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21世纪中国投资银行发展战略
13.3.1 21世纪中国投资银行面临的竞争与挑战
21世纪开始以来,随着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金融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国际投资银行逐步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中国证券市场,有条件地开展证券承销业务、经纪业务、基金业务以及其他人民币金融业务。虽然中国证券市场属于高度保护的金融领域,中国政府将采取谨慎态度逐步开放,对外国金融机构的进入和开展业务将做出一定的限制性规定,但这些措施只能是短暂的和有限的。从长期来看,国际投资银行进入中国证券市场开展业务,必然对中国投资银行的发展构成严峻的竞争和挑战。
1.资金实力的竞争
如前所述,国际上一些大的投资银行都是资金实力非常雄厚的跨国投资银行,它们凭借强大的资金规模和融资能力,在金融市场上叱咤风云、呼风唤雨,从而挤垮竞争对手、抢占市场和进一步扩充自己的实力。在这一方面最能让人折服的实例,当数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后期,国际金融投资商利用自己强大的资金实力冲击中国香港股市和汇市那惊人的一幕幕闹剧。虽然当时金融投资商没有达到投机获利的目的(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足以反映竞争的残酷性和资金实力的重要性(中国香港政府和中央银行凭借雄厚的外汇储备和融资能力才得以取胜,但一些小的投资银行和金融机构却在搏杀中被挤垮而退出市场)。投资银行具有充足的资金实力,一方面是在市场动荡时能够抵御风险和与竞争对手抗衡的保证;另一方面也是在开展证券承销业务时争取更多、更大客户,从而占领市场的保证。道理非常简单,证券发行公司在巨额证券发行筹资时,总是喜欢聘请有相当实力的投资银行为己承销证券,以确保足额、即时获取所需资金,尽可能降低发行风险;而资金实力不济的投资银行常常难以争取这样的客户,进而也就难以占领市场。从中国投资银行现有的资金实力来看,应付国内同行业的竞争和保证现有市场份额似乎不困难,然而与要进入中国证券市场的跨国投资银行相抗争,无疑是以卵击石,其后果不言而喻。因此,如何尽快壮大中国投资银行的资金实力,以应付跨国同行的竞争,将是中国投资银行面临的头等大事。
2.业务创新的竞争
国际上大的投资银行都以金融业务创新而称雄,同时也以其灵活多变的金融创新能力应对市场变化、规避监管、开创业务领域、争取潜在客户和提升盈利水平。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长盛不衰的金融创新活动,其主要参与者当数投资银行,这正是这些国家投资银行得以长足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同时也是其开创国际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实现多元化发展的一个尚方宝剑。可以预见,随着跨国投资银行进入中国证券市场,它们会凭借其娴熟的创新技术和多元化的创新服务,与中国投资银行争抢客户,争抢市场。相形之下,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品种单一、创新能力低下、金融服务意识淡薄,一些业务(如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项目融资业务等)几乎还停留在原始状态;资产证券化业务、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业务几乎还没有开发,市场营销策略还相当落后,组合投资和风险管理技术还没有完全掌握,风险投资市场还刚诞生,网上交易业务的客户基础还相当薄弱等。这些情况如果没有快速转变,一旦跨国投资银行进入中国证券市场,中国投资银行将同样面临在短期内被挤垮的危险。
3.管理技术的竞争
这里的管理技术主要指投资银行在证券自营、投资基金、投资顾问、金融衍生品的交易、资产管理等业务活动中对市场风险的预测、组合投资策略的制定,以及对可预测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等方面的管理技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不安和金融风险的不断加大,国际投资银行对其各项业务活动中的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越来越予以高度重视。
经过几十年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探索和成果总结,目前,国际投资银行界已经发展了一套较为成熟和行之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VaR(value at risk),即风险价值法。该方法在国际上众多的投资银行、投资基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一些大的投资银行,如美林公司已将该方法发展成为包括风险数据库、交易限额检测系统、交易系统通道和敏感性模拟系统等的一套风险管理工具体系,在对各项业务风险管理中已发挥了很好的效果。
然而,中国投资银行界对业务风险管理目前基本上还停留在主观判断,基本面和市场指标、图形(主要是K线图和波浪图)的技术和理论分析上,对国际上现已普遍应用的VaR方法目前还知之甚少,至少谈不上在业务风险管理上的熟练运用,更谈不上像美林公司那样对该方法的创造性发展。形势已非常明朗,管理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现已几乎成为投资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中国投资银行在此方面相形见绌,其竞争的胜负也就可想而知。
4.服务质量的竞争
