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进展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进展

时间:2023-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0.4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进展10.4.1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外商投资整体状况中国已在吸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外商投资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跨国公司当前密切关注中国新兴产业的发展,试图在这些产业上开拓中国市场。表10-1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外商重点投资的项目数据来源:根据中经网资料整理。

10.4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进展

10.4.1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外商投资整体状况

中国已在吸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外商投资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不仅如此,经济危机使发达国家在中国的战略布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整体来看:

第一,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日益成为发达国家的关注对象。跨国公司当前密切关注中国新兴产业的发展,试图在这些产业上开拓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目前正成为外商投资的热门行业,如西门子公司在潍坊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美国霍尼韦尔将与山东有关企业合作太阳能内胆生产项目;一些跨国公司对中国“三网融合”的投资机会也给予极大关注,如美国投资联盟集团在中国的两家企业今年开始扩大产能,其中中电通公司专门发展中国最热门的数字电视产业,包括数字电视、宽带上网、IP电话的三网合一终端产品专利,可向市场提供高度领先科技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和各种用户终端设备[6]

第二,跨国公司开始将其在华的“研发中心”提升为“战略中心”。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1年底,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各类研发中心超过1 200家,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行业。2012年,许多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已由地区研发中心升格为全球研发总部。

第三,跨国公司正在向中西部转移。2012年开始,许多跨国公司把“西部大开发”作为一个重要考察区域,在该地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12年5月以来,西门子、富士、丰田、摩托罗拉、福特、日立、索尼、佳能、三菱商事、爱普生、艾默生等20多家跨国公司负责人到重庆、四川、云南、陕西、新疆等西部地区考察。如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西南地区总经理崔格表示,公司正在西南地区发展符合中国政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表10-1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外商重点投资的项目

img107

数据来源:根据中经网资料整理。

10.4.2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外商投资分行业状况

1.节能环保产业

大量的产业和金融资金涌入中国的节能环保产业。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中国的节能环保产业保持着15%—20%的复合增长,远远大于工业增速,其中包括了外国企业的大量投资,其在华投资和布局的速度不断加快。仅就2011年外商在中国节能环保市场的业务活动而言,西门子绿色地区总部在上海揭幕,并正式投入运营,涉及楼宇节能、节能电视、城市轨道交通等多方面的制造业务;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与北京理想伟业节能投资有限公司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将在全球范围内建成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加紧在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服务市场的谋划;苏伊士环境集团旗下中法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武汉化工新城工程有限公司、得利满水处理系统(北京)有限公司及上海化学工业区投资实业有限公司分别出资43%、25%、22%和10%,成立了武汉中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等。此外,节能领域的ABB、江森、霍尼韦尔、英格索兰等国际巨头也向中国市场频频出手;环保领域的威立雅、苏伊士、三菱重工等老牌巨头不断加紧在中国的布局。

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外商正不断加紧在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布局。典型的利用外资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城市,如西安,已经吸引了NEC、美光、应用材料、华新丽华、特变电工等知名电子信息企业进驻。2012年4月,三星也开始落户西安高新区,进一步增强了西安信息技术产业的实力。

3.生物产业

就生物医药市场看,随着老龄化趋势日渐显现,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对健康的日渐重视,中国生物医药市场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外国众多医药厂商看准这一点,正加快对中国市场的争夺。2011年7月,默克与先声药业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将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业务涉及产品研发、注册、制造和销售多个方面;10月,英国制药巨头阿斯利康斥资2亿美元在泰州打造其全球投资最大的独立生产基地,生产静脉注射产品和口服固体片剂,以推动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另外,2011年6月,美国辉瑞投资5 000万美元参股上海医药;5月,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宣布进军中国肿瘤药市场,首款抗肿瘤药物将于2014年上市[7]

就生物医学工程来看,外资企业也增加了在中国的投资和布局。如加拿大蓝孚公司在中国独资设立的蓝孚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山东)有限公司,是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从事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诺华(Novartis AG)是全球医药保健行业的领导者,诺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有限公司是诺华全球研发组织——诺华生物医学研究所(NIBR)的第八个研究基地。

就生物农业产业看,外资投资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如杜邦先锋在2002年和2006年分别与登海种业、敦煌种业设立合资公司从事制种;利马格兰也与隆平高科合作推广其玉米新品种;2009年12月,中国成立了首家外资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机构,该机构欲建成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用于提高玉米、大豆等主要作物产量、抗旱性、抗病虫害及生物燃料转化效率,并将持续培养一批生物技术领域人才。

img108

图10-1 2003—2009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及增长率

数据来源:根据中投顾问数据整理而成。

表10-2 跨国生物制药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

img109

资料来源:根据三星经济研究院发布资料整理。

表10-3 外资医药企业与中国企业建立的合资公司

img110

资料来源:根据三星经济研究院发布资料整理。

表10-4 外资医药企业在中国的并购案

img111

续表

数据来源:根据三星经济研究院发布资料整理。

4.高端装备制造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在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上由最初的销售代表处到设置分厂,再到独资、合资、并购等,显示出外资在该产业上正不断加紧对中国市场的布局。就布局区域来看,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外国在华装备制造业的绝大部分。由于经济危机的冲击导致的投资下降和国内企业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上的突破,外资企业大幅降低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价格。自2010年开始,外资企业在中国高端设备的价格开始大幅度跳水,国内企业原有的价格竞争优势正逐步丧失,外资企业很多设备的价格甚至低于国内企业。同时,这也显示出经济危机之后,外国厂商抓住此次机遇,不断加快国内过剩产能向中国的转移。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转向内需拉动,以及刺激国内需求增长等诸多政策的实施和推进,中国消费者对中高端产品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这也吸引着外资高端制造业加快对华投资,并且对西部的投资倾向增加。以成都为例,2002年,世界芯片巨头英特尔决定在中国投资兴建其全球第二个芯片封装测试工厂,到2010年,英特尔成都工厂已是英特尔全球最大的芯片封装测试中心之一,芯片组和移动芯片产量约占英特尔全球总产量的一半;2012年以来,博世、通用、西门子等一批欧美企业都开始在成都投资建设高端制造工厂,生产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领域的先进产品,这使在成都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增加到了217家[8]

