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韩锡彦
政 治 面 貌 中共党员
退休前任职单位 中国人民银行朝阳市中心支行
职 务 会计科科长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通过银行实施了“以工代赈”项目。现在青年人也许不知道“以工代赈”是什么意思,就是国家出钱,农民出力,解决农民想做而无钱、无力能做的打井、拉电、修路等改善边远贫困地区农民生活条件的扶贫济困工程。当时,朝阳是全国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以工代赈”项目多,分布广。对这项资金的运用,地方政府和银行领导都特别重视,每年都要组织专项检查。正因为如此,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市级巡查工作,距今已快30年了,相关数据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当时的一处情景还能记忆犹新。
那是1984年,我们乘车来到朝阳县东大道乡刘炮手沟村。这是一个藏在大山里又七沟八叉的小山村,距县城60多公里,距乡政府和国道10多公里。这里有两个“以工代赈”项目,一是给这个村修一条能让汽车开进村里的道路,一个是打一眼饮水井。
当我们的车沿着用“以工代赈”款刚刚修好的路进村并停在村头的小广场时,村民们不约而同地向我们走来,不一会儿,我们的周围聚集了几十号人,上有七八十岁老人,下有几岁孩子,有的年轻人还搀扶着老人来看汽车。看得出,这里有多少人盼望着能来汽车啊!我向大家询问:“哪位是村主任?”人群中一个热心的小伙说:“主任上山干活去了,我去找。”在边等主任边和村民拉话中,他们知道我们是来看“以工代赈”资金使用情况的,就七嘴八舌地说起来了。一位村民说:“我们太感谢党和政府了,国家白给我们钱,为我们自己打井、修路,我们连想都没敢想过。”另一个村民抢着说:“你们消息真灵通,你们来的这条路刚修完不到十天,要是你们十来天前,车是绝对开不进来的。”
“我们来的路上不但没有车辙印,怎么连个自行车的印都没有啊?”我这一问,更打开了农民的话匣子。在他们的诉说中得知,这个小山村原来通往山外就是一条羊肠小道,大部分还是在河套里绕来绕去的。有点山洪就把路冲没了,河边形成土坎子连人上去下来都困难,山洪过后,把土坎子砍扒砍扒,就又是路了。根本走不了车,买了自行车也用不上,几辈子都是这样。没有能进车的路,搬运点东西,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一律是人背、肩挑、人抬,费工费力。收山货、水果的人也从不到这里来,山上的杏核、蘑菇没人拣,房前屋后的水果吃不了就烂在树上。由于穷,村里的姑娘往外嫁,山外的姑娘嫁不进来,全村20多户人家就有十多个“光棍”,小的30多岁,大的50多岁。议论中,一位老汉站起来拉着我的胳膊用手一指说:“你看看我们这些人穿的衣服,清一色的黑不黑、蓝不蓝的,都是在供销社买的白花其布(也叫大白尺布),城里人做包袱皮用的布,我们自己染成这样颜色做衣服”。“你们看这些妇女,就一个穿花衣服的,还是嫁到山外回来住娘家的”。随后又指着前面的房子说:“你看看我们住的是啥房子”。我环顾一看,全村的房子都是又矮又小的泥草房,几乎没有差别。
在和村民的交谈中,村主任回来了。几句寒暄过后,先是按照我们的要求分别介绍了打井、修路所用的人工、土石方、资金、炸药、钳子、锤子、水泥、钢筋等数据。接着颇有文采地感谢说:“这修路能使我们由穷变富,这打井可是能使我们由死变活!”随后就情不自禁地又说起了村里的情况和今后的打算:我们这里缺水已经多年。雨水多的时候,在山根的河套边挖个坑积点水,大家就吃那个水。把牲畜赶到下边的水坑去喝水,可是一年也没有几个月是这样的,尤其是大旱年间,没有水了,我们各家各户都得到五里地外去挑水、背水。中间要过两道岭,不管挑还是背,水只能装多半桶,多了往外溢,一不小心脚下一滑摔倒了,水就洒没了。这还得是年轻力壮的,那些年老体弱、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家,如果没有大家的帮助他们就得渴死饿死。你们可能都没见过、也没听说过我们是怎样节省用水的。首先是淘米做饭,再用淘米水洗菜,把洗菜的泥土澄清出去后再洗脸洗手,再用这洗脸水洗衣服,最后在饮牲畜,一滴水都不扔掉。因为最后饮牲畜,我们这里祖祖辈辈都没用过香皂、肥皂、洗衣粉之类的东西。山外人说我们的衣服脏,连脸都不好好洗洗,我们也想干干净净的,可是没有水洗得了吗?打井取水是我们祖祖辈辈的心愿,可我们这地方,挖浅了没有水,打深了打不起。听说国家拨钱给我们打井,我们出力就行,可把我们乐坏了。大家都抢着出工出力,每天都有10多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挖井,第一口井打了20多米深碰到“王八盖子”的石头上了,只能放弃了。就找人另选地方打了第二口井,这口井30多米深,总算是出水了。水虽然不是很多,但基本上能满足全村人畜用水,只是在旱季还得控制一下,按人畜分配用水,吃水难的问题总算是基本解决了,打出水来的时候,很多人真的落泪了,发自内心地感谢党,感谢政府。
我们临走时,村主任有点不好意思地又对我们说:“‘以工代赈’我们受益太大了。不过,我们还有一个难题,自己解决不了,还得靠你们和上级政府的帮助,那就是拉电。没有电,不仅是没有电灯的问题,好多事都干不了。拉上电以后,我们就可以打深井,可以浇地、浇果树,也像山外那样扣大棚种菜,我们这里日子就更好过了。下一步我想在农闲时组织人把通往各家的路修好,让车能到各家门口。”他指着脚下这个小广场:“这是这次修路时特意开出来的,车向前去不了啦,就在这里调头,不然车连个调头的地方都没有。村里人可以把这里作为物品集散地,往外运东西集中在这块装车,运回来的物品在这卸车后再往家里运,山上树多有木材,打几个长凳放在周围,开会聊天的都行。”
我们的车缓缓离开山村,后面一帮小孩跟着跑,走出很远了,村民们还在目送着我们。坐在车里,我的心情很复杂,高兴的是通过“以工代赈”我们为民办了实事,沉重的是如何向领导汇报,争取早日帮他们拉上电。
这次经历已经过去快30年了,但始终难以忘记,前些年还有再去这个村看一看的想法,由于工作繁忙始终没有成行。后来退休了,子女不在身边,自己又不会开车,至今未能如愿。只能在心里希望各级政府多关注这些边远贫困地方的农民,更祝愿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