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人类社会从自然经济到产品经济,再到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货币,经济的运转也离不开货币。
一、货币的产生
货币并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货币起源于商品,是商品交换过程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从历史上看,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价值形态的演化过程。价值形态的演化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如图1.1所示:
(一)简单的价值形式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各部落生产的产品除了满足本身的消费需求之外,还会把剩余产品拿去交换。在这种交换过程中,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偶然地直接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这种形式就是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用公式表示:
1只羊=10斤米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剩余产品不断增多,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大,这样,简单的价值形式不能满足较多商品交换的需要,于是出现了扩大的价值形式。
图1.1 价值形态演变过程
(二)扩大的价值形式
扩大的价值形式是一种商品的价值已经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是经常地表现在多种商品上。用公式表示:
虽然扩大的价值形式中的商品价值的表现比简单价值形式更加充分,但是仍存在许多缺陷。首先,每一种商品的价值都有一系列商品来共同表现其价值,这一系列商品的价值又都不一样;其次,交换的过程复杂,交易困难,效率低下等。因此,扩大的价值形式必然逐渐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
(三)一般价值形式
随着商品交换的日益发展,人们为了顺利换取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就先把自己的商品换成一种经常出现并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商品,然后用这种商品去换取自己需要的商品。这种被人们乐于接受的商品就成了特殊商品,它从普通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一切商品的价值共同表现在一种商品上,这就是一般价值形式。用公式表示:
一般价值形式阶段,商品的交换方式已经由物物直接交换变为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但是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它因时因地而异。在历史上,贝壳、盐、兽皮等曾充当过一般等价物。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等价物终于固定在最具优势的贵金属——金银身上,这时,一般价值形式就过渡到了货币价值形式。
(四)货币价值形式
当某种商品(金或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为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用公式表示:
货币形式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源于商品,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自发地产生。有了货币之后,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就转变为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从而大大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补充阅读]
西方国家货币起源说
在马克思之前,西方国家货币起源说大致有以下三种:
1.创造发明说
古罗马法学家J.鲍鲁斯认为,货币是由国家或先哲创造出来的。最早并无货币,也无所谓商品与价格,买卖起源于物物交换,每个人只是根据他的机缘与需要以对他无用的东西交换有用的东西。但是,这种偶合情况并不是经常出现。于是,一种由国家赋予永久价值的事物被选择出来。这种事物经过铸造成为一种公共的形式后,可以代表有用性和有效性,而不必考虑其内在的价值对其数量的关系。从此,两种东西的交换不再称为财物,只称为一个价格。
2.便于交换说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货币是为解决直接物物交换的困难而产生的。他认为,货币是随着商品交换发展逐渐从诸多等价物中分离出来的,为解决相对价值太多而不易记忆的难题,人们自然会想到把其中之一作为共同的衡量标准,通过它来对其他商品进行比较,解决直接物物交换的困难。
3.保存财富说
法国经济学家J.西斯蒙第认为,货币是为保存财富而产生的。他认为,货币本身不是财富,但随着财富的增加,人们要保存财富,交换财富,计算财富的数量,这样就产生了对货币的需要,货币因此而成为保存财富的一种工具。(资料来源:刘建波主编,《金融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二、货币形态的演变
货币形态又称货币形式,是指以什么材料来充当货币。它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演变过程。如图1.2所示:
图1.2 货币形态演变过程
(一)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货币形式发展的最早的形式,与原始、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物品,并且是具有普遍接受性的某种实物来充当交易媒介。例如,贝壳、布帛、牲畜等,都曾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充当过交易媒介。实物货币本身存在难以消除的缺陷,如体积笨重、不易分割、携带不便、质地不匀、容易磨损、难以比较,而且价值不稳定。因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货币逐渐退出了货币历史舞台。
(二)金属货币
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转化提供了物质条件。金属货币是指以金、银、铜、铁作为货币材料的货币。中国是最早使用金属货币的国家,从殷商时代开始,金属货币就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流通中的铸币主要是由铁、铜等贱金属铸造的,金、银等贵金属主要是作为衡量价值和贮藏财富的工具。金、银、铜、铁等金属材料都做过货币材料,原因是这些材料价值比较稳定、易分割、便于储藏和携带。随着商品流通的不断扩大,金属货币的缺点也暴露出来了,如鉴别成色和称量麻烦,携带有风险且运输成本高,磨损减少分量使铸币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相等。于是金属货币逐渐被其他货币形式所取代。
(三)代用货币
代用货币是指在贵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货币符号。它是作为金属货币的替代物出现的,可以和所代表的金属货币自由兑换。代用货币是表明一定面额的纸制凭证,本身价值低于其所代表的货币价值,主要是指政府或银行发行的纸币或银行券。
银行券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首先在欧洲出现,它有3个特征:第一,银行券是由银行发行的可以随时兑现的代用货币;第二,银行券的发行一般有黄金保证和信用保证;第三,早期的银行券由商业银行分散发行,自中央银行诞生以后,商业银行失去了发行权。
相对于金属货币,代用货币具有成本低廉、易于携带、避免磨损、节省稀有金银等优点。由于代用货币的发行必须以足量的金属货币作为保证,因此其发行量受到金属储备的限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金属货币制度的解体,代用货币在20世纪30年代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现代信用货币终于取代代用货币而成为世界货币史上的主要货币。
(四)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指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信用货币实际上是一种信用工具或债权债务凭证,除纸张和印制费用外,它本身没有内在价值,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不能与贵金属兑换,其后盾是国家权力。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采用信用货币的形态。
信用货币的具体形式包括:
1.现金。包括纸币和辅币。纸币主要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易,其发行权一般为政府所有;辅币,多为贱金属制造,主要用于小额和零星交易。
2.银行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等。在当今经济社会的交易支付中,银行存款支付占绝大部分。
(五)电子货币
在电子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货币形态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电子货币,在信用货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货币的更高级形态。电子货币是指电子计算机系统存储和处理的存款。电子货币通常利用电脑或储值卡来进行金融交易和支付活动,具体形式有:借记卡、储值卡、电子现金和电子支票等。电子货币具有转移迅速、使用安全和节省费用等优点,代表了现代信用货币发展的方向。
三、货币的定义
不同的经济学流派对货币的理解不同,本书介绍两种常见的定义。
(一)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论
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论认为,货币是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能反映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论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货币是商品。它同商品世界中的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能在交换中被人们接受,并能够在交换中作为一般等价物。
2.货币是特殊的商品。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不是普通商品,其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第二,货币作为一般交换媒介,具有和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3.货币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商品与货币的交换实质是人类劳动的交换。货币作为交换媒介,体现出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劳动交换的相互关系。
(二)西方经济学中有关货币的观点
西方国家的很多经济学家都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的角度来定义货币。如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货币是在一定时间或地点购买商品或劳务时,或支付开支时能毫不迟疑地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东西。凯恩斯认为货币是具有一般购买力的,能被用来结清债务合同的价格的东西。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是购买力的“暂栖所”,货币具有为一般人能接受的交换媒介的职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