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其他国家和地区投资银行业的发展
日本投资银行业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本经济从废墟中迅速崛起,日本投资银行也异军突起,成为国际投资银行界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1948年5月,日本颁布第一部证券交易法,采用美国的银证分业经营模式,从而确立了证券公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949年恢复和成立的东京、大阪等证券交易所又刺激了日本证券市场的发展。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十分注重对证券公司的管理,提高公司质量,扩大公司规模。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投资银行进入业务创新和规模扩大阶段,证券公司经过分化改组,出现了野村、大和、山一、日兴四大投资银行巨头。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泡沫经济中,随着日本证券市场市价总值雄居世界第一,野村等日本投资银行也在规模上傲视全球同行。但是好景不长,由于日本证券市场泡沫破灭,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以四大投资银行为首的日本投资银行界也陷入困境,特别是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1997年和1998年日本投资银行界出现了行业性亏损,1997年甚至出现多家证券公司破产的事例,引发日本战后最大的金融机构倒闭风潮,先是11月3日,名列日本第七的三洋证券因其债主拒绝把200亿日元债务的还款期限推迟而被迫向法院申请保票令,成为日本金融史上第一家宣布破产清盘的投资银行,后是11月24日,第四大投资银行山一证券在成立百周年之际突然宣布破产,负债高达3.2万亿日元,成为日本战后规模最大、负债金额最多、影响最大的倒闭事件。为了改革迟暮的日本金融业特别是证券业,提高其效率和国际竞争力,1996年11月开始,日本公布金融体制改革方案,这场被称为金融大震荡的改革以“国际化、公平化、自由化”为原则,允许各金融机构业务相互渗透,允许股票交易手续费自由化。这场改革,在日本投资银行界引起商业银行、国际投资银行的激烈竞争,能否使日本投资银行业以大量证券公司倒闭为代价带来效率的提高,事关日本投资银行业21世纪的国际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在国内金融市场日趋饱和的前提下,发达国家投资银行积极向新兴证券市场如墨西哥、新加坡、韩国、印度、印尼等国乃至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及大陆的证券市场进军,并取得了可观的利润。整个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上半期,投资银行都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发展壮大,新的金融工具、新的业务领域、新的金融市场、新的金融体制使得投资银行业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革。
和发达国家的成熟资本市场相对应,新兴市场(emerging market)是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创立时间短、发展速度快的资本市场的称呼。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投资银行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涌现了一批新兴市场和活跃于这些新兴市场的投资银行。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处于东南亚的东盟各国纷纷引入投资银行。新加坡的第一家投资银行是创立于1970年3月的渣打投资银行(Standand Chartered Merchant Bank Limited);泰国的第一家投资银行是于1969年3月成立的泰国投资证券有限公司(Thai Investment and Securities Co.Ltd)。由于国际货币市场的充分流动性、东盟国家旺盛的贷款需求以及新加坡、中国香港证券市场的繁荣,也吸引了大量的国外金融机构涌入东盟各国。不过,其中绝大多数机构由于受到东道国对国外资本控制权方面的限制,采用了购买持有东道国其他投资银行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股份方式进入东盟各国的金融市场。东盟各国的投资银行业在1973年至1974年发展至阶段性顶峰,以后各国都开始限制新进入者的数量(新加坡例外)。
在其他新兴市场,以国内业务为主的投资银行业也迅速得到发展,在亚洲,这类投资银行发展最为成功的是韩国。韩国最大的本土证券公司大宇证券前身是成立于1970年的东洋证券公司,1973年被大宇收购,1983年与三宝证券公司合并,实缴资本从1970年的5000万韩元增至160亿韩元,成为韩国大宇集团的核心成员机构。1996年大宇证券公司资产达到26.88亿美元,按资产计,列全球各大投资银行的第22名。但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大宇证券和其他韩国本土投资银行一道受到沉重打击,1998年开始,韩国证券业全面对外开放,目前,韩国的证券交易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在拉丁美洲,本土投资银行最为发达的是巴西和墨西哥;在中东是约旦;在非洲是尼日利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