从本质上讲,投资银行是一个服务性金融机构,其本源业务和其他绝大部分业务都是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因此,服务质量的高低成为投资银行能否广泛开展业务和争取尽可能多客户的生命线。经济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在其长期业务实践中,始终贯彻着“服务第一、客户第一”的宗旨。比如它们在开展经纪业务的过程中所建立的“客户理财报告制度”,就是集中体现“客户至上”的一种个性化服务制度,对吸引客户、稳定客户群具有非常积极的效果。国际投资银行巨头美林公司在贯彻此项制度时,对客户经理的要求和评价及工资报酬都完全与其对客户提供的服务效果相挂钩,将服务质量作为员工晋级、聘用的主要指标。国际上发展成功的投资银行往往都是以最优质的客户服务取胜。
跨国投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在竞争中打出的第一张王牌就是以优质服务来赢得顾客。中国投资银行尽管具备占有本土顾客的先发优势,但在金融服务上如果不能取胜于外国投资银行的话,同样会失去自己的优质客户,从而损失市场份额。然而,优质服务不仅仅是一种口头上的宣传,中国投资银行要想真正在金融业务中提高服务质量,还必须做出艰苦的努力。
5.专业人才的竞争
前已述及,中国投资银行发展中的一大瓶颈就是缺乏人才。这里的人才既包括熟悉专业知识和掌握业务技能的专业人才,也包括有创业精神和道德操守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即所谓的“投资银行家”。一个成功的投资银行要同时拥有一批具备高超管理技术的管理人才集团和充足的专业技术人才群体,并使二者的智慧和技能形成合力。中国投资银行人才缺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拥有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大投资银行而言的,同时又是相对于当代投资银行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而中国现有的人才素质和技能均难以满足时代要求的缺乏。也就是说,中国投资银行里的领导者和职员就目前讲并不少,但真正的高技能、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不多,而且人才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这是中国投资银行目前较为棘手的问题。但在跨国投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以后,这一问题将会变得更加棘手。因为外国投资银行要在中国市场开展业务,必然要聘用中国的人才,这必然在聘用人才上展开与中国投资银行的竞争。众所周知,外国投资银行在人才竞争中有两大优势:一是高薪,二是提供出国培训和任职的机会,对于长期饱受低收入之苦和有强烈出国深造欲望的中国才子而言,这无疑是天大的诱惑。外国投资银行的优势恰恰是中国投资银行的劣势。可想而知,要在竞争中取胜,中国投资银行将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6.国际化战略的竞争
外国投资银行进军中国证券市场开发业务,抢占市场份额,是它们国际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中国投资银行而言,这将会构成双重竞争。一方面,在外国投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以后,中国投资银行首先面临着如何保住现有人才不至于流失、现有客户不至于被抢走、现有业务不至于被瓜分、现有市场份额不至于缩小等压力,同时还面临在应对外资机构挑战时国内同行业的竞争,国内投资银行在国内竞争中拓展业务和抢占市场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中国投资银行还面临着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寻求更大发展空间的压力。前已述及,中国投资银行发展时间短、经验少、开发国际业务和市场的能力相对低得多,困难相对也就大得多。然而,现实是残酷无情的,随着中国金融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扩大,竞争将不可回避。如何以自己的国际化战略应对外资投行的国际化战略,而且要确保成功不成仁,将是中国投资银行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13.3.2 中国投资银行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机遇
面对21世纪的竞争与挑战,中国投资银行的生存与发展也有自己的优势和机遇。
1.中国投资银行的竞争优势
与国际投资银行相比较,中国投资银行在国内市场开展业务,并与外资投资银行进行竞争,具备以下优势:
(1)体制优势。中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民众利益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中国在WTO协议中之所以设定金融开放的过渡期,同时有步骤、有条件地开放证券市场,就是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对年轻的中国投资银行采取必要的保护政策,防止因不公平、不正当的竞争而损伤其利益,保护其茁壮成长。这是中国投资银行最大的体制优势。
(2)先发优势。中国投资银行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发展至今毕竟也有20年左右的历史,加之中国政府对资本市场的保护,国内市场基本上已由中国投资银行自己所占领。中方为守势,外方为攻势,外国投资银行要在竞争中取胜,必定要付出巨大代价。因此,外资银行采取合作让利的方略将是上策,这种情况必然对中国投资银行有利。另外,外国投资银行竞相进入中国市场,它们之间必然引起竞争。鹬蚌相争,中国投资银行必然得利。
(3)本土优势。中国投资银行在国内市场上开展业务,面对的是中国客户和早已熟悉的市场环境,知己知彼、知底知面,既无文化障碍,又无市场壁垒。但外国投资银行就不同了,它们进入中国市场开发业务,至少有一个熟悉市场的过程,这必然对中国投资银行又增加了一个竞争的缓冲期。面对急于抢占市场的外资投行,中方蓄势待发,相对优势比较明显。
