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感“交”集
交通银行纸币
第一次听说“交通银行”这个名字,还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适逢我就读于银行学校。初夏的一天,任教货币银行学的詹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告辞:“实在对不起,以后的货币银行学这门课,学校会派其他老师来讲授。前些日子,国务院已批准成立交通银行,受人民银行的老朋友之邀,我将去参加交通银行的筹建工作。如果有缘,不久的将来,我们或许还能成为同事。”
交通银行?望文生义,莫非是在火车轮船上办的银行?后来证明,我的这番揣测,略有几分道理。清末历史变革的前夜,中国人白手起家自办银行,但势单力薄,无法与外资银行分庭抗礼。外资银行不仅攫取了中国铁路的筑路权,还通过赔款的清偿,控制了中国的关税收入;又借助进出口贸易,垄断了国际汇兑,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主宰。为此,发展中国自身银行业,“集资设立,以期不外溢利权”,成为当时朝野的呼声。洋务派重臣——清朝邮传部大臣盛宣怀在奏文中指出:“臣部所管轮、路、电、邮四政,总以振兴实业,挽回利权为宗旨,设立银行,官商合办,名曰交通银行。”主事者冀望以银行为枢纽,使轮船、铁路、电报、邮政四大事业单位互为交融,从而集中头寸,灵活调度,并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筹措资金,发展交通事业;又取“交通”二字交叉贯通,引申兴旺发达之义。果不其然,在交行早年发行的纸币上,确能看到火车轮船的图案。
于是,1908年3月4日,慈禧太后批准的官商合办银行——交通银行挂牌成立。其中,官股占四成,商股占六成,总资本为1 000万两白银。它从创建伊始,即以股份有限公司性质的商业银行面目出现,经营模式可谓开创中国本土银行之先河,其规模和地位仅次于大清银行(中央银行)。
交通银行的第一任总理不是别家,乃李鸿章的侄子李经楚。当时的奏折,说他“精明干练,长于理财,于银行事宜讲求有素,经验尤深,堪以派充总理”,遂春风得意,走马上任。李经楚履新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借款赎回了京汉铁路的经营权,并收回电报局商股,使之权归国有。但是,李经楚同时还掌管着义善源票号,设有37家支店,长期占用交行资金,1910年遭遇橡皮股票风潮,以致资金周转不灵破产倒闭,欠下280余万两白银,给交行带来极大损失,李经楚为此引咎辞职。
尽管开局不利,但经历了大清王朝、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时期的交通银行,伴着火车轮船的鸣笛声,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于磕磕绊绊中创下诸多“第一”,在近代中国金融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1928年,国民政府颁发了《交通银行条例》,特许交通银行为“发展全国实业之银行”;1935年,国民政府形成了“四行两局”的核心金融体系,其中就包括交通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自1958年开始,交行在内地的业务,分别并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交通银行”这块招牌,由此被尘封了将近30个年头……
6年前,适逢交行百年之庆,承蒙交通银行行史陈列馆馆长杨德钧抬爱,寄我《交通银行史画》和《交通银行藏画》,两册巨著,出手不凡,珍贵影像,跃然纸上。然称“百年交行”,漫漫历史长河中因故断了一截,未免有点名实不符。不像百年中行,实骨铁硬,传承有绪,源远流长。因而,我看之后报章对交行的表述,就改称“中国近代以来延续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了。
本想顺藤摸“画”,欲在《史画》《藏画》里觅几幅老底子交通银行的宣传画,岂料一无所获。倒是偶翻《钱业月报》,发现数帧当年交行的产品广告,为后人留下了他们不囿于传统的创新脚印,颇值得一说。
交通银行储蓄礼券海报
交通银行旅行储蓄支票海报
一是“旅行储蓄支票”。对于存户而言,海报着力描摹银行新品的种种好处,很具吸引力:可以自由转让,当地及外埠均可兑取,无携带检点现钞之烦,未经在“储户取款签章”处签章,如有遗失并可挂失,未向本行兑付前且有利息。为了更加形象地说明旅行储蓄支票的安全与便利,画面一角还绘有保险箱,以示笃定泰山,放心无虞;另有一只手轻松提起银行大楼,夸张之中显露冲天豪气。你想,连银行都能随身携带,腰杆子还不坚挺硬朗吗?
再是“储蓄礼券”。想当年发行储蓄礼券的,不独交通银行,但交行的花式品种无疑更丰富,兼及“婚”、“丧”、“寿”、“庆”,红白喜事,一网打尽,真的是“馈赠亲友,无往不宜”。礼券款式别致,备有精美封套,购存高雅,礼赠不俗,而且革除陋习,避免浪费,一度成为时尚。记得前些年银行也新瓶装旧酒,推出过礼仪储蓄,可惜“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不温不火,昙花一现,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礼仪储蓄无疾而终了。
回到开头的话题,唱着毕业歌走出银行学校后,我终究没和詹老师成为同事。在刚刚改名不久的中国工商银行的舞台上,开始了我奇妙而精彩的人生……
交通银行旅行支票
交通银行储蓄礼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