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232年历史、在全球范围内掌管270多亿英镑的英国巴林银行顷刻崩溃了,最后只得被荷兰某集团以一英镑象征性地收购了。导致这场悲剧的,难道仅仅只是那位年仅28岁的小小交易员吗?
巴林银行已经倒闭几年了,直接的肇事者尼克·里森也受到了法律的惩罚。但是,对这个事件发生的教训,至今对我们都还有着极其重要的反面教育意义。
一个值得金融界全面反思的是,一个年仅28岁的小小交易员,为什么会如此轻而易举地把一家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跨国银行搞垮呢?显然,这其中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巴林银行首席执行官彼得·诺里斯说:“是里森毁掉了巴林银行吗?当然是,但也不仅仅是。实际上,是许多人的疏忽最终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倒闭。”在伦敦那家小电影院里,他不无中肯地告诫人们:庞大的金融集团须有严格的监督制度,才能保证其业务的正常运营。失去了这一点,再小的疏漏也会导致万吨巨轮的倾没。
新加坡在1995年10月17日公布的有关巴林银行破产的报告,及里森自传中的一个感慨,很能表达我们对巴林事件的遗憾。报告结论中的一段是:“巴林集团如果在1995 年2月之前能够及时采取行动,那么他们还有可能避免崩溃。截至1995年1月底,即使已发生重大损失,这些损失毕竟也只是最终损失的四分之一。如果说巴林的管理层直到破产之前仍然对88888账户的事一无所知,我们只能说他们一直在逃避事实。”
里森也毫不客气地说:“有一群人本来可能揭穿并阻止我的把戏,但他们没有这么做。我不知道他们的疏忽与罪犯级的疏忽之间界限何在,也不清楚他们是否对我负什么责任。但如果是在其他一家银行,我甚至不会有机会开始这项犯罪。从伦敦到新加坡现金转账全都发生在他们于1 月10日接到SIMEX的信之后,而SIMEX在信中都提及了88888账户,更不用说他们还曾接到过巴塞尔国际结算银行的电话。即使是在1月中旬他们止住我的行为,也不致于使事情发展到巴林破产的地步。”
这并不完全是里森在推卸责任,事实确实如此。从金融伦理角度而言,如果对所有参与“巴林事件”的金融从业人员评分,都应给不及格的分数。尤其是巴林的许多高层管理者,完全不去深究可能的问题,而一味相信里森,并期待他为巴林套利赚钱,结果酿成无法弥补的悲剧。
透视整个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巴林银行破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巴林银行内部管理不善,缺乏风险防范机制。
在金融发展史上,银行倒闭屡见不鲜。一般说来,一家银行的倒闭是长期以来银行内部机制不健全,从经营到管理诸方面弊病积累的结果。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并在英国金融史上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巴林银行集团,照理说应有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有序的监管措施,但事实上它的内部管理存在严重的弊病。
从制度上看,巴林银行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交易与清算角色的混淆。里森在1992年去新加坡后,任职巴林新加坡期货交易部兼清算部经理。作为一名交易员,里森本来应有的工作是代巴林客户买卖衍生性商品,并替巴林从事套利这两种工作,基本上是没有太大的风险。因为代客操作,风险由客户自己承担,交易员只是赚取佣金,而套利行为亦只赚取市场间的差价,例如里森利用新加坡及大阪市场在极短时间内的不同价格,替巴林赚取利润。一般银行都对其交易员给予持有一定额度的风险部位的许可,但为防止交易员将银行暴露在过多的风险中,这种许可额度通常定得相当有限。而透过清算部门每天的结算工作,银行对其交易员和风险部位的情况也可予以有效了解并掌握。但不幸的是,里森却一人身兼交易与清算二职。
事实上,在里森抵达新加坡前的一个星期,巴林内部曾有一个内部通讯,对此问题可能引起的大灾难提出关切。但此关切却被忽略,以致于里森到职后,同时兼任交易与清算部门的工作。如果里森只负责清算部门,如同他本来被赋予的职责,那么他便没有必要、也没有机会为其他交易员的失误行为瞒天过海,也就不会造成最后不可收拾的局面。
二、巴林银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在里森的损失达到5000万英镑时,巴林银行总部也曾派人调查过里森的账目。事实上,每天都有一张资产负债表,每天都有明显的记录,可看出里森的问题。即使是月底,里森为掩盖问题所制造的假账,也应极易被发现——如果巴林真有严格的审查态度。里森假造花旗银行有5000万英镑存款,但这个5000万已被挪用来补偿88888号账号中的损失了。查了一个月账,却没有人去查花旗银行的账目,以致没有人发现花旗银行账户中并没有5000万英镑的存款。
关于资产负债表,巴林银行董事长彼得·巴林还曾经在1994年3月有过一段评语,认为资产负债表没有什么用,因为它的组成,在短期间内就可能发生重大的变化,因此,彼得·巴林说:“若以为揭露更多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就能增加对一个集团的了解,那真是幼稚无知。”对资产负债表不重视的巴林董事长付出的代价之高,也着实没有人想像得到吧!