5.新能源产业

中国正在成为外商新能源产业的全球投资重点。表现在:

第一,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9月8日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国家吸引力指数》显示,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可再生能源项目最有吸引力的投资地。据不完全统计资料显示,2005—2011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利用外资项目达到105个,总金额约为250亿美元。新能源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FDI)不断增加。

第二,外资来源地日益广泛。中国已经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新能源合作等方面签署双边协议,并且将继续促进多边合作计划。在亚洲,日本是对中国环保部门提供帮助最大的国家,援助项目的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亚洲开发银行也多次为中国新能源项目提供资金。此外,中国香港地区的许多企业也不断增加对内地的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如香港宏威集团、Vanguard Technology、香港绿色新能源控股集团、香港启锋科技有限公司、香港协鑫集团等。在欧洲主要有法国、英国和德国等,如英国石油集团公司、英国WU金融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德国利浦公司、德国博世集团等英国和德国的大型跨国公司都对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开展直接投资。在北美地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投资来源主要是美国。

第三,利用外资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国际组织(多边发展机构)的贷款和援助曾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利用外资的传统形式,如官方发展援助等。2009年,由国家合作框架(CCF)、全球环境基金(GEF)、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等机构对中国江西省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的援助,以及世界银行、德国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ADB)等提供的贷款,都成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利用外资的具体形式。随着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外国直接投资逐渐成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利用外资的众多形式中比较受欢迎和主要的一种。中国新能源产业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合资、独资、合作、国际租赁、BOT经营等多种形式都被广泛采用。此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新能源企业对国际资本市场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一些新能源企业已经逐渐达到海外上市标准。它们具有广阔的市场、完善的经营机制、符合国际惯例的公司章程及财务报表制度。因此,直接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方式也逐渐兴起。[9]

6.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产业的外商投资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表现在:

第一,外商投资规模增加。中国新材料市场需求年均增长达20%左右,截至2010年,产业规模已超过1 000亿元,未来的市场空间将更加广阔。随着中国“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不少跨国公司都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机遇,加大对新材料领域的投资,扩大在华业务发展。如德国拜耳集团,2012年拜耳材料科技公司在上海投资已达21亿欧元,加上已宣布的扩能,拜耳材料科技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总额已逾30亿欧元;全球最大的工业酶制剂和工业微生物制剂生产商——丹麦诺维信集团也看好中国市场前景;全球十大制药企业之一的瑞士罗氏集团在上海增资扩建的项目,于2011年4月扩建成功,总投资4.5亿元;2012年,黑龙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吸引我国台湾地区的很多企业在新材料产业的投资;中国台湾地区的亚硅科技股份公司与黑龙江奥宇石墨集团进行了合作洽谈;还有一些中国台湾地区的企业到大庆佳昌科技公司考察洽谈,探索新材料方面的合作。

第二,投资的形式与内容多元化。跨国公司对我国新材料产业的投资呈现出一系列新态势,主要表现为:一是从原来的进口加工型开始转为原料生产型;二是从一般新材料扩大到高技术含量的新材料;三是投资项目趋于大型化;四是从与华合资转向独资建厂;五是以中国为基点,不断拓展亚太市场。上述现象的现实案主要有:日本和韩国联合对中国聚甲醛的投资,占据了中国乃至亚洲的巨大市场份额;道康宁在1995年就成立了在中国上海的第一家独资公司,截至2012年4月,道康宁分别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成都、香港和台北设有7个办事处,并在张家港和上海等地建有3个生产基地和1个应用技术服务中心。

第三,设立研发中心,推动技术创新。在转移制造业的同时,跨国公司也加快了在华设立研究开发中心的步伐,或将全球(地区)研发中心移至我国。一些国际材料巨头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如GE(中国)研发中心、杜邦中国研发中心、德固赛亚洲研发中心、法国罗地亚亚太地区研发中心、罗门哈斯中国研发中心等。

第四,积极开展新材料的商业化应用。跨国公司积极拓展新材料的商业价值,如巴斯夫公司研发面向汽车轻质结构的聚氨酯复合材料,可降低车重;巴斯夫与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合作的i-flow概念车,用塑料零部件尽可能地降低车重,其创新理念堪称高科技应用的典范;此外,拜耳公司研发的超轻飞机,两只机翼上布满了太阳能电池板,整个飞行过程无须燃料,完全由太阳能驱动。[10]

7.新能源汽车产业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吸引投资的热门领域。如西门子公司希望在潍坊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同时,跨国公司正在向中西部转移。从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的信息看,自2012年以来,许多跨国公司更加关注西部地区,希望参与中国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并且有了实际的行动。2012年伊始,富士、丰田、福特、日立、三菱商事等多家汽车行业跨国公司负责人到重庆、四川、云南、陕西、新疆等西部地区考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