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分析

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分析

时间:2023-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分析_中国外商投资发展报告6.3.2 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分析国际收支双顺差一方面是我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对外经济迅速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储蓄大于投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可见,中国的双顺差是直接与外商直接投资和加工贸易相关的。出口退税政策鼓励企业大量出口,这一政策为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6.3.2 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分析

国际收支双顺差一方面是我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对外经济迅速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储蓄大于投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需要内外兼顾,统筹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发展。

1.加工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是双顺差的主要来源

20世纪90年代中期,加工贸易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加工贸易赚取的是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增值部分,这决定了加工贸易必然出现顺差。随着加工贸易在中国贸易中所占份额的不断上升,中国经常项目盈余必然持续增长。2010年,我国出口贸易总额为15 779.3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额为7 403.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6.9%,其中加工贸易出口约80%来自外商投资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不仅取得了加工贸易利润的较大份额,还通过转移定价等方式获益,我国只得到很小比例的工缴费收入。同时,随着外商直接投资高位增长,对贸易顺差的贡献不断增大。我国形成了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且供应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高。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在我国的生产和销售大幅增加,其产品部分替代了中国的进口,减少了我国进口项目,经常项目顺差增加。据统计,2010年,制造业吸收了近60%的外商直接投资。同时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16 003.07亿美元,创造贸易顺差1 243.05亿美元,分别占我国外贸总额和顺差的53.83%和53.56%。可见,中国的双顺差是直接与外商直接投资和加工贸易相关的。

2.“双顺差”的根源

形成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国际产业转移、跨国外包、供应链重组加速的原因,也在更深层次上反映出国内储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结构性矛盾,过多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增长方式亟待转型。

一是从贸易视角看,双顺差是经济全球化深化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分工日益加深,国际产业转移,尤其是制造业加快从其他地区向我国转移,逐步形成了以东南亚为零部件供应方、以中国为加工制造基地、以欧美为核心技术研发方和主要市场的全球产业分工格局。近年来,全球贸易的地区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我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角色日益明显,从东盟、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大量进口原材料和半成品,经加工组装后,再向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亚洲国家和地区向美国和欧盟地区的部分直接出口转变为通过中国进行的间接出口。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以往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对美欧的顺差转变为中国对美欧的顺差。

全球分工格局调整过程中跨国外包、供应链重组的加速发展,劳动密集型生产和服务通常率先外包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中国、印度等国。中国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供应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增加,促使中国出口的大量增加和盈余增加。这种出口增加也从另一方面替代了中国的进口,所以进口有所限制。

二是从储蓄视角看,双顺差是储蓄投资缺口的外在反映。储蓄投资缺口是根据“储蓄缺口=贸易缺口”的宏观经济恒等式,我国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过多的储蓄没有全部转化为投资,对应为贸易顺差。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储蓄率一直比投资率高,我国经济呈现出高储蓄、高投资、低消费的格局,高储蓄和高投资,不仅降低了我国居民消费率,产生了国内商品的出口压力,也减少了我国对国外消费品的进口需求,从而导致我国贸易出口大于进口的经常项目下的贸易顺差局面。由于储蓄投资缺口是结构性的,中国的经常项目盈余就很难快速消失。

三是从经济发展阶段看,我国处于工业化加快发展阶段是贸易顺差增加的重要因素。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进出口保持顺差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德国从1952年到2005年的54年中,对外贸易均为顺差。日本从1981年以来连续25年顺差,顺差超过1 000亿美元的年份有7年。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加快发展的阶段,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速度很快,不仅纺织、轻工、家电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竞争力增强,信息通信等部分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力也不断提升。不断扩张的生产能力,既为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进口。

四是从国内政策看,政府出台的出口鼓励政策是贸易顺差的重要推动因素。我国出口鼓励政策,包括外汇自求平衡的限制政策、汇率政策和退税政策。首先,在改革开放早期,为了避免由于过度借贷和持续贸易赤字导致国际支付危机,政府要求外国投资者保证重要的外国投资项目做到外汇自求平衡。外商投资必须以出口为导向,因此,外商投资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贸易顺差同时在增加。其次,中国的汇率政策也是以经常项目盈余导向的。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前,中国的汇率是以出口生产成本为基础确定的,目的是要保持出口的竞争力。此外,出口退税成为推动出口的一项十分有效的工具。出口退税政策鼓励企业大量出口,这一政策为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是资本项目顺差的重要原因。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资本与金融项目出现顺差,主要不是因为吸收外资太多了,而是由于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太少了。根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外资1 851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我国吸引外资规模远远超过对外投资规模,使直接投资项目长期处于顺差状态,外商直接投资成为资本金融账户顺差的主要贡献者。

总之,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处于双顺差状态既有外在原因,也有内在原因,既有长期原因,也有短期原因。因此,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需要通过一揽子政策措施来综合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