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尔卡希绝地出击

马尔卡希绝地出击

时间:2023-07-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领导一个庞大的旧企业进入新时代是非常困难的,必须来一场革命。2001年8月接任CEO的马尔卡希,赶上了施乐的每一次动荡,现在又要作为领导承受这次最严厉的打击。马尔卡希上任以来一连串的行为说明了一切。马尔卡希给公司上下传递的信息是始终如一的。在重新公布财务报告后,施乐公司表示,上述70亿美元的信贷项目没有受到影响。

领导一个庞大的旧企业进入新时代是非常困难的,必须来一场革命。

很长一段时间里,施乐公司管理层缺乏一个核心人物,公司里的政治斗争消耗了本来就不怎么强健的肌体,曾经以“抱团打天下”闻名天下的施乐,现在盛行的是官僚体制和拆台文化,公司没有创新力,产品成本高昂,缺乏竞争力,公司欠债累累,处于破产的边缘。公司可谓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现在的施乐需要一个很好的内外部环境来促进公司的变革。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华尔街的这次公司内幕揭密潮流中,施乐又暴露出一大堆财务假账问题。许多媒体已经开始用大字标题在那里喊叫:施乐哪一天破产?

2001年8月接任CEO的马尔卡希,赶上了施乐的每一次动荡,现在又要作为领导承受这次最严厉的打击。她要承受她的几个前任犯下的所有错误。接掌CEO,本来是她一生的梦想,但是面对危机重重的施乐她心情复杂,既自豪又畏惧,充满信心又疑虑重重。

现在的施乐让人想起一头掉在水沟里的奶牛,对新上任的CEO安妮·马尔卡希来说,她要做三件事情:一、把奶牛从水沟里拉出来,二、找到奶牛掉到水沟里原因,三、无论做什么事情,也要保证不要让奶牛再掉进水沟了。马尔卡希要做的事情是当年进入IBM的郭士纳要做的事情,郭士纳拯救IBM已经成为了一段辉煌的历史。马尔卡希怀着同样的梦想,但是施乐公司百病缠身,前途凶险,马尔卡希如果拯救不了施乐,她不仅要失掉CEO位置,她还要把自己25年的职业生涯彻底地否定,变成一个毫无内容的零。摆在马尔卡希前面的是破釜沉舟的机会,没有退路。

马尔卡希出生于纽约长岛,有四个兄弟,她的父亲是一个出版公司的编辑。她1976年进入施乐公司,从一般的销售人员做起,一步步晋升为部门经理、地区经理、大业务部经理,一直到公司副总裁和总裁。她负责过年销售收入60亿美元的通用产品业务部门。在与客户打交道方面,她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作为总裁她是一个很好的啦啦队长,具有足够的鼓动性,能够给公司每个人带来活力。但是她的劣势是她从来没有参与过公司产品的生产,她也没有前任CEO奥莱尔的财务专业才能。对于她能否胜任拯救施乐的任务,大家莫衷一是。

猜测和议论没有任何用处。马尔卡希上任以来一连串的行为说明了一切。公司面临110亿美元的欠款,她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出售公司资产以筹集资金偿还债务,同时放弃不相关的产业,稳固核心业务。改变公司多元化的思路,让施乐重新回到专业化的道路。这既可以打造公司核心竞争力,还可以通过出售这方面的资产缓解债务的压力。

马尔卡希给公司上下传递的信息是始终如一的。她告诉员工:“这是我们的问题,这是我们的战略,这里是你能够为公司做事情的地方,你要做一个选择:离开施乐或者卷起袖子为拯救我们都热爱的公司努力工作。”公司的危机成为了一种强有力的动力,没有任何抵抗,没有任何出格的反对。在上下一致走出泥潭的拼搏中,公司财务状况大为好转,华尔街分析师将施乐的评级从“持有”提升至“买进”。媒体关于施乐破产的谈论销声匿迹了,似乎没有人置疑马尔卡希有拯救施乐的能力。不过,马尔卡希非常清醒:领导一个庞大的旧企业进入新时代是非常困难的,必须来一场革命。

市场观察人士指出,“施乐和世界通讯的不同之处在于,市场几年前就知道施乐可能出现财务问题,但世界通讯则只是近期才被披露出来。”市场分析师舍尔登说,“媒体以前就已经在指责施乐,因此此消息传出并没让人们太过震惊。这也是为什么股市对这个消息反应温和的原因。”

虽然施乐的会计运作不当极大打击了投资者信心,但资本市场对施乐的信心显然并没有完全消失。2002年6月21日,施乐刚与57家银行达成协议,重组了70亿美元的债务,此举大大缓解了资本市场对公司财务状况的担忧。在重新公布财务报告后,施乐公司表示,上述70亿美元的信贷项目没有受到影响。而通用电气旗下财务公司的通用电气资本仍看好施乐未来发展。“我们与施乐的财务关系不会发生改变。”一位公司人士说。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董事胡斯克说:“这次事件并不意味着施乐从公司转型的努力中后退。公司转型的关键在于,今年秋天将推出的新型重要产品。施乐已经到了谷底,他们会逐渐出现好转。看看那些新产品的市场表现如何,这是未来的关键。”

而施乐公司自身也对未来显现出乐观心态。“施乐今天翻过了历史上非常难堪的一页。而我们坚信有能力保持公司财务报告的最大自主性。”著名的市场研究机构盖特纳副总裁兰迪也认为:“施乐在计算营业收入时过于急切,但所有这些都是真金白银,这实在并不像人们想像得那么糟。”

施乐拟以复印机为主,放弃低端市场,加强高端产品及网络数字产品的业务开发,重建庞大的分销系统。同时,据悉正在策划一些“大胆的”、“戏剧性的”变化来改变公司的业务模式,并希望藉此使其作为一个独立实体继续生存下去。不过,最近几年,施乐已经进行了数次代价高昂的重组,这次重组能否奏效,我们暂时还不能下结论。但让人们看到一线希望的是,2002年第三季度,施乐公司传出了盈利的消息。施乐公司是否就此走出困境,再创昔日的辉煌,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