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2 外商直接投资促进经济运行市场化
我国改革的本质就是市场化的改革,体制转型实际上就是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换。在“十四大”以后,自发的、分散的、实验性的、局部的市场化改革变得越来越自觉化,市场经济这一定性的转变,可以看出这一演变过程的大致轮廓。分析中国资本的市场化程度,既可以从资本分配即流向入手,也可以从资本获得即来源入手。考虑到中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资本的市场化主要表现为政府逐渐退出资本唯一供给者的角色,实现资本供给的多元化。下面主要从资本来源的角度进行分析。
根据目前中国的统计方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源于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外商直接投资、自筹和其他资金四个方面。国家预算内资金是政府参与投资的主要工具,规模和投资方向仍由政府控制,完全是计划性的。因此,其投资规模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高低可以作为衡量资本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指标。1981年国家预算内投资金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是28.1%,1996年中国的国家预算内资金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只有2.7%,这标志着中国资本的市场化程度已取得了相当的进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中国政府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加大了建设国债的发行规模,提高了政府投资规模,政府直接控制的预算内投资比重有所提高,2001年达到6.7%。(2)2004年为5.7%,到“十一五”时期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平稳增长,占全社会投资比重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但在关键时刻发挥了稳定经济的作用。5年间,国有及国有控股累计完成投资364 835亿元,年均增长21%;2010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38.8%,比“十五”末期回落了5.9个百分点。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年底国家启动了4万亿元投资计划,在政策的带动下,2008年和2009年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出现了快速增长,分别增长23.1%和36.6%。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商资企业在投资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减弱。2006年增长28.9%,2007年增长23%。2008年增长15.4%;2010年在中国经济逐步企稳的大环境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完成投资17 187亿元,增长11%,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6.2%,比“十五”末期回落了3.3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外资企业累计完成投资72 294亿元,年均增长18.6%。
有学者通过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可变参数模型方法来估计各个时点不同所有制经济形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发现“三资”企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波动幅度较大,这主要是由于外资的进入需要适应中国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中逐渐摸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2004年以来至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8年第三季度,“三资”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稳定,基本上维持在0.24,与股份制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几乎完全一致,说明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三资”企业的发展状态良好,同时也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发挥着有力的带动作用。然而,伴随着金融危机的来临,“三资”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始迅速下降,到2009年第四季度,“三资”企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已由2008年第三季度的0.24下降至0.10。应该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国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用工成本的增加以及人民币的升值等,对国际资本流动较强的“三资”企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三资”企业的资产严重缩水、投资减少(资本撤出)甚至出现企业倒闭的现象。因此,在金融危机下,“三资”企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小。(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