2.中国投资银行的发展机遇
进入21世纪,中国日趋完善的市场环境为中国投资银行也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1)中国经济在21世纪头十年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国民生产总值连年增加,宏观经济形势看好。
(2)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见成效,上市公司在数量不断增加的基础上,质量不断提高。
(3)经过近年来的宏观调控,商品物价及消费基本稳定、城乡居民储蓄保持稳定增长,在利率继续保持低水平的情况下,有利于向证券投资的转化。
(4)金融法规制度建设步伐加快,特别是证券市场监管制度日趋完善,证券市场主体行为日趋规范。
(5)混业经营的条件日臻成熟,投资银行的融资渠道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宽。
(6)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有利于中国投资银行业务的更新换代,更有利于国际业务的开展。
(7)一大批原就职于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专业人才将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竞争加剧和业务范围萎缩而流向投资银行。
(8)理论界已越来越重视对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研究成果越来越多,有利于中国投资银行引进和借鉴。
(9)外国大型跨国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已逐步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开办人民币业务,中外合资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中国投资银行可以更方便、更直接地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金融管理技术和丰富的业务操作经验。
(10)投资银行在经济发展和金融服务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已越来越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政策的支持和推进将成为中国投资银行进一步向高层次发展的又一股强劲动力。
总之,中国投资银行应该紧紧抓住各种机遇,尽快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为在21世纪更快地发展创造条件。
13.3.3 21世纪中国投资银行发展战略
1.机构发展战略
中国投资银行发展到目前,在数量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但就单个投资银行而言,中国的投资银行是实实在在的“小弟弟”。如前节所分析,中国投资银行的资本、资产实力与国际大型投行相比差距悬殊,要与之竞争,中国投资银行根本难以抗衡。然而,大型跨国投资银行不会因为中国投资银行规模太小就不与我们较量;相反,外国投资银行正是看中了中国投资银行的弱势,在中国金融市场完全开放时,会迫不及待地与中国投资银行竞争。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为了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挤垮和吞并,中国投资银行的当务之急就是在外国投资银行还未进入中国市场之前的短暂时间里,尽快地补充资本、扩大规模,形成中国的投资银行集团,凝聚和增强中国投资银行的竞争力。为此,应从以下途径入手:
(1)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继续增资扩股或直接上市筹资,以迅速壮大资本实力。
(2)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或强强联合的方式,形成大型投资银行集团,聚合竞争实力。
(3)多渠道筹集资金,特别是利用中国当前金融混业出现端倪之际,与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及其他资金实力较强的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合作,以增加可用资本。
(4)积极开发基金业务、委托(信托)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等,以扩大资产规模,提高投行机构竞争能力。
2.业务发展战略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投资银行都是由证券(承销、经纪、自营)业务起家的,但不是所有的投资银行都是依赖传统业务发展壮大的。因为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证券市场环境和条件,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其证券市场和宏观经济发展需求也可能大相径庭。关键在于一个投资银行要能根据自身的条件,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寻求适合自己的市场,扩展优势业务。对中国投资银行而言,在新时期能够迅速扩大市场和增加规模的自然不是传统的证券承销、经纪和自营业务,而应是除此之外的新业务,主要有:
(1)投资基金业务。因为中国广大小额投资客户目前仍然对股票市场风险抱有厌恶心理,旧时的投资者现在也逐步理性化。中国的投资基金方兴未艾,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小额投资者,甚至某些机构投资者所青睐。中国投资银行应不失时机地开发此项业务,一方面可以壮大自身的资金实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建立相应的客户群。
