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波及全球,主要是美国、英国、欧元区和一些拉美经济体。亚洲没有受到直接影响,影响来自贸易渠道在全球贸易崩溃之后是全球贸易金融的冻结。与之相反,中国的影子银行更多的是国内债务问题,因为中国是全世界的净借出国,中国的影子银行信贷主要基于国内,几乎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的全球系统性影响。但是,美国次贷危机和中国的影子银行还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次级按揭资产和影子银行资产都是表外项目,很难估计其实际风险规模或对不良贷款的影响。除了缺乏透明度,中国的影子银行问题还由于其和正规银行系统之间的风险捆绑而变得更加复杂。
其次,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包括道德风险问题,需要政府支持救助那些“大而不倒”的金融机构。因为公众认为涉及的商业银行和/或政府将会最终干预、买单所有影子银行的损失,中国的影子银行也呈现出道德风险问题。大多数中国的商业银行都是国有银行,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在美国次贷危机期间,美国和英国政府将房利美、苏格兰皇家银行这样的抵押贷款机构和商业银行“国有化”。
再次,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期间,由于需求疲软、房价下跌、产能过剩,影子银行抵押物的质量大幅下降。在中国,虽然不太可能出现广义上的房地产市场崩盘,但是中国的老旧污染产业也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房地产价格修正会影响到一些地区。
最后,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期间,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大幅下挫。在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自2010年1月以来累计跌幅超过30%。中国的(制造业)经理人采购指数2013年5月为50.4,而在2014年4月跌至48,为9个月来的最低值。除此之外,中国出口占GDP的百分比在2012年下降了两个百分点(世界银行数据)。
中国在应对影子银行方面采取了和缓解流动性相似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在2011年6月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21.5%,创历史新高。2013年6月,在美联储宣布购债削减计划后,中国经历了短暂的流动性枯竭,与美国次贷危机的情况十分相似。在顶峰时期,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升高13%,几乎是12个月来平均值的五倍。随着流动性收紧,包括一款中信信托(中国最大的国有投资公司下属公司)产品在内的几种信托产品都没能按时偿付本金和利息。
次贷危机和中国影子银行问题都是监管套利的结果,投资者企图规避对传统银行储蓄的限制,转而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表外金融产品:如货币市场基金、美国次贷危机中的金融衍生品、中国的理财产品和信托基金(见表A.2和A.3所列的主要事件)。中国理财产品占GDP的比重几乎等同于次贷危机之前美国货币市场基金占GDP的比重。
表A.2 美国次贷危机:主要事件和阶段
续表
资料来源:国际清算银行(2009)。
表A.3 影子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大事记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媒体报道和经纶国际经济研究所汇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