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度的基本含义
所谓信度指的是计量结果的稳定一致性程度。[1]换句话说,如果能够用同一计量工具重复计量同一对象,则其多次计量的结果间的一致性程度就叫信度,有时也被称为计量的可靠性。[2]由此可见,信度反映的是计量结果的重复性程度,使用数据与平均值的差异程度检验其重复性程度的高低。
一般而言,一个好的计量必须具有较高的信度。也就是说,一个好的计量,只要遵守操作规则,其结果就不应随工具的使用者或使用时间等方面的变化而发生较大变化。例如,标准的钢尺是测量长度的一种好的工具,只要操作方法得当,无论何时,也无论何人去测量同一张桌子的高度,其结果是基本一致的,这说明其信度较高。而如果所用的是一种具有较大弹性的皮尺,则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去测量同一张桌子的高度,其结果必然会有较大的差异。这说明这个测量的信度不高。
2.会计计量信度的评价与会计计量属性选择
常用的信度评价指标有三类:稳定性(stability)、等值性(equivalence)和内部一致性(internal consistency)。[3]对会计计量信度的评价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从而在进行会计计量属性选择时就要考虑对这三个方面的影响。
(1)稳定性。对同一个计量对象应该采用同一种计量标准进行多次计量,如果出现前后一致的结果,则说明该种计量具有稳定性。稳定性越强,则说明信度越高。例如,在工作地点观测一位车工加工某种零件的工时。如果多次观测得到的工时记录都一样,这便是稳定的观测过程。稳定性的判断会受到时间因素的干扰,因为两次观测的时间间隔中可能出现其他因素影响观测结果。[4]而这些其他因素主要就是环境因素。同理,会计计量的稳定性判断在不同计量时间间隔中也会受到会计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进行会计计量属性选择时,需要考虑不同计量属性在不同会计环境下对会计计量稳定性的影响。例如,对某一会计事项的计量如果基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无论是什么时候,也无论是什么人去进行计量,得到的将是前后一致的结果。而如果对其运用现行成本计量属性,在不同的时点,由于会计环境的变动,即使是同一个人去进行计量,得到的可能是不相一致的结果。
(2)等值性。等值性主要用于分析在同一时点,不同人员对同一计量对象的计量差异。差异越小,等值性越高。等值性指标并非总是越高越好。不同会计人员对同一计量对象运用不同计量属性的计量可能不等值,其差异恰好有利于挖掘会计变量的信息含量。例如,一个会计人员基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得到的计量结果与另一会计人员基于现行成本计量属性得到的计量结果之间的差异也许能够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以更多的信息。
另外,即使是基于同一种计量属性,同类计量对象的计量等值性一般较高,而不同类计量对象的等值性可能会有显著差异。这也给予我们关于计量属性选择两方面的启示:一方面,可以考虑对会计计量对象进行合理分类,同类的计量对象基于同一种计量属性进行计量,例如,流动资产中的金融资产基于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而固定资产则基于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另一方面,如果基于同一种计量属性,对计量对象的计量等值性存在着较大差异,则可以考虑对该计量对象进行进一步的分类。
(3)内部一致性。信度的内部一致性也称为同质性(homogeneity),是表示计量对象内部各计量结果的相关性程度。如果对某一计量对象的计量是在一定的有限范围内,采用不同的计量或者基于不同的计量属性,其结果的同一程度的大小就反映了其内部一致性。例如,对存货分别基于可实现净值和现行市价计量属性进行计量,得出关于存货流动性的结论相同,就说明了这两种计量属性相关性程度较强,会计计量信度的内部一致性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