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展望未来新格局

展望未来新格局

时间:2023-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展望未来新格局经济大棋局的变局时代进步,滚滚潮流,不可阻挡,无法逆转。对于未来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我辈遑论预测。这是因为中国具有众多的人口,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中国的经济转型喊了很多年,笔者认为现在已经进入了真正的执行期,经济转型必然带来很多实业及资本领域的机会。2011年11月份,营业税改增值税方案出台,在未来试点及真正执行方案后,相关行业会受益。

展望未来新格局

经济大棋局的变局

时代进步,滚滚潮流,不可阻挡,无法逆转。社会在向前发展,股市必不会倒退。要在股市中继续生存下去,并且挣着钱生存下去,我们就需要更新自己的思维,眼光看远一些。过去的历史,可以作为借鉴,而未来的世界,更加让人激情澎湃。世界经济格局愈加复杂,各方博弈更加激烈,普通投资者、股市、股票,都只是经济大棋局中的一颗小棋子。怎样走好每一步,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

对于未来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我辈遑论预测。笔者仅从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希望能给大家一点点的启示。

总的来说,笔者认为未来的股市,必然会有更多的波段机会与经济的发展步伐相伴而生。个人认为可以从三个方向来思考:一是经济转型,二是产业升级,三是提升消费。

先说经济转型,这是业内业外都说了很多年的命题。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经济主要依靠出口、投资及消费三驾马车来驱动,而出口又占了绝对的比重。这是因为中国具有众多的人口,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众多的人口供给了充足的劳动力,促成劳动力的廉价,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Made in China”一度成为国人的骄傲,但现在,这个词又似乎正在成为国人的耻辱,因为我们的追求已经从“中国制造”变成了“中国创造”。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虽然成了经济的隐忧,但其实实在在为中国改革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最大的动力。

但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欧美国家经济不振,中国产品出口下滑,大量出口企业、工厂倒闭,加剧了失业率的上升。而危机,也往往是契机,这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变革的机会。经济转型需要承担起阵痛的风险,如果阵痛能带来更健康的经济,这样的痛值得承受。中国的经济转型喊了很多年,笔者认为现在已经进入了真正的执行期,经济转型必然带来很多实业及资本领域的机会。转型莫过于体制性及结构性两个方面。体制性转型,实质上就是实现真正的市场经济,行政干预逐渐淡出。这使得那些过去依靠地方政府关照及权利关系拉动的行业、企业终将被淘汰,而那些具有竞争力、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公司必然迎风而上,比如很多管理层积极进取、公司规划明晰、管理规范、运作透明的公司。而结构性转型则重点在于整合社会资源、整合区域联动及产品结构,例如政府出台重点开发区域政策,以及能够有效联动的经济区,还有围绕着改变时代的产品出现的产业链。

再说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实际上是紧随经济转型的。转型的目的是优化产业结构,这就使得各种产业在未来必然迎来分化。传统的如重工、制造、轻工、采掘等行业,在很长一段时期仍然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政策会继续一如既往地扶持。但更多新兴的行业将会得到较以前更多的关注与青睐。打个比方,十多年前的腾讯公司只是仅有几个员工的小公司,但到2013年3月时其港股市值已达5083.62亿元,超过了招商银行(600036),并且全面领先于德州仪器、戴尔、施乐等传统IT制造业龙头企业。科技的力量是强大的,邓小平同志也曾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虽然科技泡沫曾经创伤了一代投资者,但若因为曾经失手而害怕再投资则是一种明显的因噎废食态度。所以,笔者建议,在未来我们仍然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新兴行业中,包括新能源、新科技、新材料行业,具体板块如物联网、云计算、新能源汽车、低碳、三网融合、手机支付板块等都会出现很多创富的机会。

最后说提振消费。当出口下滑而投资又无门的时候,政策总想通过提振消费来拉动经济。但实际上,如果经济本身上不来,老百姓兜里没有钱,你怎么提振消费?再加上,如果通胀率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十分有限。中国的储蓄率水平在全球都处于较高的水平,这为提振消费提供了较好的保证,一旦经济稳定增长,通胀水平得到控制,老百姓自然会拿出钱来消费。所以,笔者认为应该是由经济增长来提振消费,而非通过提振消费来拉动经济。对于两者的关系,暂作此论。在2012年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稳中求进保增长,进一步突显了激活居民消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那么,顺着政策的方向,在较长时间内,消费类板块依然是不错的防守性品种,而在提振消费过程中,那些具有较大弹性需求的产品会有更好的操作性,比如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得到消费补贴的公司,以及由于生活品质提高而会更受欢迎的品牌饮食、服装公司等都具有明显的增长性。

税率政策的影响

税率是调节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本书第一章就说过印花税调整对大势的影响,现在说一下具体到行业税率政策对上市公司的明显影响,其最直接影响就是上市公司的利润,并会通过收益影响股东回报,最终造成股价的波动。在未来,大家需要重点关注税率政策,从而把握住相关的机会。