(2)公司并购业务。开发此项业务有几个优势:一是国际经验已经证明,大的投资银行都是通过公司并购业务来占领市场的,而且大的并购业务可以给投资银行带来可观的收益,如果投资银行为收购企业或被收购企业同时安排融资,收益会更加丰厚。如1988年KKR公司收购RIR纳比斯科公司时,安排一揽子融资计划的投资银行德崇公司就赚取了2亿美元的中介费收入;二是中国国有企业在前几年资产重组的基础上,为加快现代公司制度建设,新一轮的资产重组活动再度启动,兼并收购浪潮更会高过先次,数额巨大的国有资产存量的再度整合将会创造中国投资银行并购业务的热潮;三是中国政府职能已经从国有企业的一切活动中淡出,并购活动中的策略谋划急需富有专长的投资银行参与,这正是中国投资银行大显身手的良机。
(3)资产管理业务。此项业务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大的投资银行赖以壮大资金实力、获取高额收益的核心业务之一。尽管中国投资银行在前几年已经开发了此项业务,但中国投资者手中巨大需求代管的票券和资财潜力远没有挖掘出来。近些年来,中国几大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非国有商业银行如中信、民生、交通、华夏等相继开发的多种理财产品和资产管理业务一直门庭若市,足以证明上一论点。因此,中国投资银行应及时与商业银行合作,或另辟蹊径挖掘这一资源。
(4)风险投资业务。中国的风险投资市场已经开市,中国投资银行应不失时机,开发风险投资业务,以尽快占领这一新兴市场。
3.创新发展战略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上的创新运动如火如荼,其直接结果是大量的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被创造出来。投资银行一方面通过给客户提供丰富多样的多元化金融服务而拓展了市场,实现了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运用创新性金融工具(如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特别是资产证券化及信用衍生品等)分散了业务风险,实现了收益的稳定增长。反观中国投资银行,目前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仍以单一的传统业务作为主业,创新性业务品种较少、收益自然低下。要改变这一状况,关键是要加快创新研究、提升创新能力,为业务创新创造条件。
(1)超前研究市场需求。任何一种金融创新都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根据当时的市场需求创造出来的。比如1972年,大额定期可转让提款单就是美国商业银行在美国中央银行Q条例限制定期利率上限,造成商业银行存款资金来源萎缩,而商业银行面对当时市场利率上升仍有旺盛贷款需求的条件下,急切开辟资金来源,于是努力探索市场,积极寻求机会的结果。借贷机构发现对支票存款禁止支付利息的法规漏洞,便即时开发了可支付利息的可转让提款通知书(Now账户),因而及时缓解了资金不足的压力,短期里以筹到的资金发放高息贷款,发了横财。此例充分说明,创新不是单靠意愿,更要靠对市场的充分了解和对政策的积极挖掘。对中国投资银行而言,目前需要做的主要是加强市场预测,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同时对政府宏观金融监管的政策和将来的取向更要了如指掌,这样才能随时把握机会,为即时创新奠定基础。
(2)深入研究创新技术。任何一种创新几乎都不可能凭空而来,金融创新更是这样。比如货币的产生,首先依托了商品交易,经历了特殊等价物到一般等价物,再到货币的演变过程。再如外汇期货的产生,首先依托了远期外汇交易,借用了实物商品期货的原理,经历了外汇远期投机交易的洗礼和撞击,最终演变成为标准合约的形式。中国投资银行发展较晚,固然存在创新能力短期内难以提升的困难,好在西方发达国家投资银行几十年金融创新经验可以为中国投资银行提供借鉴。中国投资银行目前需要做的,首先是精心研究已成熟的金融创新技术和机制,深入探索现有金融创新工具的原理和方法,然后根据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和预期市场需求,努力寻求创新的生长点,为即时创新创造条件。
(3)积极开发创新业务。中国投资银行当前创新的着眼点应主要放在业务品种的更新和升级上,尽快打破单纯依靠传统证券业务数量扩张的局限,积极寻求开发新的业务品种,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如前所述,业务创新并不能凭空想象,而是要以传统业务和现有业务品种为依托,挖掘市场需求,根据创新技术和原理,将市场需求和现有的业务资源(包括资金资源和客户资源)结合起来,力求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不求原创,只求在仿效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和升级,对中国投资银行而言也应是一种创新方式。从发展的趋势看,中国金融衍生市场的开发已为期在即,中国投资银行应为此做好充分准备。
4.技术发展战略
这里的技术泛指管理技术,具体包括市场营销管理和风险管理两个重要方面。现代投资银行要在充满竞争和风险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追求发展,必须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学习和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中国投资银行也不例外,在中国经济与金融的发展逐步与国际接轨的21世纪,中国投资银行必须建立技术发展战略,注重管理技术的提升。
(1)强化市场营销管理理念。由于投资银行属于服务性产业,因此,投资银行的市场营销并不仅仅是将一般产品的市场营销原理及技术简单地应用于投资银行的金融业务,而是将营销理论的整体思维和手段措施与投资银行的特殊性相结合,将营销理念渗透于投资银行管理的各个领域,将投资银行的各个方位、各个层次的横向、纵向的管理融会贯通在一起,形成一整套覆盖投资银行所有层面的全方位管理理念和方法。它为投资银行正确地确定目标市场、选择目标客户、灵活地调整业务品种和营销策略、成功地抢占市场、扩大市场份额而提供系统的管理技术支持,为投资银行的全方位超常发展提供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技术和方法。
