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零售服务业安全的影响

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零售服务业安全的影响

时间:2023-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零售服务业安全的影响_中国外商投资发展报告7.3.4 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零售服务业安全的影响1.外商投资企业进入中国零售市场的主要历程与最新趋势1992年,日本八佰伴正式获准进入中国,成为第一家外资零售企业。表7-5 2009年外资企业主要指标占全国连锁零售企业总体比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与外资企业同台竞争,切实提高了中国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7.3.4 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零售服务业安全的影响

1.外商投资企业进入中国零售市场的主要历程与最新趋势

1992年,日本八佰伴正式获准进入中国,成为第一家外资零售企业。到2004年12月11日中国零售业全面开放之时,进入中国的外资商业企业已有200多家,全球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中,已有40多家进入中国,当时在我国前20名连锁企业中有2家(即家乐福和沃尔玛)外资零售企业。经过近十年的快速扩张,外资零售企业总店数达221家,门店总数16 757家,就业44.7万人,营业面积1 733.7万平方米,商品销售额3 637.29亿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9.5%、9.5%、21.2%、14.7%、16.4%(见表7-5)。

从最新趋势看,尽管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外资零售企业的门店增速有所放缓,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总体扩张态势仍在持续。以2010年零售百强为例,外资企业有19家,比2009年多2家。19家外资企业门店数合计相比2009年零售百强中外资零售企业门店数增长20.5%,高于整体水平7.8个百分点;19家外资企业零售额同比增长23.9%,高于整体水平2.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竞争方式加快转变,主要表现在涉足大型商业地产,投资开发大型商业地产,除自用外,通过出售和出租,扩大利润来源;加快转向收购区域性连锁企业以及向三四线城市扩张;加快进军电子商务市场;加快发展自有品牌;等等。

表7-5 2009年外资企业主要指标占全国连锁零售企业总体比重 (单位:%)

img126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

2.外资进入中国零售业市场的争议与影响力变化

外资全面进入中国零售业的影响曾引起广泛争论,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外资零售企业是否会挤垮内资零售企业;是否会引发周边零售企业崩溃,导致失业人员增加;是否通过“零售倾销”占领市场,再抬高价格,损害消费者福利。(8)

从总体数据看,由于外资零售企业的发展依托于中国消费总额快速扩张的大背景,尽管持续扩张达十多年之久,其主要指标占全国比重没有表现出过多优势,更谈不上挤垮内资企业,特别是就业比重指标高于其他各项指标,表明在同等情况下,外企就业密度高于内资企业,非但没有引发失业,反倒有利于增加就业。在价格方面,非但没有在低价占领市场之后,抬高价格,反而由于卖场之间的激烈竞争,低价策略成为长期主导销售模式,同时在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改善企业管理效率、规模扩张、深耕市场、拓宽营销渠道方面展开激烈竞争,以打造领先于对手的竞争优势,为了实现低价招徕消费者,甚至挤占供应商利润。

为了进一步考察外资零售业的市场影响力变化,基于我国前20名连锁企业中外资零售企业所占主要指标,对2003年和2010年数据进行纵向比较。从市场销售额看,到2010年,外资零售企业占前20强的企业数量从2003年的2家增长到6家,门店总数从74家增加到4 358家,占比从0.9%上升到3.5%,市场销售额比重从8.6%上升到19.8%,表明零售业全面开放大大增加了外资零售企业的准入和发展机会,前20强中的外资企业对中国零售业的影响力显著上升;此外,与2009年外资企业在全国连锁企业中的地位粗略对比,前20强中的外资企业市场控制力略高于外资零售企业在全部连锁企业中的水平,但门店总数占比低于在全部连锁企业中的水平,总体影响力都远远低于20%,谈不上有重要控制力。

表7-6 2003年我国前20名连锁百强企业名单 (单位:万元,个)

img127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

表7-7 2003年我国前20名连锁企业中的外资零售企业

img129

资料来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

表7-8 2010年我国前20名连锁企业名单 (单位:万元,个)

img130

续表

img131

资料来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

表7-9 2010年我国前20名连锁企业中的外资零售企业

资料来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

3.与世界零售巨头的竞争与合作促进中国零售产业的成长和整合

(1)总体看,内资企业在中国零售产业中占有稳固的主导地位。从市场分布看,中国零售业不管从全国还是区域市场看,仍以内资企业为主导,如2010年前五强零售企业都是内资,既有央企,也有民营和股份公司。本土区域性零售企业在维护区域市场份额和本土企业影响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上海的百强集团、大连的大商集团、安徽的徽商集团、重庆商社以及北京的物美集团都在本区域占有主导或重要地位。

(2)随着内资企业的实力增长和规模扩张,中国零售产业已进入内外资互动的双向整合时代。在外资企业加快并购重组的同时,内资企业也开始通过对外资企业的反向并购加快产业整合,例如,2010年1月,物美集团以2 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卜蜂莲花在天津的4家门店净资产,至此,物美在天津地区的门店数从9家增加到13家;再如,2010年6月,苏宁增资1 569.62万元人民币认购日本家电零售商Loax 1 066万股新股,认购完成后,苏宁将拥有Loax 29.26%的股份,继续稳坐第一大股东席位。

(3)与外资零售企业的合作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发展机会。从最新趋势看,为了开拓更多新市场应对零售市场的激烈竞争,外资企业正在通过新开、并购和参股加快进军二三线城市和电子商务市场。(9)在这个过程中,与本土中小企业形成互补作用,本土企业获得发展急需的资金、规模优势和管理经验,外资企业则透过本土企业进入更广泛的市场分享中国新兴市场领域扩张的成果,带动中小企业及电子商务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改善二三线城市的消费环境,提升电子商务发展水平。

(4)与外资企业同台竞争,切实提高了中国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本土零售企业的影响力正在走出国门,2010年苏宁集团荣获“亚太优秀零售奖”,代表了中国零售业的发展水平得到了广泛认可。

总之,中国零售连锁企业在短短二十年中,规模和质量得到迅速提升,除了国内消费能力快速提升,消费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成为重大支撑外,与开放政策密不可分,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但带来了雄厚的资金,还有世界上最为先进的连锁管理经验、高效的物流管理体制、优秀的专业管理人才、最严密的商业企划和市场分析以及科学得体的店堂设计,在与这些世界零售巨头的近距离竞争中,本土零售企业非但没有被挤垮,反倒在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的作用机制下,更快地成长起来,促进了产业全面发展和水平提升。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增加,购物更为便利和便宜,福利水平显著提升。

当然,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中国零售产业是在中国消费市场快速成长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相关法律环境和消费文化建设任重道远,2011年沃尔玛、家乐福的“价签门”事件引发的诚信危机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商业诚信法律体系建设,以规范包括外资零售业在内的商业流通企业的商业行为,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