一是减税带来的机会。关注那些在未来获得减税优惠的公司,相同营收水平的公司,获得税收减免的公司必然就创造更多的利润,带来的是更高的公司价值。另外,能够获得更高出口退税的公司,在竞争中自然也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而能够获得消费退税的公司,同样会获得更多的购买力关注。

二是特定税收优惠机会。这主要集中在那些处于发展初期的公司,由于行业的特性能够得到一定的税收优惠。这一部分优惠所得是公司节省的真金白银,为投资者创造的真实收益。如果这部分优惠用于再投资,也将为公司创造更多的潜在收益。例如,对于那些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只需缴纳15%的企业所得税,而自2008年1月1日起的企业所得税率为25%(之前为33%),两者相差10%。这就意味着3亿元的利润将有3000万元的实际利润差额。

三是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机会。2011年11月份,营业税改增值税方案出台,在未来试点及真正执行方案后,相关行业会受益。如银行业,大量的软、硬件及柜台成本能够在应税总额中扣减;地产行业中建筑材料的重复计税将被剔除,提高企业利润率;交通运输企业中的交通设备将从应税总额中扣除;而受益最多的当属服务业,商业类、消费类公司将有很多机会。

这是说机会,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税率政策给相关股票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是资源税的影响。国务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将原油、天然气税率调整为销售额的5%至10%,新规定自2011年11月1日起施行。《资源税暂行条例》修改除了调整税率外,重点是将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更改为从价计征,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资源开采利用效率、促进节能减排。政府可以通过征收资源税,增加资源性生产企业的成本,提高资源开采利用效率,还可以利用税收来补贴需要扶持的行业,用于环境保护以及其他的能源补贴。这对高能耗、高污染类资源开采公司必然带来冲击,而且当前我国的资源税率仍然处于国际较低水平,如未来继续上调税率,相关公司会受到影响。

二是房产税的影响。当前高房价成为全民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国家为了抑制过快上涨的房价,出台了诸如限购、限贷等政策,从2011年开始部分城市试点开征房产税。房产税是以房屋为征税对象,以房屋的计税余值或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向产权所有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其目的在于抑制需求,打压房价。房产税的真实效果尚不可知,但笔者认为全国性开征房产税对部分地产公司特别是那些不成规模的小公司造成的冲击会比较大。

三是“双反”税的影响。在国际贸易中,欧盟和美国会不定期地对我国进行贸易制裁,通过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反补贴税(简称“双反”)来构建贸易壁垒。比如2004—2007年美国对中国生产的20寸以上彩电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对主打出口的家电企业造成严重冲击。2009年美国对中国征收油井管反补贴关税由10.36%提至15.78%。2009年9月起美国对中国铜管征收11.25%~60.85%的反倾销税。欧盟自2011年12月起对中国铝合金轮毂产品统一征收20.6%的反倾销税。未来可以明确预知的是,国际贸易争端依然会加剧,被征收“双反”的公司股价会与业绩同向波动,特别是对产品主要为外销的公司影响最大。

优胜劣汰

业绩为先。美国股市的高价股在A股投资者看来有些令人叹为观止,截至2012年1月29日,美国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价为每股11.92万美元(见图4-29),克洛斯提柏石油公司为每股3499.1美元,苹果公司每股447.28美元。这些公司看起来股价很高,但实际上第一高价股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市盈率只有17.02倍,苹果公司市盈率只有12.74倍。再看看低的,金鼎化工股价0.01美元,联美保险股价0.02美元。美国各上市公司的股价可谓天堂与地狱之别。

反观A股,几乎所有股票全都一起涨然后又一起跌,牛市的时候最低的股价都有七八块钱,可这些股票往往都是微利或者没有利润的。根据前面价值分析的内容来看,这些股票不要说七八块,甚至连一毛钱都不值。这就是中国股市的怪现象,大家好比上阵父子兵,喜欢一条道走到黑。这是股市畸形的表现,但既然股民投资的是上市公司,既然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既然决定股票价格的是价值,那么在中国股市不断成熟、机制更加完善的未来,上市公司优胜劣汰、股票价格上下分化是可以明确预期的。

img121

图4-29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价(截至2012年1月29日)

