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主要来源

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主要来源

时间:2023-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垄断优势理论(一)垄断优势理论的形成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海默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以垄断优势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第一次论证了外国直接投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金融资产投资,从而开创了以外商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新的研究领域。垄断优势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独立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开始形成。

一、垄断优势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的形成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海默(Stephen H.Hymer)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4),首次提出了以垄断优势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海默的这篇论文虽然充满新意,给人以启迪,但当时并没有引起理论界的注意。后来他的导师美国著名国际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对该理论进行了补充、完善和大力的宣传,使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发展为研究国际直接投资最有影响的理论。

海默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根据美国商务部关于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区分准则,实证分析了美国1914—1956年对外投资的有关资料,发现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证券投资有着不同的行为表现。海默认为传统的解释国际资本运动的要素禀赋论理论难以对直接投资做出科学的解释。传统理论认为,各国的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资本从“资本过剩”国流向“资本短缺”国,国际资本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各国间利率的差异,对外投资的主要目标是追求高利率。海默通过对美国企业进行大量的实证分析后发现,美国公司的对外投资仅限于少数几个行业,这些行业对利率的差异并不敏感,它们的海外资产中相当部分是通过在海外举债筹集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垄断的工业部门结构有关。海默认为,跨国公司拥有的垄断优势是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美国企业之所以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比东道国同类企业有更强的垄断优势,不是追求利率的差异,而是为了获得高于在本国投资所获得的投资收益。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第一次论证了外国直接投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金融资产投资,从而开创了以外商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新的研究领域。垄断优势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独立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开始形成。(5)

(二)垄断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

1.基本假设前提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以完全竞争理论为假设前提的。在自由竞争的完全市场条件下,国际贸易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或对外扩张的唯一方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垄断的出现,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等,世界市场的完全性被打破,出现了不完全竞争市场。海默则把跨国企业对外投资动机与不完全竞争假设前提结合起来,他认为这种市场不完全性表现在四个方面:(1)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即有少数买主或卖主能够凭借控制产量或购买量来影响市场价格的决定;(2)由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3)由于政府干预经济而导致的市场不完全;(4)由关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6)

2.垄断优势论的主要内容

跨国公司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相对于东道国厂商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比如东道国企业更熟悉当地投资环境,运输费用低廉,信息灵通,决策迅捷,易于获得政府的支持以及不存在语言文化障碍等,因此,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要承担比东道国企业更大的风险。为了在竞争中获胜,跨国公司就必须利用市场的不完全性和自身垄断优势来抵消东道国厂商的特定优势,补偿在陌生环境中投资经营所增加的成本。垄断优势理论认为跨国公司拥有的垄断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优势。拥有先进技术是跨国公司最重要的垄断优势。大型跨国公司拥有极强的科研力量和雄厚的资金,可以投入巨额资金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并通过专利等手段保持技术的垄断。这些垄断的技术只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转让,这样不仅可以限制竞争者进入市场,而且增加了竞争对手的交易成本(7)

(2)资本筹集优势。大型跨国公司的资金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为公司自有资金,另一部分为金融市场上筹集的资金。首先,跨国公司本身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且公司总部可以在公司内部的各子公司之间灵活调度数额庞大的资金,这是一般国内企业无法比拟的。其次,跨国公司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用公司良好的资信获得比竞争对手多的借贷资本。有了大量的资金就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最有利的投资项目,以保证跨国公司可以获得大大高于国内企业的高额利润。

(3)规模经济优势。大型跨国公司大都从事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的规模越大,单位产品成本越低,边际收益越高,这就是内部规模经济。跨国公司可以利用各国生产要素的差异,通过横向一体化取得内部规模经济优势,提高公司获利能力。这种内部规模经济还会导致同行业在地域上的集中,促进专业化供应商队伍的形成,还可以获得高技术劳动力市场的共享和知识外溢带来的收益,这就是外部规模经济。跨国公司可以通过纵向一体化取得这种外部规模经济的优势,并使之转化为公司内部的利润。

(4)管理优势。跨国公司拥有较为完善的组织系统,经验丰富的高级管理人员和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这为企业的高效率运营提供了基础。跨国公司在长期的世界市场竞争中总结出一套适应现代化生产过程的先进管理技术,大大优化了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其他学者对垄断优势理论的发展

海默和金德尔伯格的垄断优势理论为西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奠定了基础,确定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容,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在此基础上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对垄断优势论进行了完善和发展。

1.约翰逊对垄断优势论的发展

约翰逊(H.G.Johnson)在继承了海默和金德尔伯格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跨国公司所拥有的垄断优势。他在1970年发表的一篇题为《国际公司的效率和福利意义》的论文中提出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主要来源于其对知识资产的控制。(8)知识包括技术、专有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销售技能等一切无形资产。知识资产与其他资产不同,它的生产成本很高,如果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来利用这些资产,能够降低它的边际成本。而知识资产的供给又极富有弹性,可以在若干不同的地点同时使用。所以,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可以利用总公司的知识资产,创造更高的利润,而东道国当地企业则无此优势。

2.凯夫斯对垄断优势论的发展

凯夫斯(R.E.Caves)于1971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国际公司:对外投资的产业经济学》的论文,从产品差异性的角度对垄断优势论进行了补充。(9)他强调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在于产品的差异性,即跨国公司所拥有的是使产品发生异质的能力。跨国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对原有产品进行革新改造,使其产品在实物形态上或功能上与其他生产者的产品发生差异,凭借优良的质量、精美的包装、新颖的外形等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跨国公司还可以通过独特的商标品牌等营销技巧使消费者偏爱和购买其产品。

3.尼克博克对垄断优势论的发展

美国学者尼克博克(F.T.Knickerbocker)在1973年发表论文《寡占反应与跨国公司》,从寡占反应论的角度对垄断优势论作了重要补充,指出寡占反应行为是导致战后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10)尼克博克所指的寡占是指由少数几家大公司组成的,或由几家大公司占统治地位的行业或市场结构。在这种行业或市场的结构中,每一家寡头大公司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重大活动都会影响到其他几家大公司。寡占反应行为是指每一家大公司对其他大公司的行动都十分敏感,紧紧盯着竞争对手的行动,一旦竞争对手采取对外直接投资,就紧随其后实行跟进战略,以维护自己的相对市场份额。尼克博克认为寡占反应行为必然导致对外直接投资,因为只有处于盈利率高的行业的跨国公司才能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才能做出迅速的防御性反应,也只有这样的跨国公司才可能在东道国当地市场迅速建立起与国内市场相类似的市场结构,并获得高额利润。(11)

(四)对垄断优势理论的评价

垄断优势理论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和原因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说明,该理论最大的贡献在于将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入生产领域,摆脱了新古典贸易和金融理论的思想束缚,为后来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12)垄断优势理论局限性在于该理论主要是对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的成果,研究的对象是技术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型跨国公司,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及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没有进行分析。而实践中出现的情况则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也积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加入国际直接投资的行列中来,垄断优势理论显然对这些新现象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