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妇女同志一出手

妇女同志一出手

时间:2023-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妇女同志一出手”,出手的背后,多为工厂农村的沸腾图景,恰好呼应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时代风尚。宣传画里,两位妇女同志背的帆布挎包,印有“中国人民银行”字样或货币麦穗环绕的储徽标志

妇女同志一出手

记忆中,“八只样板戏”时代,唱主角的好像都是女同胞:《红色娘子军》里的吴琼花,《龙江颂》里的江水英,《沙家浜》里的阿庆嫂,《白毛女》里的喜儿,《红灯记》里的李铁梅,《海港》里的方海珍,《杜鹃山》里的柯湘……个个英姿飒爽,光彩照人,不爱红装爱武装。

诗人歌德有句赞美女性的诗句:“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飞升”。妇女以自己特有的行为方式,影响着身边的人。

按照现在的观点来看,女人聚集财富的能力,一点也不比男人逊色。她们对现实有超凡的敏感,对安全有很强的需要,从料理小钱到掌管大钱,心态一样的平和,节奏一样的稳妥,目标一样的明确,头脑里没有羁绊,深情地等待着机遇的降临。就像女人做针线活儿,不紧不慢,疏密有致,默默地编织财富的经纬。看官听说过这样的话吗:女人毕竟是不容忽视的,忽视女人等于忽视商机。

浏览那个时期的储蓄宣传画,多见巾帼不让须眉的光辉形象,而且在动作设计上也出奇的一致,要么挥手,要么招手,要么举手,要么摊手,总之,妇女同志一出手,地球也要抖三抖!有意思的是,其中的两幅画面,无论人物的神态举止服饰发型,还是标语口号及储蓄品种“老三样”的宣传用语,几乎拷贝不走样,反正当年人们都生活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氛围里。

曾经在一位银行老存单藏家手里,见识到一组妇女储蓄的存单专题,诸如1958年妇女跃进储蓄、女子爱国储蓄、“三八”礼仪储蓄等等,洋洋大观,女性俨然成为特定性别的揽储对象。这位仁兄还作了统计,单是由农业银行发行的妇女储蓄存单,约占此类存单的70%。也难怪,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女性人口约占4成,贫困落后的生活方式,使得农村妇女在家庭物质生活资料的消费观念和方式上严重滞后,具体表现为持家无术,缺乏对家庭经济生活的日常安排和长远规划。直至2002年,世界银行的《中国国别社会性别报告》调查仍旧显示,女性相对贫困现象日益突出。因此,以广袤农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银行机构,因地制宜推动妇女储蓄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她们传播储蓄理念,应该是可以获取“天时地利人和”效应的。当然,对于掀起妇女储蓄的滚滚热浪,当时的妇联组织也很起劲,因为号召全国妇女团结起来,踊跃储蓄,就是体现妇女的自尊、自信、自需、自强,妇女同胞理应为艰苦奋斗、勤俭建国贡献一份力量。

积极参加储蓄,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宣传海报

画面往往倾诉着无声的语言。静静揣摩这一组以妇女为主角的储蓄宣传作品,可以从笔墨细节的铺陈中,捕获斑驳的历史记忆,内涵丰富,可堪回味。

“妇女同志一出手”,出手的背后,多为工厂农村的沸腾图景,恰好呼应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时代风尚。画面中船台焊光闪烁,田野麦浪翻滚,城市高楼林立,村舍炊烟袅袅,一派生机勃发、热气腾腾的社会主义新气象。画者不约而同地选择带有标志性的图案元素,虽说老套雷同,令人有些望而生厌,但想想那个年代,还有什么表现手法更能描绘“积极参加储蓄,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永恒主题呢?此情此景,让我很自然地哼唱起那首《我们的明天比蜜甜》:甜蜜的工作甜蜜的工作无限好罗喂,甜蜜的歌儿甜蜜的歌儿飞满天罗喂,工业农业手挽手齐向前罗喂,我们的明天我们的明天比呀比蜜甜……

积极参加储蓄,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宣传海报

只是,嘴里唱着“甜”,心里却有点“苦”。从画中妇女同志的装束特征可看出,不管是处于佩带领袖像章的非常时期,还是投身“四化”建设的懵懂岁月,女性天然的爱美之心无疑受到了禁锢。放眼望去,一律的齐耳短发,照例不允许烫之曲之,一身灰蓝色基调的工作服,或许还打着几块补丁,代表着艰苦朴素的节俭观念,仿佛唯有如此,才能向苦大仇深的工农大众靠拢看齐。那时的国人,因为服装样式的单一和色彩的沉闷,曾被西方人形容为“蓝蚂蚁”。

节约储蓄,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多做贡献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尽管置身一片灰蓝海洋,但妇女同志总是聪慧伶俐,透过衬衣领角露出的一抹亮色,含蓄而巧妙地传递着人类的天性,以及那束“挡不住的春光”。服饰,是一种沉默的心灵代言。回想起来,我就是在这样的沉默凝视中渐渐长大,感知着来自民间服装变迁的种种暗示,以至于今天站在这些略略泛黄的方尺故纸跟前,依然能够触碰到往昔“武装崇拜”之下暗流涌动的澎湃与激情。