2011年11月,郭树清任证监会主席后,掀起了股市监管之风,打击内幕交易,完善股市运行机制,并在此时推出了创业板退市机制的讨论稿。退市机制的推出,将终结A股部分企业在A股市场上死缠赖活的顽疾,对众多投资者来说是大快人心的。但很显然,这也将触碰到部分投机客的利益,退市机制运行之后,那些业绩不好的企业,必然要遭到退市的厄运。庄家把股票炒高之后如果不能及时脱手,上市公司一旦不思进取导致公司玩完,股票也就玩完了,庄家就得跟栽。对于那些没有业绩支撑的股票,只有下跌一条路可走。因为首先是创业板退市机制,所以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创业板股票,创业板指数从2011年11月16日开盘的921点到2012年1月16日,在两个月时间内跌到634点,下跌幅度为31.16%,如图4-30所示。创业板中的恒泰艾普(300157)、万邦达(300055)、乾照光电(300102)等公司下跌幅度超过60%。

img122

图4-30 创业板指数日K线图(2011.9—2012.1)

2011年年底时,市场传言主板退市机制也将相继出台,这在整个市场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如同估值过高的创业板股票被迫承压一样,主板上很多没有业绩支撑的题材股、垃圾股迎来了连续雪崩式的下跌,ST板块及* ST板块的个股连续下挫,ST指数短短16天下跌超过14%,同期上证综指跌幅为7.79%,深证成指跌幅9.23%。期间* ST中达(600074)跌幅超40%,而* ST太化(600281,现已更名为太化股份)和* ST盛润A(000030,经更组后更名为富奥股份)等面临暂停上市风险的ST类个股跌幅也超过30%。

如果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股票市场的洗牌格局,就可以有效地规避这些本来可以规避的风险。投资者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投资价值观,题材的炒作只是借题发挥,涨得快跌得也快,赚了钱要学会落袋为安。只有上市公司质量过硬,股票才能坚挺,否则靠资金堆砌起来的股市塔楼在大盘遇到下跌风险或上市公司遇到危机时将会变得不堪一击。

优胜劣汰是中国股市未来的必然格局,而加速这一格局到来的几大因素如下:

第一是散户投资者不断减少,很大一部分普通投资者转而如西方成熟证券市场中一样通过基金进行投资。机构投资者的不断壮大及专业化,将使得未来股市趋向更加理性的波动,只有那些价格明显低于价值或者有明确的高成长支撑的股票才能够脱颖而出。

第二是市场竞争加剧。市场经济之下,只有能够优化资源配置的公司,才能借力资本市场,实现自己实业投资的成长并为投资者带来满意的回报。

第三是上市制度的改革。过去那种高价发行、高市盈率和超高募集资金的“三高现象”将得到规范,只为了圈钱而上市的公司必将被投资者所唾弃。

第四是退市机制的逐渐完善,将使得壳资源不再那么重要。长期以来,退市制度形同虚设,大量连年巨亏、资不抵债的垃圾ST公司被反复爆炒。相信在未来,ST公司将会不断被边缘化。

资产重组的冰与火

资产重组历来是A股永恒的主题,很多大牛股都是受益于资产重组,但实际上真正买到这些大牛股的又有多少人呢?现在正在阅读本书的读者中,也许存在买到过资产重组后翻番的投资者,但笔者可以肯定这是凤毛麟角。毕竟,大多数散户都是孤军作战,虽然经常看电视听广播阅报纸查网络,但能掌握很多内幕资料的少之又少。通过前文提到的财报及上市公司公开信息虽然可以淘到很多有用的资产重组信息,但大多数时候买到这类股都只是靠运气。那些所谓“有些基金经理买什么什么就重组”的新闻旧闻,笔者只能说,如果不是知晓内幕,就一定是运气好。这样说并非妒忌也并非诋毁,如果买到重组翻番股是一件极其容易的事情,那么股市就可以说真的是一台印钞机了。但实际上,很多时候炒重组股只会碰上绞肉机,A股因重组不成功或重组之后股价崩跌的案例实在数不胜数。

仅在2011年,因为资产重组风声而连续暴涨又连续暴跌的股票,就包括科力远(600478)、大元股份(600146)、南方食品(000716)、中恒集团(600252)、三峡新材(600293)等。这些股票,可谓经历了资产重组的冰与火——若没有重组,股价还是长期死躺;因为重组,股价一飞冲天;由于重组失败,股价再次被打入深谷。

即便资产重组类股票炒作面临很大的风险,但追利的资金在未来依然不会放过即将出现的暴利机会。因而,对于资产重组,建议大家抱着一种“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坦然态度。对于实质性的重组以及可能会给公司带来较大基本面改观的资产重组题材,如果股价并未被大幅炒作,投资者可以尝试参与。而对于已经被炒上了天,短期甚至翻倍的股票,就必须学会克制,以免成了庄家的炮灰。

【注释】

[1]以6月30日收盘价开始计算,但增长周期各不相同。

[2]氟石:工业上氟元素的主要来源,是世界上二十几种重要的非金属矿物原料之一。它广泛应用于冶金、炼铝、玻璃、陶瓷、水泥、化学工业。

[3]达菲:一种非常有效的流感治疗用药,可以大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抗生素的使用,因而成为日常治疗流感的最常用药物之一。——编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