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营之神”王永庆:非常细节,街坊卖米定基础
□王永庆小档案
籍贯:福建安溪
出生:1917年
企业:台塑集团
教育程度:小学毕业
财富指数:10☆——在1988年福布斯全球10亿美元以上资产的富豪榜中,名列第16位
□王永庆大语录
一勤天下无难事。
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儿的人,往往会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如此也就无法做到“工作是创造,工作是快乐”,而只是把工作当成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他们只能永远做别人分配给他们做的工作或者任务,甚至即便是这样也不能把工作做好。相反,那些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会认真地对待工作、尽量把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比如说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
从不名一文的农家子弟到亿万富豪,从不识“塑料”二字的外行到赫赫有名的塑料博士、“世界塑胶大王”,王永庆从细节之中寻觅到了成功的机会……
1932年,15岁的王永庆离开老家来到嘉义,用父亲借来的200元台币在一条偏僻的小巷子里开了一家很小的米店。
当时,小小的嘉义县城已经有了近三十家米店:少数老字号的米店分别占据了周围的大市场,专做大宗买卖;多数后来开业的新米店则散布于大街小巷,专搞零售。而王永庆的小米店呢,由于开办得最晚、规模最小且没什么知名度,也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起初的时候,王永庆天天背着米挨家挨户地去推销,但一天下来,不仅人累得够呛,而且效果也不太好。
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
王永庆动起了脑子来:要想让自己的米店在市场上立足,就必须有一些别人没做到或者做不到的优势才行。
一番深思熟虑之后,王永庆很快就从提高米的质量和服务上寻找到了突破口。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台湾,农村还处于手工作业的状态,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也很落后,往往是直接铺放在马路上晒干,然后再脱粒,如此也就不可避免地会掺杂进去一些沙子、小石子之类的杂物,结果就使得用户在做米饭之前必须先过一道淘米的程序——虽然有些不便,但买卖双方对此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王永庆就是从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带领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不辞辛苦、不怕麻烦,一点儿一点儿地把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拾出来,然后再出售。一时之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在提高米质见到效果的同时,王永庆在服务上也更进了一步:那时候,用户都是自己前来店里买米,然后自己再运送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也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就是一个大大的麻烦了;而大多数的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结果就使得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注意到了这个细节,王永庆就主动提出送米上门——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于是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顿时大受欢迎。
在生意场上有这样一句话:处处留心皆生意。即便是在今天,送货上门也不过是把货物送到顾客家里然后根据需要放到相应的位置,但那个时候的王永庆却在“送货上门”的环节上做出了一连串的细节活儿:不但把米送到顾客家门口,而且还帮着把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就把陈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了再倒进新米,然后把陈米放在上层,这样可以保证陈米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如果是给头次的顾客送米,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就主动把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家里来……
不仅如此。
在送米的过程中,王永庆还了解到,当地居民大多数家庭都以打工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许多家庭还未到发薪日,就已经囊中羞涩了。由于王永庆是主动送货上门的,往往要货到收款,一旦碰上顾客手头紧了一时拿不出钱来,会弄得大家都很尴尬。为解决这一问题,王永庆就采取按时送米不即时收钱,而是约定到发薪之日再上门收钱的办法,从而解决了即时收款中可能会因对方手头紧而出现尴尬的问题,极大地方便了顾客,深受顾客欢迎,使那些接受服务的客户都成了王永庆的忠实客户。
既精细又务实的服务,很快就使嘉义全城人都知道了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
有了知名度之后,米店的生意也就开始红火起来。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觉得有必要扩大生意规模了,就从小巷里搬了出来,在最繁华热闹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
就这样,王永庆慢慢地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后来问鼎中国台湾首富的事业。
王永庆成功的例子说明:不要以为创造就非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其实把一粒米这样细小的工作做好了同样也是一种创造。
值得一说的是:即便是事业发展壮大之后,王永庆在管理企业的时候还是同样注重每一个细节,结果使得不少人批评它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劝他学一学美国的管理,抛开细节只管大政策。而王永庆却回答说:“我不仅做大的政策,而且注意点点滴滴的管理,比如操作人员的手艺、操作方法、机械的配置等。道理很简单,因为它们都会影响生产力。如果我们对这些细枝末节进行研究,就会细分各操作动作,研究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将两个人操作的工作量减为一个人,生产力会因此提高一倍,甚至一个人兼顾两部机器,这样生产力就提高了四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