近年来,这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已在投资银行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中国投资银行而言,要实现全方位的发展,目前应强化市场营销管理理念,学会运用全新的管理技术迎接21世纪的挑战。
(2)引进风险价值管理技术。风险价值管理(VaR)技术是现代金融工程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一种金融风险管理方法。风险价值方法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为它具有明显区别于传统风险管理方法的特点:①VaR值能简洁明了地表示金融市场风险的大小,使用者即使没有任何专业背景也可以对风险价值状况进行评判;②VaR法可以事前计算风险,而不像传统风险测量方法只能事后衡量风险;③VaR法不仅能计算单个金融产品的风险,而且还能计算全部投资组合乃至整个金融机构的整体风险。由于风险价值法的上述特点特别适合证券投资的管理,因而此方法作为一个风险管理工具,近年来在投资银行对证券自营业务、投资基金业务、风险投资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资咨询业务等业务管理中得以广泛推广和应用。对中国投资银行而言,面对越来越大的市场风险和外来竞争,引进风险价值管理技术应是技术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5.客户发展战略
作为一个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投资银行能否开展业务、占领市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迎合和满足客户的各种要求。争取客户,进而抢占市场已成为中外投资银行将来市场竞争的一个焦点。面对即将到来的客户竞争,中国投资银行应该确定切实有效的客户发展战略。
20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掀起的一切让顾客满意(customer satisfaction)运动,已逐步作为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核心列入了企业发展战略之中,它完全可以被中国投资银行借鉴,用于自己的客户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中,投资银行必须切实地研究目标客户的要求、偏好、感觉和购买行为,并依此为投资银行开发新产品、增加新服务、确定产品和服务价格、安排销售渠道、选择广告媒介、拟定促销方案、安排附加服务等管理策略提供可靠的依据。
实施客户发展战略,目标只有一个,即一切业务活动要以客户为中心、一切服务行为要让客户满意,想客户之求,为客户之需,通过为目标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来争取更多的客户,拓展更宽的业务范围,提升更高的市场份额,进而实现收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6.人才发展战略
投资银行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每一个投资银行的成功都离不开优秀的人才,而外国投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与中国投资银行展开竞争的首要焦点就是争取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面对竞争和挑战,中国投资银行应该积极实施人才发展战略,通过稳定人才队伍、强化人才培训、构建人才激励制度三个方面赢得竞争优势。
(1)稳定人才队伍。从国际经验来看,稳定现有优秀人才的措施不外乎三种:①实行终身制。如日本的公司,对爱岗敬业和业绩非凡的职工和经理层人士实行终身制,他们的口号就是“公司就是你的家;你为公司出力,公司养你终身”。通过终身制,公司也可以达到激励职员为公司奋斗的目的。②实行年薪制。现在大部分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里公司都实行年薪制,特别是对公司的中上层领导,根据一年的业绩计付薪酬和奖金,这样至少可以减少年度中间人才的频繁流动。③股权分配制。如美国的投资银行美林和摩根斯坦利添惠员工持有公司股权的比例高达21%。通过这一措施,可以达到充分调动员工为公司前途着想的积极性和稳定人心的作用。对中国投资银行而言,除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之外,还可以通过解决员工住房、家属户口、子女就学及健康和养老保险等手段,达到稳定人才队伍的目的。
(2)强化人才培训。对现有的业务人员定期轮流进行培训,从而不断补充新知识,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是投资银行人才发展战略中最为重要的内容。由于投资银行是一个知识和智慧密集型的行业,因而,投资银行对人才的要求也非常高。投资银行的职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业务素质、高超的职业技能和强劲的社交能力,才能胜任投资银行的工作。要使职员具备以上条件和要求,单凭引进和高薪聘请是难以承受,甚至是难以做到的,积极稳妥而且经济高效的手段就是利用轮训的方式,对全体员工定期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和职业素质教育。教育培训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包括聘请专家教授利用公休时间培训,派送专业职员到相应专科院校甚至出国脱职培训。另外,在考核制度中设置首位晋升和末位淘汰的办法,激励员工自我“充电”,也是培训制度的有益补充。
