一段期间,事实上当我们发现我们持有兼具杰出企业与杰出经理人的股权时,我们最长的投资期间是永久,我们跟那些急着想要卖出表现不错的股票以实现获利却顽固地不肯出脱那些绩效差的股份的那群人完全相反。彼得·林奇生动地将这种行为解释成砍除花朵来当作野草的肥料。我们持续将投资集中在少数我们能够了解的公司之上,只有少部分是我们想要长期投入的,因为当我们好不容易找到这样的公司时,我们会想要达到一定的参与程度,我们同意Mae West的看法,好东西当然是多多益善。”(摘自巴菲特1988年致股东的信)

可见巴菲特是在心情敞亮的情况下谈论购买可口可乐公司股票的,似乎是大彻大悟后的行为,愿意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告知别人,以图与别人分享,或者想点拨别人。

在1989年的股东信里,巴菲特更是将购买可口可乐的动机、缘由和来龙去脉调侃性地作了系统的描述:

“这次的可口可乐投资,提供了一个机会来证明你们的董事长快速反应投资机会,不管这些机会是如何的不明确或是被隐藏,我记得我是在1935年或1936年第一次喝到可口可乐的,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我从1936年开始以25分钱半打从巴菲特兄弟杂货店批货后,再以每罐5分钱卖给邻居街坊,作为我个人从事高毛利零售业的开端,我也深深观察到这项产品给消费者特殊的吸引力及背后所代表的庞大商机。”(摘自巴菲特1989年致股东的信)

如果不是巴菲特亲笔所言,谁能知道10岁不到的巴菲特就在可口可乐上赚过钱,早已亲身体会了买卖可口可乐的商机。当然你要注意,当时赚的钱不是通过买卖可口可乐股票,而是通过买卖可口可乐饮料实现的。

“在往后的52年内当可口可乐席卷全球的同时,我也持续地注意到这种特质,然而在同一段期间,由于我个人过于小心谨慎以至于连一股都没买,反而将大部分的个人资产投注在街车公司、纺织公司、煤炭公司与邮票公司之类的股票之上(如果你认为这是我编造的笑话,我可以告诉大家确实的公司名称),终于到了1988年的夏天,我的大脑与眼睛完成了联机动作。”(摘自巴菲特1989年致股东的信)

正因为巴菲特从小就熟悉可口可乐的商机,但没有采取行动,醒悟后的巴菲特才表示了未买可口可乐股票的懊悔和买后的喜悦心情:

“一时之间,我的观感与眼界大开,在1970年代一度委靡不振之后,可口可乐在1981年新任总裁古崔塔的带领下,焕然一新,古崔塔加上Don Keough(曾经是我在奥马哈的对街邻居),经过思考并厘清公司的政策后,切实地加以执行,使得本来就已是全世界最独一无二的产品又平添新动力,尤其是来自海外的营收更呈现爆炸性的成长。”(摘自巴菲特1989年致股东的信)

可以看出,巴菲特一旦醒悟,便抑制不住地连续表达对可口可乐的喜爱:

“利用其行销与财务方面的两把利刃,古崔塔将可口可乐产品的成长与股东的利益极大化,通常一家消费性商品的CEO,基于个人过去的经验与个性,会偏向公司的行销或财务任何一边,但是古崔塔却能够将两者调和到极致的境界,这样的结果实在是股东们前世修来的好福气。”(摘自巴菲特1989年致股东的信)

喜爱越甚,就越后悔为什么没有早点买入,当时大脑都干什么去了:

“当然我们应该在古崔塔与Don开始接掌公司时,就早点买进该公司的股票,事实上,要是我有足够的远见,早在1936年我就应该说服我爷爷干脆卖掉杂货店,然后将钱全部用来买进可口可乐的股票,这次我终于学到了教训,不过照这种情况看来,距离下一次我灵光一现的时间,可能要再等上个50年以上吧!”(摘自巴菲特1989年致股东的信)

在投资哲学上大彻大悟的巴菲特对可口可乐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可口可乐的股价那几年也真给老巴撑腰,自1988年买入后,每年都表现不俗,进一步印证了投资优质公司的正确和可靠。到1991年,短短的几年间,股价的上升远远超过预期,使巴菲特喜不自禁,对好公司大加赞扬:

“可口可乐与吉列刮胡刀可说是当今世上最好的两家公司,我们预期在未来几年他们的获利还会以惊人的速度成长,相对地我们持股的价值也会以等比例的程度增加。”(摘自巴菲特1991年致股东的信)

投资可口可乐与吉列的成功,进一步验证了优质公司的巨大潜力,也促使巴菲特开始从经济特许的角度审视企业生意类型。

巴菲特将经济特许的思路进一步深化,在1991年的股东信中形成了认识和甄别优质公司的“经济特许权(economic franchise)”概念和理论:

