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影响了全世界。对于危机的发源地美国来说似乎一夜之间颠覆了美国的金融格局。美国第一大投资银行高盛和第二大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银行被美国银行收购,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被摩根大通公司收购。全球最大的保险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也濒临破产,被美国政府接管,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宣告破产,同样难逃被收购的命运。在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欧洲经济遭受重创,号称欧洲天堂的冰岛,国家经济濒临破产的边缘,之后是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和欧洲各国财政赤字引发了一系列群众性的抗议、游行,使社会产生动荡,实力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2009年发达国家经济体负增长达3.4%。
危机后国际贸易摩擦增多,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西方经济低迷,债务、货币、银行等问题丛生,赤字财政饱受诟病,各国走上调整之路。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变革呈现以下特点。
1.反思经济过度虚拟化
经济虚拟化主要是指经济金融化。所谓经济金融化,是指包括银行、证券、保险、房地产信贷等广义的金融业在一个经济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并对该经济体的经济、政治等产生深刻影响。金融危机的爆发,根本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经济过度金融化、虚拟化,偏离了实业发展。正如第一章分析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金融化日益明显,经济关系日益金融化,社会资产日益金融化。20世纪8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股市市值与其GDP基本相当,而如今其股市市值已普遍是GDP的3倍以上。最近20年来全球GDP增长速度平均不到4%,全球贸易的增速平均为6%,但是全球资本的增速是14%。
在日趋虚拟化的世界经济中,美国的虚拟程度更加严重。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制造业创造的产值占美国GDP的27%以上,到次贷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11.68%,对美国GDP贡献最大的行业已是金融、房地产服务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次贷危机前,美国金融、房地产服务业的利润总额占美国企业利润总额的40%以上[1]。
金融危机中,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的美国在次贷危机中受到沉重打击。发达国家都在思考如何继续发展制造业,以及如何把金融发展落到实业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纷纷发出回归实体经济的呼声。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以实体经济来拯救美国经济,今后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希望这种增长将为广大中产阶级带来高工资和高生活水平。
世界大的经济体对虚拟经济都有所反思。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受泡沫经济破裂影响已经停滞多年。中国最近几年各类资本不愿意在周期较长的实体经济领域投资,更倾向于投入到可以快进快出的虚拟经济领域,或者进行某类资源产品的投资炒作,或者炒作某种农产品,比如大蒜、绿豆、房产的炒作等。相比之下,实体经济反而缺乏资本支持,生存困难。各国都面临调整虚拟经济的意愿和呼声。
2.纠正过度消费行为
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很多人把矛头指向了美国人借贷消费的消费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即靠金融借贷带动消费,然后由消费带动增长的模式。在严重的危机面前,借贷消费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据彭博社和《洛杉矶时报》2009年的民意调查显示,金融危机后美国有1/2的受访者表示将消减假日消费,1/4的受访者表示不会像去年那样买那么多礼物,1/3的受访者则说将开始储蓄。“储蓄是酷的”突然成为美国的新潮流,一直被认为总是买买买的美国人,好像有所觉悟,有人甚至宣称,在此艰难时期,美国人将找到生命的意义和满足。
3.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金融危机后由于各国均陷入失业率增加的困境,纷纷采取只顾自己、不管别人,只顾眼前、不管将来的贸易保护对策,终致产生了愈来愈普遍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反全球化的声音也在进一步蔓延。一贯高举经济自由主义大旗的美国,率先举出贸易保护主义旗帜,要求购买本国制造的产品,这就会引起其他国家的效仿和报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再度兴起,特别是发达经济体为了提高就业率对中国等发展中经济体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明显增多。
4.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新兴经济体话语权增加
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金融、贸易格局发生变迁,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危机中强势崛起,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逐渐增强。2009年中国出口总额超过德国居全球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居世界第二,在全球的地位、影响力持续提升。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的对话、磋商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增强。G20成为各国对话、磋商与政策协调的机制性重要平台,取代了被称为富人俱乐部的G8。匹兹堡G20峰会《领导人声明》指定G20将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继续实施经济刺激计划,支持经济活动,直到经济复苏得到明显巩固。
5.加强监管和全球治理
金融危机后,改革金融货币体系,加强金融监管方面的要求强烈。美国、欧洲等都纷纷通过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强化金融监管,约束金融机构肆意投机与扩张。2009年12月11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一项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大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2009年12月2日,欧盟各成员国财长就金融监管框架达成一致;2009年2月,英国议会通过了《2009银行法案》。美欧金融监管改革计划涉及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消费者保护、危机应对以及国际监管合作等诸多领域。在国际金融组织治理结构改革方面,决定新建金融稳定委员会取代现有的金融稳定论坛机制,对全球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风险实施监控和预警。2009年6月26日,金融稳定委员会在瑞士巴塞尔正式成立,成员机构包括20多个国家的中央银行、财政部和监管机构以及主要国际金融机构和专业委员会。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一步发展,必然导致原来限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风险扩散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这些风险在扩散的过程中,彼此间还可能产生互动关系,产生新的风险源,从而加剧风险。只有通过全球合作协调,才能应对全球风险。加强全球治理结构的调整和建设,受到各国重视。
6.新的科技革命及其产业化正在酝酿之中,尤其是低碳环保技术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危机过后都是新技术的大发展时代,新技术是摆脱危机的重要手段。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均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开展新能源革命。新能源、节能环保将成为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的主导产业。美国提出,将研究和开发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的历史最高水平,主攻方向将包括节能环保、智慧地球等。欧盟宣布到2013年以前,将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保持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英国从高新科技特别是生物制药等方面,加强产业竞争的优势。日本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新技术的发展将是各国摆脱金融危机阴影的重要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