另外,在1995年1月11日,新加坡期货交易所的审计与税务部发函巴林,提出他们对维持88888号账户所需要资金问题的一些疑虑,而且此时里森又需每天要求伦敦汇入1000多万英镑,以支付其追加保证金。事实上,从1993年到1994年,巴林银行在SIMEX及日本市场投入的资金已超过11000万英镑,超出了英格兰银行规定英国银行的海外总资金不应超过25%的限制。为此,巴林银行曾与英格兰进行多次会谈,在1994年5月,得到英格兰银行主管商业银行监察的高级官员之“默许”,但此默许并未留下任何证明文件,因为没有请示英格兰银行有关部门的最高负责人,违反了英格兰银行的内部规定。
最令人难以置信的,便是巴林在1994年底发现资产负债表上显示5000万英镑的差额后,仍然没有警惕到其内部控管的松散及疏忽。在发现问题至其后巴林倒闭的两个月间,有很多巴林的高级及资深人员曾对此问题加以关切,更有巴林总部的审计部门正式加以调查。但这些调查,都被里森以极轻易的方式蒙骗过去。里森对这段时期的描述为:“对于没有人来制止我的事,我觉得不可思议。伦敦的人应该知道我的数字都是假造的,这些人都应该知道我每天向伦敦总部要求的现金是不对的,但他们却仍旧支付这些钱。”
1995年1月11日,里森收到一封寄给上司西蒙的信,内容如下:
“从贵公司工作人员处我们获悉:起动保证金需求量是BSL—CSA的‘88888'分类账户上的头寸所表示的保证金需求量。据此,我们认为贵公司已经替分类账户88888上的头寸所表示的交易保证金提供了资金。如果这的确是事实,那么贵公司就违反了SIMEX规章的第八百二十二条:成员公司不得替客户的交易保证金提供资金。”
这本是一次发现里森把戏的机会,可是,西蒙又被滑头的里森蒙了过去。1月25日,西蒙这样回复SIMEX那封信:
1.一百亿日元的差额部分是由92000账户(一个巴林银行证券日本分部账户)中的超额日元基金提供的,部分是由99001账户(另一个巴林银行证券有限公司的账户)中的超额日元基金提供的。
2.巴林银行集团在亚洲时区的保证金资金需求量是透过公司间贷款的方式来满足的(在来函中涉及的那种情况下,是从巴林银行证券日本分部向巴林银行证券有限公司贷款)。
3.杨女士被任命为巴林银行集团驻新加坡分部的地区风险与财务经理,她将负责监督大额的收支差,制定规章制度,以及与SIMEX联络。
就在西蒙·琼斯给SIMEX写回信之前,里森收到了另一封令他最初十分恐慌的信。信的署名日期是1月16日,里面的内容涉及到他们透过错误地分割和电脑处理客户的资金来满足自己的金融需求。但由于里森身兼二职的特殊地位,将这件事情隐瞒了过去。是否还有人收到了类似的信但没有引起重视呢?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但一个确切的事实是,里森基本上是在没有受到监督与制约的情况下,把巴林银行一步一步搞垮的。
里森在他的自传中,他这样写道:“我觉得吃惊,没有人来制止我的行为。伦敦的每个人都知道我在编造账目。布伦达·格伦哥这些人都知道每天要求现金是错误的,但他们仍旧支付了这些钱。”
“迈克·吉利安以为我是个聪明的套利者,因为我在2月的第一周赚了1000万美元的利润。他梦想假如我接着做,一年会赚5亿美元,大约是5.2亿美元的盈利。整个巴林集团一年也才赚2亿英镑,其中一半的资金又作为红利分出去。‘假如尼克做那笔交易便换了这么多钱,我们真该关闭银行其他部门。’他说,‘我们赚的钱只不过应付得了一般性开支罢了。’可见,他们只看到我表面上在为他们赚钱,没有看到我已经把巴林银行挖了一个大窟窿。”
里森动用资金的数目早已非同小可,但却没有人来阻止他。这实在是不可理解。正是在这种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里森用自己的一把剪刀、一瓶胶水和传真机“创造”出了5000万英镑。而世界级的查账专家库珀斯和林布莱德竟也通过了这些数字。巴林银行,这个世界级商业银行被挖走了5000万英镑却没有察觉,这事要多荒唐有多荒唐!