“符合以下特定条件的产品或服务,一家公司可以归为具有‘经济特许权(economic franchise)’的企业:(1)它确有需要或需求;(2)被顾客认定为找不到其他类似的替代品;(3)不受价格上的管制。一家公司到底有没有具有以上三个特点而形成‘经济特许权’,可以从它是否能积极地为本身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制定价格的能力,从而赚取更高的资本报酬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具‘经济特许权’企业比较能够容忍不当的管理,无能的经理人虽然会降低‘经济特许权’企业的获利能力,但是并不会造成致命的伤害。”(摘自巴菲特1991年致股东的信)

这是巴菲特在投资领域第一次发明自己的独有理论——“经济特许权”理论,并提出了该理论的三项条件,看得出巴菲特已经不满足于投资界已有的概念,他在推陈出新。

我们必须把“经济特许权”的实质认识清楚:没有替代品的需求。换句话说,实际就是垄断供应。既然是垄断,自然与非垄断品的特性截然不同:

“相对的,一般事业想要获取高报酬就只有靠着节省成本或是当其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供需不均之时,但是这种供给不足的情况通常维持不了多久,倒是通过优良的管理,一家公司却可以长期维持低成本的营运,但即使是如此,还是会面临竞争对手持续不断的攻击,而不像特许事业,一般事业有可能因为管理不善而倒闭。”(摘自巴菲特1991年致股东的信)

垄断供应的局面自然对企业有利,但相对来说,对消费者则不利。现代商业精神支持自由竞争,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新兴产业层出不穷,原有的“经济特许权”垄断有可能被新兴产品替代而淘汰,如纸面媒体原有垄断供应局面,将会被网络媒体所打破:

“直到最近,媒体产业还拥有特许事业这三项特质,因此还能够制定侵略性的价格并容忍宽松的管理,不过现在的消费大众不断地寻找不同的信息与娱乐来源,也越来越能够接受各种不同的选择,另一方面很不幸的是消费者的需求并不会随着供给的增加而变大,五亿只美国眼睛,一天24小时,就这么多,不可能再增加了。所以结果可想而知竞争会变得更激烈,市场被区隔开,媒体产业因而丧失了部分原有的特许能力。”(摘自巴菲特1991年致股东的信)

这段话说的是纸面媒体产业如报纸,过去是人们了解社会的唯一来源,地区性的垄断供应,人们为了解社会不得不买。后来网络媒体兴起,不买报纸上网看新闻照样能够了解社会,自然报纸的经济特许能力下降。那些靠广告赢利的报纸,赢利能力自然大不如前。

“现金就是现金,不管今天它是靠经营媒体事业或是钢铁工厂得来的都一样,而过去同样是一元的获利,大家之所以看重媒体事业的原因是预期他会继续成长(股东不需再投入额外的资金),而钢铁业很明显会落入打摆子的那类族群,不过现在大家对于媒体事业的看法也逐渐改为后者,而如我们刚刚所举简单的例子,评价的结果可能因为这样的修正而有很大的改变。”(摘自巴菲特1991年致股东的信)

现代经济社会无论是什么产业,最后对社会贡献的衡量标准归结于一个字“钱”,能赚钱说明社会需要你,社会愿意花钱来消费你,你为社会所需要,反过来说,不挣钱,则说明社会不需要你,你不被社会所需要,便没有存在的价值。这是现代社会的经济竞争规则。随着网络的普及,纸面媒体将逐渐丧失它业已存在的“经济特许权”,巴菲特对此早有清醒的预测:

“总而言之,资本城及华盛顿邮报超强的资产负债表与管理阶层,持有它们的股份使得我们比持有别家公司的股份感到更放心,而且就现阶段而言,媒体事业还是比其他一般美国企业要来的有竞争力,只是不再像过去拥有金刚不坏之身与诱人的暴利了。”(摘自巴菲特1991年致股东的信)

从纸面媒体的命运历程,我们可以知道,具备“经济特许权”的企业自然是投资的好标的,但我们也不要忽视,有的产业的“经济特许权”也可能只是阶段性的,原有的没有替代品的垄断供应很有可能被后来的新兴产业所替代,失去原有的“经济特许权”,甚至还有可能被完全淘汰。

这是“经济特许权”企业在投资上的局限,原有“经济特许权”的丧失有可能导致投资的巨大损失。注重长期投资利益的投资者不可不防。

那么,如果是在恶性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企业,它已具备了在恶劣条件下获胜的能力,这自然应该是注重长期投资利益投资者的首选标的。

巴菲特不愧为投资界的翘楚,在发现“经济特许权”企业的局限性后,又发明了甄别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经营能力的“经济城堡和护城河理论”,使自己的投资理论几乎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