画宣传画,人物手上的道具往往举足轻重。储蓄题材,自然离不开存单、存折、人民币等必需品,但画面上还出现了两份曾经最具影响力的全国性报刊,瞬时抓住了我的眼球。完整地说,除了其中一位妇女同志正在摊开阅读的《人民日报》,以及从另一女性储户挎包里探露脑袋的《红旗》杂志,若是 再加上一份威风八面的《解放军报》,便构成了一度如雷贯耳的“两报一刊”。

年纪稍长一些的看官都晓得,“文革”初期,局势动荡,党政军权力运转体系显现脱节的苗头,政令已经无法按既定形式畅达,“两报一刊”社论就成为打破常规,越过所有行政层次,直接传达中央最高层声音的一个渠道。“两报一刊”联合发表社论,始于1967年10月1日《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八周年》,结束于1978年4月1日《神州九亿争飞跃——欢呼全国科学大会胜利闭幕》。社论一旦发表,全国各地报刊要头版头条全文转载,广播电台要第一时间播送,全国人民要及时组织收听、记录,有时听完还要组织敲锣打鼓上街庆祝游行。在当时受众的心目当中,社论的论说高屋建瓴,文风气势磅礴,修辞精确生动,话语方式以领袖或政党学说代替新闻观点,词汇频率最高的不外乎是“革命”、“路线”、“专政”、“批判”、“无产阶级”、“毛泽东思想”之类,成为人们竞相模仿的对象,作文论述引证的经典,塑造并影响了文革时代的文风。好玩的是,据说我的亲戚里头,当年还流行把《“两报一刊”社论集》当作新婚礼品的民俗哩。

积极储蓄,支援四化

再观女性肩头的背包,也是不可或缺的道具。这个时尚,早已有之,只不过那时LV、CHANEL、GUCCI、COACH诸类的品牌包包,远还没有漂洋过海进入姑娘的视线,街头流行的通常是帆布挎包,顶多还有黑乎乎的人造革皮包。宣传画里,两位妇女同志背的帆布挎包,印有“中国人民银行”字样或货币麦穗环绕的储徽标志,分外耀眼。看得出来,她们的身份应是走街串巷、忙于揽储的储蓄外勤人员,当然,也不排除是银行发展吸收的储蓄代办员和协储员。

关于储蓄代办员、协储员,有必要啰嗦几句。这支银行编外的储蓄队伍,遍布工厂农村里弄学校,在一定阶段为储蓄事业拾遗补缺,添砖加瓦,功劳不容小觑。1982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储蓄所管理暂行办法》,就对储蓄外勤的工作职责作出规定,其中一条即为“调查研究,分析储源,培养和发展储蓄宣传员、协储员,开展宣传,动员和组织存款”。无独有偶,我还读到一封中国人民银行太原市支行1958年2月1日致储蓄代办员、协储员的感谢信,蛮有意思:

节约储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资金

“亲爱的储蓄代办员、协储员同志们:

春节即将到来,在1957年,人民储蓄事业由于受到各级党政的正确领导和你们积极努力,给国家积累了不少的建设资金,支持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向你们致以崇高的革命敬礼!

同志们!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在由胜利走向胜利,十五年赶上并超过英国的口号鼓舞着全国善良的人们,1958年要掀起以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经济高潮。因之,给储蓄工作带来了更艰巨的光荣任务,为此希望您们在党政的领导下,本着‘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方针,开展广泛的宣传,动员群众节约过春节,少花钱多办事,积极参加储蓄,为国家积累更多的建设资金而奋斗!

敬祝春节健康!”

历史的车轮碾过了半个多世纪,历历往事并未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淡去,反而因为影画文献的细节留存和情感收揽,变得愈加清晰,愈加生动。

在所谓的男人世界面前,女人似乎扮演着弱者的角色。据说50年前,海外某国还有法律规定,女人结婚后的财产,得由丈夫管着;女人若没有丈夫的点头,不允许外出赚钱。现在的形势大相径庭,女人对家庭财权的支配,通常举足轻重,要是女人银根抽紧,男人只是一张空头支票。更有权威的《财富》杂志披露,男人世袭的投资领地遭遇强烈震荡,商海红颜兴风作浪,决定着美国社会经济的走向。因为这些女强人除了具备敏锐的前瞻眼光、坚忍不拔的性格,更重要的是女性特有的亲和力,使她们在男人世界里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

女人管经济,自有与生俱来的细腻,就拿操持家庭经济来说,任凭你男人诡计多端、兵不厌诈,总能明察秋毫,私房钱一律缴枪不杀。《中国妇女》杂志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2006年中国女性将收入的55%储蓄起来;而2009年,中国女性只储存了收入的24%。此外,四分之三的中国女性言之凿凿地表示,她们掌握着家庭的财政大权。这也许意味着,几亿中国女性正成为中国经济“发电站中新的发电机”。

妇女同志啊,“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