三、过度从事期货投机交易。
稳健经营的机构,都应严格控制衍生产品的投资规模,完善内部监控制约机制。许多投资衍生产品遭受灭顶之灾的,都与超出自身财务承受能力从事过度投机有关。
巴林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就是滥用金融衍生产品。尼克·里森错误地判断了日本股市的走向。1995年1月份,里森看好日本股市,分别在东京和大阪等地买了大量期货合同,指望在日经指数上升时赚取大额利润。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日本阪神地震打击了日本股市的回升势头,股价持续下跌。巴林银行最后损失金额高达14亿美元之巨,而其自有资产只有几亿美元,亏损巨额难以抵补,这座曾经辉煌的金融大厦就这样倒塌了。
那么,由尼克·里森操纵的这笔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为何在短期内便摧毁了整个巴林银行呢?我们首先需要对金融衍生产品(亦称金融派生产品)有一个正确的了解。金融衍生产品包括一系列的金融工具和手段,买卖期权、期货交易等都可以归为此类。具体操作起来,又可分为远期合约、远期固定合约、远期合约选择权等。这类衍生产品可对有形产品进行交易,如石油、金属、原料等,也可对金融产品进行交易,如货币、利率以及股票指数等。从理论上讲,金融衍生产品并不会增加市场风险,若能恰当地运用,比如利用它套期保值,可为投资者提供一个有效的降低风险的对冲方法。但在其具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有其致命的危险,即在特定的交易过程中,投资者纯粹以买卖图利为目的,垫付少量的保证金炒买炒卖大额合约来获得丰厚的利润,而往往无视交易潜在的风险,如果控制不当,那么这种投机行为就会招致不可估量的损失。里森正是对衍生产品操作无度才毁灭了巴林集团。里森在整个交易过程中一味盼望赚钱,在已遭受重大亏损时仍孤注一掷,增加购买量,对于交易中潜在的风险熟视无睹,结果使巴林银行成为衍生金融产品的牺牲品。
随着国际金融业的迅速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日益成为银行、金融机构及证券公司投资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凡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银行应对其交易活动制定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措施,包括交易头寸(指银行和金融机构可动用的款项)的限额,止损的限制,内部监督与稽核。扩大银行资本,进行多方位经营。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复杂化,资本活动的不确定性也愈发突出。作为一个现代化的银行集团,应努力扩大自己的资本基础,进行多方位经营,做出合理的投资组合,不断拓展自己的业务领域,这样才能加大银行自身的安全系数并不断盈利。像里森那样,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孤注一掷,不出事则已,一出事就难以挽回。
四、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存在监管漏洞。
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所持的未平仓期货合约占整个市场未平仓合约总数的三分之一。单一的经纪行为占有如此大的市场比重,新加坡交易所也没有采取措施制止,明显存在监管漏洞。据里森在自传中介绍,在新加坡这边,交易所其实有人知道他在错误的88888账户上做手脚,但他们从未想过这些错误行为的后果,也没有及时制止。“在新加坡,琼斯和巴克斯就在我办公室的10楼之上,他们知道,假如5000万资金仅是因为我同意便转离新加坡办公室,那其中一定是出了差错,因为我没有这个权力。我的签字在任何支票本上都无效,更不用说支配那么多的钱了。此外,在东京,假如费南多真正仔细分析了我的所作所为,他也应看出这是不可能的事。”
蚁穴溃堤,蝼孔崩城,这是中国的古训,现在却在巴林银行里得到了最充分的证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