(3)构建激励制度。所谓激励,即包括竞争和鼓励两个方面。构建激励制度,就是在人才管理中形成竞争和鼓励双重制约制度,促使公司的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能够奋力拼搏,争创佳绩,共同为公司的兴旺发达贡献力量。激励制度要依靠严格的考评和奖惩制度来实现。其前提条件是先根据每个职员(包括管理层人士)的具体情况进行定职定岗(也可以采取定期竞聘上岗),具体确定每一岗位的权利、责任、目标任务和职责标准,然后再定期进行量化考核,并根据考核评比结果,奖优罚劣。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人才管理制度,中国投资银行应该将此项制度贯穿于人才发展和管理工作的始终。
7.国际化发展战略
21世纪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趋势明显加强,投资银行国际化也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趋势下,中国投资银行的长远发展战略自然不能局限于国内,而恰恰相反。向国外扩张、向跨国投资银行发展,应作为中国投资银行的长远发展目标和最高发展目标。中国投资银行只有跻身国际级投资银行之列,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中国投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即机构的国际化和业务的国际化。
(1)机构的国际化。中国投资银行要实现机构的国际化可以通过两大途径,一是在充实资本、扩大规模的基础上,走集团化的道路。通过在外国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向国际市场扩展。二是通过跨国并购、联合或合作的方式进军国际市场,打造中国的跨国投资银行。
(2)业务的国际化。机构国际化只是手段,而业务国际化才是中国投资银行的最终目标。中国投资银行在国内开发业务固然有前述的优势,但在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外国投资银行也会紧处加楔的环境下,积极拓展国际业务、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才是出路。
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也有两大途径,一是根植国内市场,积极承揽国内证券市场的国际业务,包括国内企业、政府或金融机构在国际市场发债融资的证券承销业务,外资公司、政府或金融机构(在中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人民币全面国际化以后)在国内市场融资时的证券承销和证券上市经纪业务;二是直接依靠在国际市场的分支机构,承揽国外证券类业务,在不断拓展国际市场和提高营销份额的基础上,通过开发诸如公司并购、委托代理、风险投资等投资银行的其他业务,最终实现全面国际化的宏伟目标。
本章小结
1.中国投资银行是指包括主营证券类业务和兼营证券类业务的所有投资银行机构。中国投资银行从20世纪80年初开始起步,经过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迅猛发展和进入21世纪后的不断规范,至今已经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投资银行体系。中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在中国市场经济转轨中起到了有利于中国证券市场稳定协调发展、有利于中国国有银行开展平等竞争、有利于中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有利于中国高新科技产业振兴的特殊作用。
2.中国真正独立的投资银行是随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而产生的。中国投资银行在产生后成功地开展了证券发行承销、证券经纪与自营、公司并购、投资基金、网上交易和国际业务实践,并在业务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由于中国投资银行从产生到发展壮大仅有十多年的时间,在发展中不乏存在资金规模偏小,竞争实力较差;业务品种单一,创新能力低下;管理技术落后,专业人才缺乏;国际化程度低,发展空间窄狭等不足之处,这些问题与不足需要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步解决和弥补。
3.进入21世纪,中国投资银行面临着与将要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投行在资金实力、业务创新、管理技术、服务质量、人才资源及国际化战略等方面的竞争。然而,中国投资银行具备在中国国内的体制优势、先发优势和本土优势,同时具备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见成效、金融环境逐步转好、法规建设步伐加快、混业条件日臻成熟、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商行人才流向投行、理论成果有利借鉴、国际合作机会增加和政府支持、政策推动等良好的发展机遇。面对竞争与挑战,中国投资银行应凭借优势、抓住机遇,积极实施机构发展战略、业务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战略、技术发展战略、客户发展战略、人才发展战略和国际化发展战略,最终实现全面国际化的宏伟目标。
关键术语
中国投资银行 业务发展实践 风险管理技术
人才发展战略 客户发展战略 创新发展战略
国际化发展战略
思考题
1.如何界定和理解中国投资银行的种类?
2.如何看待中国投资银行在市场经济转轨中的特殊作用?
3.中国投资银行是如何开展各项业务的?
4.中国投资银行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
5.中国投资银行在新世纪面临哪些竞争与挑战?
6.中国投资银行在新世纪具备哪些优势和机遇?
7.中国投资银行在新世纪应实施哪些发展战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