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金融资源配置概念与理论

金融资源配置概念与理论

时间:2023-07-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计划配置模式下的金融资源配置通常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主要是根据政府行政指令、金融资源计划配额等行为进行配置。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金融资源配置以及研究金融资源配置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差异影响,本节将介绍金融发展理论。

一、金融资源配置概念

所谓金融资源配置,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使用特定的机制和方式对金融资源进行开发和使用,使其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持。这一定义包含了以下两方面的内涵:

一方面,金融资源配置是一个金融资源流动的过程。金融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其本身是具有逐利性的。金融资源往往会流向投资收益高的产业,引起大量资本积聚,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促进经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金融资源具备了流动性,这种行为过程重点强调金融在这个过程中的行为制度、机制和组织运行。这个金融行为过程包括了多种金融行为,比如信贷资产供给、金融动员能力、金融监管等。

另一方面,金融资源配置也是一个经济行为过程。金融资源因其内在属性,可以支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而约束这种配置效率的前提条件是有一个完善的产融结合机制。我们可以以农业和金融为例,这里的“产融结合机制”是指农业和金融相互促进的途径和方法,通过这种配置的有效率的互动,可以实现农业和金融增长双赢。中国农业内在的弱质性,使得当前的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本支持不足和资金不足的困境。这就意味着我国农业发展和金融资源处于双损状态,产融结合机制可以增强农业资本的形成能力,这就是优化农业资本配置的有效途径。

二、金融资源配置模式

根据金融资源配置的概念及内涵,金融资源配置通常是与经济发展体制模式相对应的。根据经济发展体制模式,可以将金融资源配置分为计划配置模式、市场配置模式和混合模式三种模式。

计划配置模式下的金融资源配置通常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主要是根据政府行政指令、金融资源计划配额等行为进行配置。这种配置模式的存在有其特定适用范围,政府运用行政命令可以将有限的金融资源集中起来发展核心产业,提高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保持宏观经济健康高效发展。但这种模式通常会带来垄断行为,导致企业之间缺乏竞争,进而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效率低下,金融资源无法在微观上实现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企业和产业优化升级。

市场配置模式下的金融资源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运行机制对资源进行配置,这种模式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应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模式与计划配置模式相比,其优势在于可以让市场充分竞争,优胜劣汰。但是市场运行并不总是有效的,也会失灵,这时市场缺乏一个有力的中央协调体制来引导和调整其运作,市场会带有盲目性和滞后性,自行调节最终会导致市场的无秩序和经济资源的浪费。总体而言,与第一种计划配置模式相比,市场配置模式仍然是最具有活力的一种模式。

混合配置模式下的金融资源配置是一种中间模式,主要出现和存在于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阶段。目前,我国采用的就是混合模式,这种模式与我国目前经济体制的全面转轨有密切联系。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金融资源配置体系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增强,然而地方政府在金融资源配置中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决定权。因此,如何保持好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金融配置理论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虽然从事金融方面的研究很多,但是世界上还没有形成专门的金融资源配置理论。从以往的研究来看,金融资源配置观出现在金融发展理论中。金融资源配置观从金融发展理论中形成、发展,并不断完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出金融发展不仅是量上的发展,还是质上的发展,即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金融资源配置以及研究金融资源配置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差异影响,本节将介绍金融发展理论。

(一)格力和肖的金融发展理论

美国的经济学家约翰·格利和爱德华·肖是研究金融与经济发展问题的先驱者。在他们的代表作《经济发展的金融方面》和《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中就清晰地描述了金融和经济的关系,即金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将储蓄顺利地转化为投资,从而提高社会的生产性投资水平。他们认为金融制度存在的前提是各经济部门的储蓄投资存在差异,而整个储蓄投资过程中把资金从储蓄者转移到投资者的必要条件是金融制度的存在。他们认为金融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手段,还指出金融制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经济充分应用该国资源的能力。

(二)金融结构论

Goldsmith首先提出了金融结构的概念,指出金融发展体现为一国金融结构的变化,研究金融发展就是研究金融结构的变化过程和趋势。他的主要贡献是为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确立了研究框架和一套指标体系,提供了研究分析工具。他提出了衡量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金融相关率(FIR),该指标用来表明金融对该国经济的影响程度。他认为一国的FIR值与经济发展水平呈同方向变动,即经济越发达,FIR值越大。他还认为各国金融发展的道路都能用金融相关比率和金融结构这两个指标反映出来。

(三)金融深化论

1973年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分别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两本著作,并在其中提出了“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他们以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金融约束和金融压抑现象。罗纳德·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金融抑制会加强对国外资本的依赖。爱德华·肖认为金融体制与经济发展存在相互推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他指出金融深化表现为三个层次的动态发展,一是金融增长,即金融规模不断扩大;二是金融工具、金融机构的不断优化;三是金融市场机制或市场秩序的逐步健全,金融资源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得到优化配置。麦金农和肖都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想让经济得到发展,必须重视金融对经济的影响,放弃“金融压制”政策,推行以金融深化为目的的金融发展战略,消除金融抑制,实行“金融自由化”或“金融深化”。

(四)金融约束论

20世纪90年代,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赫尔曼等人提出了金融约束论。他们认为由于经济中存在着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代理行为以及道德风险等,使得资本无法自动实现帕累托最优配置,因此政府必须适当干预,这样有助于金融深化和经济的发展。赫尔曼等人提出了政府控制存贷款利率、限制竞争和限制资产替代等政策,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政策,在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创造“租金机会”,发挥“租金效应”和“激励作用”,避免潜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鼓励创新,维护金融的稳定和社会福利。

(五)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白钦先将金融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系化,金融的本质属性是金融的资源属性,金融资源具有战略性、脆弱性、中介性、社会性和层次性,金融发展的关键是金融质的提高即金融整体效率和功能的改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